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546贴子:1,807,144
  • 10回复贴,共1

【正本清源】裘盛戎与方荣翔——我是见证人【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裘先生唱了一辈子戏、当了一辈子好角儿,最后得到的一句话却是:“对你?只限制,不使用!”
什么叫艺术生命?艺术就是他的生命。离开了舞台那一亩三分地,离开了西皮二黄,他魂消魄散了——女婿刘耀春陪他到医院检查,得到的回答是肚子里长了东西。
长了“东西”?
什么东西?
癌!
他躺下了,化疗使他骨瘦如柴半梦半醒。可是他却张着手,急渴渴地寻找着什么。。。
老爸在要什么?
大家茫然。。。。
我知道。
师娘走过来,把报纸卷成一个卷儿递到他手里:他在找他的本子!
裘先生一把将纸卷抢了过来,抱在怀了,他笑了,他安稳地睡了。
。。。。。
大徒弟夏韵龙回家给师父取饭,赶回医院,却只见师弟方荣翔站在病房门口:悲戚万分地说:师父他走了。。。。
——1971年10月6日
命运的安排,裘先生离开时守在身边的方荣翔却竟然是日后接过裘派大旗的领军人物。
浩劫终于结束了,京剧舞台上一派复苏新气象,远在山东的方荣翔异军突起,成为文革后无可争议的裘派首席,几年间,他红遍大江南北,跨上了事业的顶峰。
同时,他政治挂帅,被誉为“德艺双馨”的榜样。他政治艺术双丰收,正因如此,诸多青年新秀纷纷拜在方氏门下,满墙桃李。
如果说十净九裘,那么成就如此辉煌事业的首功当属方荣翔。
我与方荣翔既是同门又是好朋友。我们在文革前就有交往,文革后又在京津重逢。
1980年,第一次纪念裘派活动在天津举行。演出后,荣翔病倒了,市委书记陈伟达派医生给他诊治,我就守在他的病床旁边。
我调到北京京剧院,他很高兴。每逢来京必定跑到虎坊桥我的宿舍,谈心休息。有演出,他必到我的房间午睡躲避客人来访。
振兴裘派,非方荣翔莫属。时光荏苒,我们为裘派辉煌欢呼之后,却与大多数有识之士一样为十净九裘的局面而担心。
现在裘门弟子竟有几十人之多。
但是一脉单传近亲繁殖的后果日益严重。
表像是裘派的代表作品越来越少,台上台下听到的就是“自幼儿”“扶大宋”“我魏绛”,甚至连裘派的第一出经典剧目《姚期》也渐渐消失了。
就裘派的唱法而言裘派那浑雄醇厚的渐渐地衰退了。
我们今天在此且不去议论别的,只想追根寻源找一找方氏裘韵与裘门本派有何变化。
《一》
裘盛戎先生誉满全国,慕名追随者多多——详细请看我们列出的裘门弟子名单——只记录至第三代弟子。
这样的声势远远超过了金郝侯三鼎甲门下徒弟的综合,几乎与梅家、马家、荀家比肩而立。
裘派却有后来人。
谁?
方荣翔。
如今当红的花脸名家三代新秀,几乎无都是方荣翔的弟子再传弟子。所以可以做出结论:近几十年“十净九裘”局面的营造着乃是方荣翔。
见证人
我在1964年就接触到裘师与荣翔这二位师徒的往来,印象深刻,足有“见证人”的资格。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到裘先生说出“荣翔”二字的情景。
那是一天午后,先生已经起床了,在北屋,我和裘红打开了书桌上的那台苏联产的九灯收音机,她随手调台,忽然听到播出的是花脸戏,裘红的手不知不觉的停了下来。
“某单人独一骑我把唐营踹”嗬,锁五龙?!
裘派!
不是裘师——我们立刻听出来了。
可是那声音又很像。
“这是谁呀?”
“荣翔!”
嘿,裘先生从里屋跨出来了。
奥。
“听听。”
裘先生走了过来坐在书桌前。
我给他点上一只烟,可是耳朵都在收音机的播音声中。。。。
嗯,真有点儿像。
锁五龙播完了,就是那么四段。
“嗯,就是荣翔。”
裘先生满意地点点头,把烟头一捻,起身,回屋了。
这是我第一次扫描到裘与方的节点,看来师父对方荣翔是两个字:满意。
瞬间凝固为永恒,就是历史。
对于我留意方与裘的关系只是开始。
第一印象——学习业绩。
第二印象——生活小事。
裘先生那时的演出很多,一个月的指标是二十场。



