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啦啦公主吧 关注:239贴子:29,972

回复: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细说两晋南北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十八、二次交锋
  紧接着,就在嘉平5年(公元253年)的3月,吴国的诸葛恪就又发20万众,第二次向曹魏进攻了。
  与诸葛恪相配合,蜀国的姜维(此时,蜀国第一人费祎已经被曹魏间谍刺死)再也没有费祎的掣肘,也率领数万人马出石营(甘肃省礼县西北),包围曹魏所属的狄道(甘肃省临洮县)。
  有人对诸葛恪建议:如果深入敌境,可能民众会逃散,劳而无功;倒不如包围新城,引诱魏军前来救援,我们围城打援,可以取得大的收获。诸葛恪采纳了这个建议。—— 举如此大兵,你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还是象以前那样搞搞抢劫?应该不是。既然不是,那还听信这样的意见?
  司马师问虞松怎么办?虞松回答:今天诸葛恪如果全军而上,乘着锐气,足可以取得战果的;但是他却顿兵于坚城之下,等到他攻不下新城的时候,士兵都疲惫了,这样,他肯定要逃跑,所以说现在我们的将士不敢向前,在今天这样特定的情况下,不能不说对我方还是有利的。至于说姜维,不过是以为我们全力对付吴国,所以他才放心大胆地远来攻击狄道,想因粮于我,如果立即命令关中的全部部队前去救援,姜维会知难而退的。
  于是,曹魏帝国派遣太尉司马孚也率领了20万人马前去迎战诸葛恪;命令关中所有的部队去解狄道之围。
  很明白,在东线的,司马师的策略就是,采取守势,不去救援新城,用新城作为消耗诸葛恪大军的棋子。而在西线,则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展开救援。
  事实证明,这样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时新城的守将是魏国的张特(字子产,魏国涿郡人)。士兵只有3000人。
  以3000对20万。
  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奇迹。
  张特帅军死死地守着新城。诸葛恪在城外垒砌土山,连着攻了三个多月,竟然没有攻下。最后,等到城池快攻下的千钧一发的关头,张特对吴国人说:我今天不想再打下去了。但是根据魏国法律,如果将领坚守城池超过100天,而救兵不来的话,就是投降,家里的老小也不被连坐;到现在你们已经攻击了90多天了,城中本来有4000士兵,死了一多半,现在剩下不到一半的人还是不想投降,等我回头好好劝劝他们,这是我的印信,给你们做凭证。
  吴国人相信了张特的话,也没有要他的印信,就停止了进攻。张特连夜把城内的居民房屋拆掉,用拆下的木材作出栅栏堵住了城墙的缺口。
  等第二天天一亮,吴国人发现城墙的缺口被堵上了,同时,耳朵里也传来张特的声音:我只有战斗而死,绝不投降!
  把吴国人气个半死。
  气归气,但是,城却还是攻不下。
  这次诸葛恪出兵是在3月,本来已经长驱直入魏国腹地,却听从不知道谁的计策,回军围了新城,围新城的时候是在5月,围到7月,天气暑热,不少吴国兵士得了传染病,拉肚子,最后,诸葛恪看攻不下新城,魏国的救兵也到了,开始退兵。
  这次出兵失利,使诸葛恪的名声大损。
  很快的,吴国孙峻借着众人的怨气,在孙亮的宫中设计将诸葛恪杀死。



IP属地:陕西97楼2012-01-27 21:25
回复
      五十、宫中惊变(2)
    也许,李丰的死正是一个铲除隐患、并让每一个大臣都无条件服从于我司马家的契机。
      夜里,李丰的尸体被人从大将军府抬到了廷尉府,廷尉钟毓(太傅钟繇之子,钟会的哥哥。钟繇尝率二子见曹丕,——钟会时年七岁,其兄钟毓年八岁——钟毓见帝惶惧,汗流满面。曹丕问钟毓曰:“你为什么出汗啊?”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曹丕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呢?”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不敢接受这个案子,他知道这事难缠。
      后来,宫内送出命令让接受,钟毓才接受下来。于是,廷尉府按照司马师的指示,将李丰生前友好的皇后父亲张缉、夏侯玄等人逮捕。
      和专门喜欢构陷他人、充当司马氏的大特务的弟弟钟会稍有不同,哥哥钟毓还有那么一丝为人的良心。
      即便是他,也素来敬仰夏侯玄的为人。
      司马师要求得到的供词是:李丰、张缉等人密谋,杀掉司马师,拥立夏侯玄做大将军、张缉为骠骑将军。
      那么,即便李丰等人确有此谋,与夏侯玄何干!我夏侯玄并不知道啊!
