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掉牙了
唐宋时期,南京女子多以发型式样的变化来显示青春魅力。一般多为云鬓叠髻,插金钗、银钿,戴步摇,显得端庄娴静,雍容华贵。时人谓之“三叠平云鬓,高低碧螺髻”。明清时期,南京女子额前梳刘海,脑后梳髻或结长辫,鬓边插绒花。绒花以丝下脚或通草茸制成,着色艳丽,清纯天然,深受青年女子的喜爱。 摘自网贴《【南京民俗】男子佩物,女子妆饰》——龙虎社区
刘海原本是“留孩”,即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发。古代女孩15岁时便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举行表示成年的冠礼。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大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指的就是老人(黄发)小孩(垂髫)都非常快乐。不过男女孩童所留头发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有的女子待到成年以后,为了让自己的发型更好看,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保持着留孩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刘海。到了唐代,民间产生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基本相同,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不太雅观,故书面文字就常把它写作“刘海”。
摘自《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网易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