1楼2012-02-26 16:53回复
    未完待续。。。。等着赵老师的《七》呢:)


    5楼2012-02-26 16:55
    回复
      正确对待裘、方两位大师的个人感情和关系,客观的评论他们的艺术,好好的学习他们的艺德。而不是鼠目寸光,或居心叵测,苟匿于一隅,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大放混淆视听之厥词,极尽人身攻击之能事,或以个人喜恶评价某一演员之好坏!看起来正义凛然,听起来振振有词,实则无益于我等广大戏迷,无益于众多京剧从行业者和后学者——艺无止境,没有永远的第一,更没有绝对的第一!
      众多的“传闻、传言、听说、据说、可能”。。。。至此,可以止矣!
      


      7楼2012-02-26 17:35
      回复
        尊重正史,鄙视野史!


        11楼2012-02-27 10:46
        回复
          (七) 本帖最后由 存真 于 2012-2-28 16:58 编辑
          这个帖子是本章最后一个帖子,下面是另一章——方与裘的同与不同。
          方荣翔谈学裘
          方荣翔是裘先生最好的学生,那他是怎样学裘的?
          我今天所讲的就是方荣翔本人亲自来谈他学裘的体会。希望网友们认真地看这个最真实地记录。
          1982年间,北京京剧院破例排演了我自元杂剧《包待制陈州条米》改编的《包龙图陈州私访》,并请了张胤德来做导演,常保全执行导演。
          我的包拯,李世英的王粉莲,沈长春的范仲淹——这是戏剧舞台上第一次出现范仲淹的形象。
          在张梦庚院长的支持下,一个由演员自己执笔改编,自己主演,自己设计唱腔的新戏上演了,这在北京京剧团来说可是破天荒之举。在今天,我自己反思这个剧本的演出并不是很成熟,我自己在台上也有不少别扭的地方。特别是戴着大黑满弯下身来为王粉莲牵驴,真的不好找范儿。
          但是这出新戏的演出却引起了荣翔师哥的极大关注。
          他自己打长途电话来说是这次到北京来,一定要看看这出包公牵驴的新戏。
          可是,演出日程的安排却是在郊区怀柔。荣翔听了说不要紧,多远我都可以去。还说:我已经约了韵龙师哥一起去。
          这样一来我倒是很为难:那是1983年,那里像现在大家都有车,到哪儿去就是一踩油门的事。
          京剧院领导听方荣翔要来看戏,很高兴,张院长亲自安排自己的专车接送荣翔韵龙二位贵客到怀柔看戏。
          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几年了,现在留下两个纪念:一,我在演出后与荣翔韵龙两位大师哥的合影照片。2,荣翔专门在“人民京剧”杂志上发表的专题文章。
          得到荣翔师哥的关心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
          可是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荣翔在北京这段时间,他会抽出一个晚上,到我的宿舍来,谈我的戏,谈我的唱。他竟然推心置腹的坦言一个重要的话题——他是怎样学裘的!
          【天伟的话——发了七个帖子,渐入佳境——方荣翔他自己怎样学裘——推心置腹的坦言——有谁有过这样的经历?
          希望大家爱喜欢。
          涉及的内容希望大家研究研究。
          下面的一章那会是板砖乱飞的场面——有的网友发出断言:方荣翔超过了裘盛戎!
          我并对你喜欢谁感兴趣,我只说最真实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23楼2012-02-28 20:20
          回复
            那个难忘的夜晚,荣翔师哥认真地先说说:难得你有文化,自己动手写剧本,又能团结了这么多人齐心合力把这出戏排出来了,真的不容易。
            这个剧本不错,但是还得改,像老生扮的范仲淹,戏很好,可是只有前半出戏,遗憾。。。。。
            你的唱有问题。
            你有嗓子,早年在师父家就听见你调过嗓子。在外场,效果很好,但是,听录音,反而不理想。
            为什么?
            你的力度太过了,你用的气,唱一出戏,够我唱五出的。而且,你的声音一句句的突出,就像是瀑布,不断地冲出去,声音的气浪就不断地冲击话筒,那声音起伏不定,反而不美。有嗓子是好事,但是得会用。
            你还得多听师父留下来的录音,特别是他在演出时的实况录音,那与他在录音棚里录音唱的效果完全不同。你听他的刺王僚盗马锁五龙,还有在天津的那出李七长亭,台底下的观众多热烈,他嗓儿也在家,几出留下来的外场演唱真的是太好了。
            咱们就得听他的实况演出的记录。
            你要注意,师父的唱就像溪水是在一个平面上流淌,有起伏却是那样流畅舒坦。这里的关键就是一个字“气”。你注意了没有,他是把气托起来唱。托起来了,那就运用自如了,他给咱们说的“高音低唱低音高唱、欲放先收等等,可就都找到家了。咱们都说”不由得豪杰“那是高音,得拔高了唱——有时候心里还真的发怵。
            你再听听师父的唱,那脑后音多好。一提溜就起来了。一出锁五龙,有多少高腔,可是他唱的是那么舒畅轻松。
            为什么?他是怎么唱的?
            他的托起来的用气,究竟是怎么找到的?
            这些年,演出少,有时间我就找他用气的方法——越找就越觉得有找头儿,越找就越吸引人。
            可是我的顾虑可不小:就怕师父的范儿没找到,我自己的唱也找不到家了。
            丢下,又不甘心。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找,你知道我就这样找,找了几年?五年!
            五年哪,终于我找到了。就觉得自己突然身入宝山,豁然开朗。自己原来找不到吃不准的,一下子就到位了。
            找到他用气的方法拿自己的唱法才算真的找到家。
            这可不是师父不教你,这还就得自己悟,自己找。这一步跨过去,那一切就都是顺理成章了。谈到这些,我在当年并未领会到位,未能明了,只能是呆呆地望着我这位领军梨园的一代名净——尽管我们是这样亲近。
            荣翔看着我,理解的笑了。这些你可得钻进去好好地捉摸。。。。。
            到此时,我倒觉得有些诚惶诚恐了,只有点点头,笑笑。
            荣翔却是意犹未尽——
            说到这儿,我倒有些话对你说说,有不少的热心的朋友都对我说:你应该学你师父,唱的粗矿有气势有力度,还得学他的虎音炸音。。。。
            这些朋友都是好心,说的对。可是。。。。我就是这么个嗓音条件,哪儿能跟师父比,不能比呀。
            师父的外场演出你可看了不少,不用我说,我要照师父台上那个唱法,那个气势,顶多几句就得撂倒那儿。。。
            我这可是真心话。。。。咱们还是多听听师父的录音吧。
            这就是方荣翔在那难忘的一夜的一番坦诚之言。近五十年了,言犹在耳。
            记在这里,使大家认识一个真实的方荣翔。
            方荣翔,五年。真功夫。
            本文是我反复考虑后才写出来的。
            为什么?
            我们要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方荣翔与裘的同于不同。


