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沈丘县县城槐店镇的西南角,沙颍河南岸,有一个像小山包一样的大土堆,当地人称华骨冢,又叫华佗冢。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安葬在这里。1979年1月,当时的沈丘县**委员会把该冢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沈丘县人民政府把冢前的道路更名为华佗路。冢南一华里处有个村庄叫华佗寺,因村内有座华佗寺庙而得名。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生于亳州谯城区小华庄(现更名为华佗镇),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靠自己刻苦钻研医学典籍,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炙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华佗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诸侯争战,水旱灾害频繁,疫病流行,民不聊生。华佗本是一士人,一身书生风骨。目睹当时的社会景况,十分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为此,他数次婉拒为官的荐举,宁愿带着弟子,手摇金箍铃,走村串户,为百姓解脱疾苦。当时华佗行医的足迹遍及徐州、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即今江苏、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广大地区,方圆数百平方公里。
东汉帝(公元147-167年)时,中原大地,瘟疫四起,一时间,千村薜荔,十室九空。有一年春天,华佗和他的弟子樊阿、吴普、李当之游乡行医经过项县(今河南沈丘县),正遇上这一带黄痨病(现称黄疸型肝炎)大流行。当他们来到项县治所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镇)西侧的赵台时,见这里的黄痨病流行更为厉害,于是就决定留下来给百姓治病。当时这一带人很穷,无钱买药,华佗就根据他用三年时间试验成功的民间验方,采集春三月的一种叫茵陈的野青蒿(沈丘人叫迷尔蒿),熬成药汤,挨家挨户送给病人服用,治一个好一个,很快把黄痨病治下去了。至今,沈丘一带还流传着一首据说是当时华佗编的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华佗师徒用土方治好了槐坊店周围几十个村庄流行的黄痨病,人们都称他为“神医”,临走时,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
华佗到了吴国,治好了吴将朱治的金疮。又来到蜀国为关羽刮骨疗毒。于是神医华佗的名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生于亳州谯城区小华庄(现更名为华佗镇),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靠自己刻苦钻研医学典籍,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炙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华佗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诸侯争战,水旱灾害频繁,疫病流行,民不聊生。华佗本是一士人,一身书生风骨。目睹当时的社会景况,十分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为此,他数次婉拒为官的荐举,宁愿带着弟子,手摇金箍铃,走村串户,为百姓解脱疾苦。当时华佗行医的足迹遍及徐州、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即今江苏、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广大地区,方圆数百平方公里。
东汉帝(公元147-167年)时,中原大地,瘟疫四起,一时间,千村薜荔,十室九空。有一年春天,华佗和他的弟子樊阿、吴普、李当之游乡行医经过项县(今河南沈丘县),正遇上这一带黄痨病(现称黄疸型肝炎)大流行。当他们来到项县治所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镇)西侧的赵台时,见这里的黄痨病流行更为厉害,于是就决定留下来给百姓治病。当时这一带人很穷,无钱买药,华佗就根据他用三年时间试验成功的民间验方,采集春三月的一种叫茵陈的野青蒿(沈丘人叫迷尔蒿),熬成药汤,挨家挨户送给病人服用,治一个好一个,很快把黄痨病治下去了。至今,沈丘一带还流传着一首据说是当时华佗编的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华佗师徒用土方治好了槐坊店周围几十个村庄流行的黄痨病,人们都称他为“神医”,临走时,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
华佗到了吴国,治好了吴将朱治的金疮。又来到蜀国为关羽刮骨疗毒。于是神医华佗的名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