      对于这个冤案,夏侯玄本来就一概不知,而作为名士的他,也决不会自污。
      于是,廷尉钟毓不得不亲自出面。——既然身为司马师的人,就需要昧着良心把这事给办成,要不然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啊。
      见到钟毓,夏侯玄正色责备道(我们似乎看到身陷囹圄的不是囚徒而是法官,而来审讯他的却是个可怜的囚徒):“你说我应当说什么好?”——夏侯玄多么聪明的人,早已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你是想让历史去谴责我啊,那你就随便替我写吧!~”——夏侯玄那种无牵无挂的名士风度又展现出来了。
      结案的期限就要到了,钟毓既不想对夏侯玄用刑,但又不能不拖延结案。
      于是,连夜把夏侯玄的口供写出来,——记住下面的字!——“令与事相符,流涕以示玄。”
      流涕以示玄!
      那应该是每一个稍微有良心的人留下的眼泪,是无可奈何的眼泪,是感觉自己卑鄙无耻的眼泪!
      史书记载:夏侯玄看了看别人代替自己制作的供词,只是微微点点头而已!
      那点点头,是无奈,也是无可无不可,是欲哭无泪的苍凉!
      史书也不忘了刻画一个小丑的嘴脸——钟会。
      钟会一直是司马氏阵营的忠实走狗,洛阳城内处处都有他的影子,他就象一条狗一样时时刻刻警觉地探寻着周遭的一切,然后迅速报告给自己的主人。
      他是聪明的,也是猥琐的。
      夏侯玄从来没有正眼瞧过此人,今天,夏侯玄入狱了,钟会感到可以好好戏弄戏弄人家了。他嬉皮笑脸地来到正襟危坐的夏侯玄跟前,开始流里流气地说了起来,并且提出要求,想和夏侯玄交朋友!
      高傲的夏侯玄终于忍不住了,但是他仍然是那么有分寸,只是严厉地象教训自己的孩子那样,说道:“钟君,你何苦这样相逼呢!”
      从夏侯玄供词的制作过程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推测:
      李丰、张缉企图杀掉司马师一说,完全就是无中生有,只不过是司马师借此排除异己的一个冤案而已。
      为什么要有这一冤案?
      答案很简单:
      那就是司马师想杀人了。
      ——就这。
    


    IP属地:陕西99楼2012-01-27 21:25
    回复
        五十三、毋丘起兵
      毋丘俭自辽东踏平高句丽以后,就被任命为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并且领豫州刺史,成为曹魏西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毋丘俭是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在魏明帝的时候是明帝的亲信,他曾经上书魏明帝劝谏明帝不要大兴宫室,他说,“诚使二贼不灭,士民饥冻,虽崇美公室,犹无益也。”就是说吴蜀不灭,你盖什么宫室啊,没意思。后来,历任荆州刺史和幽州刺史,并踏平了高句丽。到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吴国诸葛恪兴起东关战役,身为曹魏镇东将军的诸葛诞惨败于从侄吴国的诸葛恪手下,(《世说新语,品藻》: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东关战役以后,司马师把原来在豫州的毋丘俭与诸葛诞对调,由毋丘俭负责帝国东南军事;诸葛诞负责帝国西南军事。
        毋丘俭与李丰、夏侯玄等人私交很好。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司马师的大肆杀戮,引起了毋丘俭的不安,思前想后,自己还不是司马家的贴心人,也许很快的,司马师的屠刀就会架到自己的头上。