            24楼2012-02-28 20:22
            回复
              【正本清源】裘盛戎与方荣翔——方和裘的同与不同 本帖最后由 存真 于 2012-2-29 11:11 编辑
              方和裘的同与不同
              事先声明这个帖子开始进入雷区——必定会“板砖”横飞。我自己也要抛出板砖——抛砖引玉——希望藉此能有更多的网友裘迷加入,一起议论探讨。
              我特别希望一些独具慧眼的专家们能够“不耻下论”参加我们的探索。
              探索?
              探索什么?
              我在《我的三位老师》一书中提出了“裘盛戎艺术大厦”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对裘派艺术不光要看到他的外表的彩色玻璃大理石地面水晶吊灯精美的家具陈设,不能光来赞赏他呈现给我们的装潢装修,要进去,看他打桩的基础,看他的钢结构的骨架,剖开他的能源动力系统,更要抓住他的运作的灵魂——电脑控制系统。这样才能清楚地明了裘派艺术是怎样构成的。
              我们肯定了方荣翔,就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找出他究竟掌握了那些裘派的核心技艺,才获得这样的成功。
              说句老实话,方荣翔的艺术条件并非上佳之选。我们不去说它的个头脸型体型,单说嗓音,他最明显的是声线太细音量忒小。在今天我说此话要对方百分之百地负责——注意板砖飞来!
              可以说他的徒弟们、他的粉丝们很少有人听到过他本嗓的演唱。我提到他“原生态”的念与唱——还有许多人在场作证。
              那是1984年,荣翔正是如日中天,他到北京京剧院与张学玲演出《赤桑镇》。
              张学玲不是无名之辈,她是张君秋的女儿。
              这么大的艺术家来演出,剧团提出要响排一次,以保证演出质量。荣翔居然破例答应了。
              这一点他可与裘先生不同:裘先生除了在舞台上演出面对观众,私下里排戏绝对不来响排。
              不单单是裘先生,四大头牌的马先生谭先生张先生统统不参加响排——这么大的艺术家到排戏现场撂地来唱?哪儿的事。
              一般都由徒弟代唱。
              就连拍电影也是由徒弟来站地方找镜头划线。
              多年来,裘先生的戏需要走一遍过过场子时,那基本上都是郝庆海的事——有事弟子服其劳。对着咧。
              有一次响排赤桑镇,正好李*春来了,裘先生一指:你来唱。
              这个情景原本就是戏班儿的平常事儿,却恰恰让日后的一位“权威专家”赶上了看到了。几十年后他对此说:裘先生在这样的场合竟然给了青年人这样一个难得的展露才华的机会,裘先生为了培养接班人用心良苦啊。。。
              我的二哥蒋元荣听到这话却是冷冷一笑:排戏?那是排我们,走走群场子。
              让裘头来唱?想什么哪?
              他?他见过什么!
              蒋元荣说此话有权威吗?
              ——世家子弟:蒋少奎的侄子,侯喜瑞的外甥,侯派代言人。
              ——富连成坐科,“老太平”的时候他就是后台管事的就是党员干部,样板团支部书记。
              荣翔来响排轰动了京剧院,前来练功的文戏武戏的演员们纷纷提前收功,散落坐在排练场的地毯上,等待着一睹大名鼎鼎的方团长的风采。
              响排开始了,长锤打上,荣翔走到排演场中间开唱“恨包勉他初为官贪赃网上——”,他张嘴一唱,全场竟然鸦雀无声,大家都愣住了:啊?这就是方荣翔?
              看到这儿,你一定奇怪:啊什么?
              我就在现场,也“啊”了!
              那你“啊”什么?
              啊,就是吃惊了:他的声音太小了,他的嗓子太窄了——竟可以用纤细二字来形容。
              那天在排演场的都是京剧院的老中青、都是见过唱过的专业的国家剧院的演员。
              我看着他们惊异的目光,知道他们在“啊”什么。
              他在排演场,在没有音响设备环境中的本嗓儿的演唱,与他在舞台上那优美醇厚的裘腔裘韵的声音竟是判若两人。反差太大了。
              说到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第一,我的话完全是最真实的记录——有许多在场的青年演员都还在。
              第二,我的话绝对没有贬低荣翔的任何想法。相反我要说明的是,他就是以这样的嗓音条件,以高超的演唱技巧赢得了万千观众的喜爱。
              毕竟在裘盛戎之后,花脸已经不是靠着声震屋瓦气大声宏取胜的年代了。
              艺术艺术,方荣翔的“术”无人可及,他藉此取得了成功。
              【待续】
              


