一根大葱,不足以搅乱百姓生活,更推不高CPI。随着天气回暖,供应增加,农产品价格整体性大涨应是小概率事件 春节前只有几毛钱一斤的大葱,近期一路飙涨到每斤五元,形成了一股强烈的“葱击波”。 一些人反应强烈:“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又来了个“向钱葱”,如此一波接着一波,何时是个头?“葱击波”会不会掀起又一轮的农产品价格大涨,从而推高好不容易淡定一点的CPI? 暂且 hold住!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此股“葱击波”的成因:2011年种植面积较上年减少三成,去年冬季持续低温造成减产,北方主产区大葱供应量锐减;北京等主销区只能从上海、福建等南方地区进葱,长途运输、流通环节层层加码,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再加上游资借机炒作,葱价大幅上冲。 可以看出,这轮“葱击波”最根本、最主要原因,是减种、减产造成的供不应求。此前的大蒜、绿豆、生姜,也是如此,产量大幅波动造成这些需求基本稳定的非生活必需农产品价格大涨大跌。这都没有偏离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何足大惊小怪?眼下,随着新葱陆续上市,葱价就开始拐头向下。 不难认识到,公众并不是就事论事地担忧大葱涨价,大家真正担心的是“向钱葱”会否成为又一轮农产品涨价的先兆?葱价再涨,大葱也只是一种炒菜配料,可用小葱、羊角葱等替代品,实在太贵,也可以不用。一根大葱,不足以搅乱百姓生活,更推不高CPI。随着天气回暖,供应增加,农产品价格整体性大涨应是小概率事件。 因此,面对这股“葱击波”,我们有理由淡定。如果我们不淡定,一根大葱还真能引发物价上涨的恐慌性预期,这种预期蔓延,就很可能变成现实。这才是真正可怕的。这其中,媒体应理性引导。上一轮一些农产品价格大涨大跌中,不少媒体过分渲染,连篇累牍地炒作式、甚至夸大式报道,客观上起了助涨助跌的作用。 其实,随着生产成本、物流成本上升,农产品涨价整体上是大势所趋,阶段性供不应求加上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滞后,短时间内某种农产品较大幅度涨价,这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自然表现。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减小价格波动幅度,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此,全社会都要有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 如果偏离这个基本认识,不淡定地强摁不让涨,结果无非两种:其一,迟早迎来更为猛烈的价格报复性反弹;其二,倒退回到计划经济。显然,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但,淡定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要理性作为。对于生活必需农产品,要继续完善储备、托市等调控措施,平抑价格过猛上涨。对于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我们要充分重视流通环节的公益属性,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环节过多、税费过高、运输过贵等问题。对于囤积居奇、价格垄断等违法投机行为,要加强监测并严厉打击。对于价格上涨给低收入者生活带来的实质性影响,要给予适度补贴。反之,对于由于价格大跌面临生活困境的种植者要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进一步发力的。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在稳定供求关系避免价格暴涨暴跌上做文章。比如,支持专业合作社建设,引导企业、经销商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稳定合作关系,推进各种形式的产销、产需对接等等。
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不如物价的涨幅,让人怎么淡定。
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不如物价的涨幅,让人怎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