        说来也奇怪,帝国的东南从王凌算起,一直都处于动荡之中。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太尉王凌“谋反”。嘉平四年,(公元252年),魏吴东关战役,魏国大败。嘉平五年,(公元253年),魏吴新城会战,吴国大败。接着就是正元元年(公元254年),毋丘俭和下属扬州刺史文钦密谋讨伐司马师。
        此时的司马师之心,也是路人皆知的了。不仅随意诛杀不如自己意的大臣,而且,对于皇帝也是随意废黜。曹魏所有的诸侯王都被软禁在邺县,中央军完全掌握在司马氏手里,地方军也遍布司马氏的爪牙,更有无数的眼线充斥在皇宫内外,大街小巷。曹魏王室已经呈现出累卵之危,此时的司马师再也没有爸爸司马懿那种儒道的遮羞布,甚至是赤裸裸的相逼。
        司马师用杀伐之举逼迫曹魏皇室顺从,也是在逼迫天下士人归心于己。
        与王凌的儿子王广不同,身在朝中的毋丘俭之子毋丘甸也显示出对世事的担忧和焦灼,他对老爸写信说:“大人你作为一方诸侯,朝廷目前如此危机,你如果还好像无所事事的话,那真的就要被天下人所责备了!”毋丘甸是在以大义责让自己的父亲。
        这更坚定了毋丘俭推翻司马师统治的决心。
        这里还要顺便交代一下扬州刺史文钦。文钦,这个神秘的人物,在《三国志》《晋书》中均无本传。只在《三国志毋丘俭传》注引《魏书》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文钦的大概情况。
        文钦,字仲若,和曹操同乡,父亲文稷,是曹操时代的骑兵将领,有勇力。文钦本人武艺也很高,但是,文钦性格有缺陷,那就是刚暴无礼,目中无人,不听上司的话,魏明帝曹睿不喜欢他。后来,升为淮南牙门将、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当时,王凌曾经上奏文钦,不宜镇守边境,要求朝廷把文钦免官治罪。曹爽大约是为了拉拢军方实力派,又因为文钦是同乡,不仅没治文钦的罪,而且还让他继续留任庐江,并且加冠军将军。曹爽被杀以后,司马懿为了安抚文钦,就加封文钦为前将军,后来,代替诸葛诞为扬州刺史。自从曹爽被杀以后,文钦一直因为是曹爽的人而心怀不安,但是和顶头上司诸葛诞不和,所以,没办法合谋,等到诸葛诞和毋丘俭对调以后,就和毋丘俭结谋,推翻司马师。不仅文钦的身世神秘,而且文鸳的弟弟文鸯、二弟文虎都充满了传奇。可惜的是,正史都没有找到本传。更为离奇的是,有人传说,文钦的大女儿文鸳,竟是姜维之妻,大约只是后人的附会吧,据说,文鸳从小与姜维定亲,容貌端庄,英姿飒爽,不仅文辞、书法很好,而且,武艺高强。假如真是如此的话,那自然是一段佳话,但是,从文钦与姜维居住地来说,东西悬隔,怎能从小结亲?因为,没有史料佐证,还难以下结论。而文鸯、文虎也都武艺高强,后面我们还要说。
      


      IP属地:陕西102楼2012-01-27 21:26
      回复
          五十四、子上执政(1)
        司马昭,字子上。
          得知哥哥司马师病重的消息,卫将军司马昭只得暂时放下中领军的差事——把监督皇帝的事儿放一放,急急忙忙地来到许昌军中。
          在军中,司马师任命弟弟司马昭为总统诸军,——说不上是一个正式官位,倒象是一个临时想出来的名词一样。而此时,朝廷方面对于司马师的健康也十分关注,司马师病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中。
          自从废黜曹芳以后,过去一直是盟友的郭太后似乎与司马家也渐渐出现了一丝不快,而新上任的皇帝曹髦虽然年轻,却是那样咄咄逼人,不甘屈服。等司马师去世以后,宫中立刻传来了诏书,要求尚书傅瑕、黄门侍郎钟会带领大部队回到洛阳;而卫将军司马昭驻守在许昌防备寿春方向。显而易见,在这紧要关头,朝廷是想借此收回一直牢牢控制在司马氏一家里的军权。