              29楼2012-02-29 11:38
              回复
                【正本清源】裘盛戎与方荣翔——方和裘的同与不同 (二) 本帖最后由 存真 于 2012-3-1 07:41 编辑
                我们说方荣翔是裘派最好的传人,首先是他掌握了裘派成功的最基本的原则——扬长避短。
                裘先生之所以能在金郝侯之后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并不是依仗什么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借助老爸裘门本派的光环,他巧妙地发挥出自己坐科学艺基础好、父传子受的所长,另辟蹊径独创一派取得成功。其取胜之道就是扬长避短。
                而荣翔恰恰是抓住这一点取得成功。恰恰应了一句话:君子献艺取舍有道。
                再者,荣翔经过五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裘先生“托起气”来唱的方法,使他的演唱犹如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荣翔跨上了这个台阶那就顺理成章地登上裘派首席的宝座。
                到现在为止,我们听到的“学裘”的二代三四代们,唯有荣翔一人对裘师的托起气来的唱法驾驭自如。
                他在舞台上那样优雅醇厚的演唱使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特别令我赞叹的是别人力竭声嘶之处恰恰是荣翔得意之笔。他的高音也同样是那样地轻松自如流畅明朗。
                侯宝林先生对此十分地欣赏,他有种地称赞:荣翔的唱“干净”。
                侯宝林先生与荣翔的关系却有渊源。侯宝林的夫人王亚兰原是京剧旦角,与荣翔是同台演出的“发小”。
                我钦佩侯宝林先生的洞察力。
                【待续
                


