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身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移民城市,尽管一片灯火辉煌,但这个一到春节就有几百万各自回乡过年的城市反倒没了平时的浮燥与喧嚣,显得寂静了许多,加之政府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使这个城市更没有了过年的“味”,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感觉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顿感索然无味之际,在家乡石拐过年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每天腊月二十三小年送走灶神爷开始,过年就拉开了序幕。每家每户忙着蒸糕,馍馍煮肉,压粉条,把正月吃的东西准备得差不多的后,就开始打扫房屋,清理卫生,贴窗花,贴年画。年三十下午帮父亲贴上红彤彤的对联,理发洗澡后换上新衣服,新衣服一般要把袖口,裤角卷起一大截,那是为了明年再穿就正好了。
父亲接着在院子中央把“旺火”垒好,等着后半夜“接神”时点着,一百个一挂的小鞭炮,父亲拆开后分给我们姐弟每人五十个,好一个一个的点着放,“大麻雷二踢脚”都是父亲来燃放。年夜饭开始了,桌上有母亲调制的摆满一桌的菜,有黄豆芽,一个绿豆芽,一个羊肉炒粉条,一个羊肉炒干豆角,一个丸子,一个扒肉条,也是当年最好的一道菜,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饺子馅只有少部分的肉,大多是黄萝卜,俗称“黄大肚” 。到后半夜“接神”时母亲把饺子煮好等我们吃时,玩了一夜的我们己经累得爬不起来了。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就给长辈拜年,俗话,二八小子过大年,又吃好的又挣钱。拜年长辈们要给我们“压岁钱”,压岁钱数量不等,有给三角二角的,也有给伍角一元的,每当这时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压岁钱存下来买学习用的铅笔,作业本,糖块舍不得买,过年买些桔瓣糖,一人分几片,一个苹果姐弟几人分着吃。尽管如此,我们不觉得缺什么,有的只是快乐,因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都是这样。石拐过年,当地的文化活动也很丰富。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快乐活动不断,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周边农村各个村队都有组织活动,其中旧石拐西梁的高跷最为精彩,从初一开始下午晚上到各家户院落拜年表演,踩高跷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活动,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过独木桥”“放八叉”“翻跟头”又惊险又刺激,使得众人喝彩不断。不足之处就是唱的段子有点黄“黄”,记得西梁高跷队前面抖黄袍的老先生叫“虎头”,其实抖黄袍的角色就是高跷队的总指挥,队伍由他指挥而变化,表演者由各种戏剧角色组成,旦角扮演者董毛虫,冯祥,把白蛇青蛇扮得惟妙惟肖,“二八小子”扮演者孟金元活泼俏皮,浑小子性格活灵活现,董新政扮的老板娘恢谐逗趣,令人捧腹。
父亲接着在院子中央把“旺火”垒好,等着后半夜“接神”时点着,一百个一挂的小鞭炮,父亲拆开后分给我们姐弟每人五十个,好一个一个的点着放,“大麻雷二踢脚”都是父亲来燃放。年夜饭开始了,桌上有母亲调制的摆满一桌的菜,有黄豆芽,一个绿豆芽,一个羊肉炒粉条,一个羊肉炒干豆角,一个丸子,一个扒肉条,也是当年最好的一道菜,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饺子馅只有少部分的肉,大多是黄萝卜,俗称“黄大肚” 。到后半夜“接神”时母亲把饺子煮好等我们吃时,玩了一夜的我们己经累得爬不起来了。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就给长辈拜年,俗话,二八小子过大年,又吃好的又挣钱。拜年长辈们要给我们“压岁钱”,压岁钱数量不等,有给三角二角的,也有给伍角一元的,每当这时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压岁钱存下来买学习用的铅笔,作业本,糖块舍不得买,过年买些桔瓣糖,一人分几片,一个苹果姐弟几人分着吃。尽管如此,我们不觉得缺什么,有的只是快乐,因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都是这样。石拐过年,当地的文化活动也很丰富。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快乐活动不断,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周边农村各个村队都有组织活动,其中旧石拐西梁的高跷最为精彩,从初一开始下午晚上到各家户院落拜年表演,踩高跷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活动,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过独木桥”“放八叉”“翻跟头”又惊险又刺激,使得众人喝彩不断。不足之处就是唱的段子有点黄“黄”,记得西梁高跷队前面抖黄袍的老先生叫“虎头”,其实抖黄袍的角色就是高跷队的总指挥,队伍由他指挥而变化,表演者由各种戏剧角色组成,旦角扮演者董毛虫,冯祥,把白蛇青蛇扮得惟妙惟肖,“二八小子”扮演者孟金元活泼俏皮,浑小子性格活灵活现,董新政扮的老板娘恢谐逗趣,令人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