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名道字———中国古人名字中的语言文化现象考察
周裕锴
内容提要 中国古人兄弟之间取名有若干规则。双名者,兄弟名皆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单名者,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或结构形式。此外有若干特殊规则,如取“八元”、“八恺”、《周易》卦名等。取名规则与维护宗法秩序和血统纯洁的目的相关。古人表字有与名的涵义无关者,其形式为以表长幼次序的字与表男子身份的字构成。古人有单字表德者,加语助而为双音节词。单字加语助有两种情况,一为单字加行第,即表德之字加伯、仲、叔、季等;一为单字加美称,即表德之字加子、甫(父)、君、公等。僧人法名由“共名”与“殊名”组成,表字与士大夫同。法名可简称“殊名”,字须全称,法名与表字可连称。据其称呼惯例可纠正古籍整理中的错误。
关键词 古人名字 兄弟联名 字与长幼 单字表德 诗僧 法名与表字
一、兄弟“雁行”之名
古人把兄弟比作“雁行”或“雁序”,是指他们出行如大雁一样排列有序。既是雁行,如何给诸兄弟取名就有若干规则,以显示同辈同行之义。换言之,古人之名往往是“雁行”的标识。
大抵在晋以前,同辈兄弟名之间字面上并无多少联系。然而至迟到南北朝,其名便大有规律可寻。如宋刘裕诸子刘义符、刘义隆、刘义庆等等,名中同有“义”字。梁武帝萧衍诸子萧统、萧纲、萧绎等等,名同为“纟”旁字。隋唐五代两宋,类皆如此。
考察古人给诸子的取名规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其一,如果是双名,兄弟名皆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如王安石兄弟七人,分别为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前一字相同;吕惠卿兄弟,则分别为夏卿、惠卿、升卿、温卿、和卿、谅卿,后一字相同。
其二,如果是单名,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如苏涣、苏洵为兄弟,均有“水”;苏轼、苏辙为兄弟,均有“车”;韩绛、韩缜、韩维为兄弟,均有“纟”;程颢、程颐为兄弟,均有“页”。正如《颜氏家训·勉学》所言:“近世有人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峙者;兄弟皆木傍立字,而有名机者;兄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硕学,此例甚多。”
有一种单名者,兄弟名之间的共同点并不显豁。如曾曅、曾巩、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兄弟六人,其名似乎并不相干。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六人之名仍有共同点,“曅”、“巩”、“牟”、“宰”、“布”、“肇”,即其下方均含有“十”字。顺便说,近人周明泰《曾子固年谱稿》谓曾巩兄名“晔”,虽“晔”与“曅”同,但结构却大别。按兄弟雁行取名之例,“晔”之“日”字当在“华”上,作“曅”,这样“华”字下方的“十”字才与其他兄弟一致。同样的情况也见于李莘、李常兄弟之名,“莘”、“常”下方都含有“十”字。这也算有相同的偏旁部首。
除了以上两种双名和单名的常例外,另有一些难以发现兄弟关系的特殊取名规则。
先看双名。有的兄弟取名与上举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的规则完全不一样,若不细考,很难发现其中的兄弟关系。著名的如黄庭坚兄弟。据陈师道《后山集》卷十六《李夫人墓铭》,庭坚兄弟五人,其名依次为大临、庭坚、叔献、叔达、仲熊。而据《宋黄文节公全集》附《世系图》,庭坚兄弟六人,大临之前还有苍舒。黄氏兄弟是双名的形式,但除叔献、叔达外,其余兄弟之名没有一字相同。事实上,黄庭坚之父名庶,其伯父名序、庠,叔父名廉,父辈之名都从“广”。庭坚之子名相,大临子名朴、榎,叔献之子名极,叔达之子名札、棁,子辈之名都从“木”。为何独有庭坚兄弟辈取名既无相同之字、又无相同的偏旁部首呢?原来,庭坚兄弟六人之名均取自高阳氏“八恺”或高辛氏子“八元”之名。《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颓敱、祷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而庭坚的从兄弟中可考者还有仲堪、叔豹等,也在“八元”之列 [1] 。“八恺”、“八元”之名当然能充分显示兄弟关系。宋人中如石苍舒、张庭坚、曾季狸等都属此类,可见这种取名方式并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