                34楼2012-03-01 09:38
                回复
                  【正本清源】裘盛戎与方荣翔——方和裘的同与不同 (二 续写) 本帖最后由 存真 于 2012-3-1 21:43 编辑
                  我们说方荣翔是裘派最好的传人,首先是他掌握了裘派成功的最基本的原则——扬长避短。
                  裘先生之所以能在金郝侯之后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并不是依仗什么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借助老爸裘门本派的光环,他巧妙地发挥出自己坐科学艺基础好、父传子受的所长,另辟蹊径独创一派取得成功。其取胜之道就是扬长避短。
                  而荣翔恰恰是抓住这一点取得成功。恰恰应了一句话:君子献艺取舍有道。
                  再者,荣翔经过五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裘先生“托起气”来唱的方法,使他的演唱犹如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荣翔跨上了这个台阶那就顺理成章地登上裘派首席的宝座。
                  到现在为止,我们听到的“学裘”的二代三四代们,唯有荣翔一人对裘师的托起气来的唱法驾驭自如。
                  他在舞台上那样优雅醇厚的演唱使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特别令我赞叹的是别人力竭声嘶之处恰恰是荣翔得意之笔。他的高音也同样是那样地轻松自如流畅明朗。
                  侯宝林先生对此十分地欣赏,他由衷地称赞:荣翔的唱“干净”。
                  侯宝林先生与荣翔的关系却有渊源。侯宝林的夫人王亚兰原是京剧旦角,与荣翔是同台演出的“发小”。
                  我钦佩侯宝林先生的洞察力——一言中的。
                  正是因为唱的“干净”,历史就给他一个机会:利用高科技的成果——微型话筒——俗话说的“小蜜蜂”。
                  谁也没有想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引进中国舞台应用的微型话筒竟是把方荣翔推上花脸王座的最得力的工具。
                  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小蜜蜂,方荣翔根本不会有那样强烈的舞台演唱效果。
                  对比他本人的原声,小蜜蜂的作用岂止是音量的放大,他的共鸣音他的泛音他的气势,却不完全是他的嗓音本音、不是他驾驭共鸣腔的演唱技巧,而是借助于电声的组合——来自声控台电钮的的推拉。
                  网友们可能对于小蜜蜂的功效并不了解,你看到的只是演员们挂在胸前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小话筒,你那里知道它连接着一整套最先进的最复杂的的电子声控系统,音响控制台竟是那样的复杂,那样强烈的功效。音响师手中掌握的按钮一推一拉,可以决定演员的演唱的成败。
                  小蜜蜂,最初用在样板戏的演出中,效果显著。
                  随着国力的增强,它已经成为文艺界演出中必备的的设备。
                  方荣翔是最早最成功的运用小蜜蜂的演唱家。
                  要知道,这个小玩意却不是人人适用的,像我基本上不用它,为什么?他就在我的下巴底下,我稍一给力,那声音就炸开了,完全是反效果了。
                  像我这样开放性的嗓子的演员都不适合利用它。如金派谭派高派杨派李多爷恐怕都不喜欢——没有必要。
                  但是,如果早三十年,那咱们的言菊朋先生余叔岩先生奚啸伯先生的演唱将是怎样辉煌的景象。想至此,真的为那几位艺术大家生不逢时感到遗憾。
                  反过来说,这样精密的音响设备对于唱功不“干净”的演员来说却是毫不留情地把你的缺点暴露无遗。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冬天,我去观摩著名扬剧艺术家的代表剧目《鸿雁捎书》,说的是王宝钏给远在战场的丈夫薛平贵写信的故事。全剧只有一个角色,王宝钏从头唱到尾。
                  那正是隆冬季节,剧场里没有暖气,我们穿着羽绒服看戏,台上的艺术家只穿了一件青衫,多冷啊,我想。
                  观众静静地听着,听着,忽然觉得不对头了——音响中传来了演员抽鼻涕的声音:跐溜!跐溜!每唱一句,就是一声跐溜!观众骚动了,有人甚至笑出声来。台上的那位艺术家却是浑然不觉——她还没有领教小蜜蜂那毫不留情的威力——老艺术家靠边站了十几年,对新出现的高科技一无所知。
                  她吸鼻涕声音毫无顾忌的传了出来。观众们实在是忍不住了,最后竟变成了全场的哄堂大笑。
                  我坐在那里,没有笑。我非常同情台上的那位老艺术家,我知道她自己根本听不到小蜜蜂传出去的抽鼻涕声音,只觉得高科技手段真的是双刃剑,用得好,助你成功。反之,害你没商量。
                  裘先生呢?他可能从来不要求戴上“小蜜蜂”,因为他知道台底下他的观众们需要听到的是他本人真实的声音。
                  在上海滩,他贴演《探阴山》。热情的上海观众把三千多座位的天蟾舞台挤得水泄不通——五十年代的裘先生在黄浦江两岸红的山崩地裂!
                  裘先生在这样热烈的场面登台开唱了:食王禄理朝纲忠心可表!
                  好!
                  满堂好。
                  可是谁也未料到观众席中突然传来呼喊声——关它伊!
                  关它伊!
                  关它伊!
                  台下观众竟是一片呼应之声!
                  关它伊——上海话——就是要把它关掉!
                  关掉什么?
                  原来舞台前增加了一排麦克风,这是走在全国前面的上海,为了加强演出效果特地购置增添的新型扩音设备。却未料惹怒了观众:关它伊——我们不要它!我们要听裘盛戎真实的声音!
                  这就是观众们最基本的要求。对吗?当然。
                  前后台立即关掉了“麦克风喇叭”。
                  音响取消了,台下报以满意的掌声。
                  裘先生不负众望,满宫满调的开唱了,几千人的大剧场静悄悄地连掉下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观众满意了——阿拉就要听裘盛戎这样唱才过瘾。
                  用扩音喇叭?那我们回去听收音机好了,何必花钞票跑到剧场来?
                  招啊!补充一件事:
                  梅先生到上海演出,一出台帘,眼前一片光明。原来是上海滩首先在舞台上安装了一排电灯,梅老板就在这一片光明中冉冉升起,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电影梅兰芳中就有这一新鲜事物的镜头,不知网友们可注意了。
                  上海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绝代风华的明星。
                  【待续】
                  