          傅瑕和钟会经过商量,很快达成一致,并直接通报了司马昭,同时,建议,一边给朝廷写奏表,说明司马昭和大部队一起回洛阳的原因,一边不等朝廷的批准,直接带着部队回到洛阳,驻扎在洛阳城南。
          新登基的高贵乡公曹髦没办法了。再不册封司马昭,就没意思了,只得于二月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曹髦从254年到259年短短不到5年中,就经历了寿春二次“叛乱”。一次就是刚刚介绍过的毋丘俭叛乱,导致的结果就是司马师死亡,司马昭上台;另一次就是诸葛诞的叛乱。
          甘露二年(公元256年)5月,也就是毋丘俭败亡后一年多的时间,诸葛诞就接着起兵了。诸葛诞起兵的直接动因就是司马昭迫不及待地要取代曹魏。应该说,司马昭上台以后,再也没有耐心和曹魏皇族们兜圈子了,他也不要做曹魏的忠臣,而是要取而代之。过去哥哥还在的时候,一切都好招呼得过来,一个出征,一个留守,如今只剩下自己,再这样玩下去,自己没那精力,一旦出个差错,那可不是玩的。为了探听地方军阀的口风,司马昭派遣贾充去四处打听,了解地方实力派的真实想法。
          当贾充来到寿春的时候,和诸葛诞谈到国家大事,贾充说:“京都的大臣们都很赞成由司马氏禅代曹魏,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呢?”
          诸葛诞不会拐弯,直来直去地说:“你难道不是贾逵贾豫州的儿子吗?!我们世受魏恩,怎么能把魏国的社稷让给他人呢?如果洛阳有这样的事情,我宁可去死!”说得贾充默默不语。回到洛阳以后,贾充立即向司马昭做了汇报,并且建议:“诸葛诞这是第二次做东南军区司令了,很得众人的心。今天如果把他招到中央,他肯定不来,但是如果他现在反叛的话,为祸反而要小;如果时间长了,等他在那里做大,为祸要大。因此,不如现在就招他进京。”
          于是,司马昭任命诸葛诞为司空,让他进京。
          诸葛诞接到诏书以后,以为是扬州刺史乐綝(名将乐进之子)说了自己的坏话,率领亲兵进入扬州,把乐綝给杀了。据《魏末传》记载,请自己的牙门将置酒饮宴,并且也请牙门将带来的士兵一起喝酒,直把全部的人都灌醉,然后对众人说:“当初刚刚做好一千多人的铠甲兵杖,本来打算为国效力,今天被朝廷征召回洛阳,以后再也用不了兵杖了,想暂时带人拿着你们的兵杖出去玩耍一回,一会就还你们,你们都在这里等着。”诸葛诞素来礼贤下士,自己养了很多游侠刺客,都是武艺高强的人,于是诸葛诞带着这些人,拿着兵杖,走出军营。扬州刺史乐綝赶紧关闭了城门,诸葛诞到南门大声说:“我应当回洛阳,只是带人出来暂时游戏一下,扬州城为什么闭门?”到东门,东门也关闭不开。于是诸葛诞命令自己带的兵爬上城墙,攻破城门,因风放火,焚烧府库,就把乐綝给杀了。
          然后,诸葛诞把儿子诸葛靓送到吴国,请求吴国援军。吴国派遣文钦(一年前,你诸葛诞杀了文钦的来使,还攻下文钦的寿春,而今天文钦却来救你,真是世事难料。两人昔日的冤家,今天能合作好吗?)、唐咨、全端、全怿率兵3万来救寿春。
          司马昭听到诸葛诞反叛的消息以后,请求皇帝御驾亲征。——此时,自己再也分身乏术了,如果自己去了前线,洛阳自己也不放心;可是,如果自己不亲临前线,前线更是不放心。干脆,把皇帝曹髦也带在身边得了。这次,司马昭也没有着急进攻,而是征发了几乎能够征发的全部兵力——26万大军,朝寿春进发。
          而这次的诸葛诞,却也很奇怪,不像上次文钦、毋丘俭那样进攻了,而是牢牢地固守寿春,等待吴国援军。也许在他看来,文钦、毋丘俭的失败就在于盲目冒进,只有等待吴国援军,才好全力进攻。——其实,这已经是死棋了,只是时间长短而已,你想,你一郡之力,怎能抵挡得住全国之力呢?