                  35楼2012-03-01 22:14
                  回复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会整理反馈到赵老师那里。感谢关注,我会继续更新。


                    45楼2012-03-05 20:00
                    收起回复
                      方先生唱戏受自身条件所限制、束缚的太厉害,而他本身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甚为苛刻的人,通俗的讲,是力求完美。所以好多戏,他根本不碰,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况且,方先生对裘师是亦步亦趋,忠心无二。同时更不会想到裘派之外,另起炉灶。因此,终其一生,模仿乃师。“宁可不唱,不可不像”。三代里面,个人认为邓沐玮最具裘味,听他的探阴山,能感觉出那种厚重(重金属?)、浓郁的味道。不足之处就是冲劲不够,气势上比裘先生还是逊色不少。比如:柳金蝉一定在那厢受难的“难”字。还有铡美案里的食王禄秉忠心安良除暴的“暴”字,和人来看过了香莲状的“状”字。听方先生唱这几个字,那真是掷地有声,冲劲十足!“气势和冲劲”是花脸的根本,不光要学,还得要悟。学容易,悟难。或许这就是三代里面出不来大师级的一个原因吧。
                      还有一点,就是您说的“方式裘韵”的问题。不管是十净九裘也好,九裘八方也罢,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时期的审美观不同。水流千遭归大海,最后,还是要返璞归真的——但愿这是真的。接下来我要问,谁将会是承载着复兴“裘派正宗”使命的传承人?谁将会是返璞归真的最终的实践者?谁将会是以色列人的“摩西”?(目前,裘门唯一的正宗应该算是裘继戎了,可是,面对种种压力,他,能坚持下去吗?)


                      51楼2012-03-06 16: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