          诸葛诞的计划全在于吴国能不能也倾全国之兵来救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固守寿春就是一步死棋,如果司马昭不是全军而来,诸葛诞还有取胜的机会,但是,如果司马昭全军而来,这固守待援将变成坐以待毙。那么,让我们再看看吴国动员出来多少兵力?
          仅仅3万而已。
          到这一年的8月,第一场仗率先在吴国援军和魏军之间打响了。
        


        IP属地:陕西104楼2012-01-27 21:27
        回复
            五十八、斯时斯人(1)
          在这个血雨腥风的时代,本有济世大志的阮籍究竟能做些什么呢?
          正始名士被诛杀殆尽,阮籍开始不谈论、不参与世事,整天喝酒并且喝得大醉,以此为常。司马昭的特务钟会经常以求教的姿态,虚心地向阮籍问一些对世事的看法,目的是想找到阮籍的把柄,把阮籍弄倒,可是阮籍经常喝得大醉,钟会问的什么,阮籍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回答了;有一次,司马昭想给儿子司马炎娶阮籍家的女儿——司马昭也是有文化的人,也想和大文化人结亲家,——可是,阮籍知道后,连着酒醉了60天,每天是人事不省,来提亲的使者说不成话,最后只得作罢。
            然而,我们仍能从阮籍的《咏怀诗》中,隐约地看出他内心对世事的彷徨和苦闷。如第十六首写到:
              走**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
            据何焯说,所谓“是时鹑火,日月相望”,隐指司马师于嘉平六年行废立的时间,断定“此诗正指司马师废齐上下也。”(《义门读书记》),写出了对司马师废黜齐王曹芳的不满和无奈。
            等到司马昭辅政以后,阮籍从容对司马昭说: “我生平曾经到过东平游历,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当时高贵乡公把阮籍任命为散骑常侍,那是皇帝的侍从亲信,阮籍绝不愿意和皇帝走的太近,而司马昭也不愿意看到阮籍被皇帝收买,当然很高兴,当即就任命阮籍为东平相。阮籍骑着小毛驴,来到东平衙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衙门周围的墙都给拆了,让里面和外面相互都能够看见,并且,治理当地的法令很简明扼要。在东平待了十来天,又乘驴回来了,司马昭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经常跟随司马昭左右。执法机关汇报一个杀害母亲的案件,阮籍说:“哎!如果是杀害父亲还说得过去,竟然把自己的母亲也杀了啊!”同座的人都以为阮籍说错话了,司马昭也问道:“杀害父亲,是天下最大的恶行,你却认为可以吗?”阮籍回答:“禽兽只知道母亲而不认识父亲,杀害父亲,那是象禽兽一类的行为。而杀害母亲,那就连禽兽都不如。”阮籍这样一说,大家才心悦诚服。
            和不愿意与曹魏皇室走得太近一样,阮籍同样不愿意和司马昭走的太近。当他听说步兵校尉军营内的厨师会酿酒,储藏有三百斛好酒,就向司马昭请求做步兵校尉,阮籍在步兵校尉任上一待就是8年,因此,后世也称呼阮籍为“阮步兵”。阮籍性格十分孝顺,母亲去世的时候,阮籍正和人下围棋,下围棋的另一方听说阮籍的母亲去世了,就要求停止,但是,阮籍不同意,还是坚持把棋下完。等到下完了那盘棋,阮籍喝了2斗的酒,抬头张嘴号哭一声,随口吐出几升鲜血。等到妈妈入葬的时候,喝了2斗酒,吃了一盘大肉,口里念念叨叨着完了完了,举声一号,又吐血几升,形销骨立。
            裴楷前往吊唁,阮籍披散着头发、盘腿坐着,醉眼迷离,直勾勾地直视着裴楷,有人问裴楷:“按照礼法,凡是吊唁的,主人哭了,客人才施礼而哭。今天阮籍既然不哭,您为什么要哭呢?”裴楷说:“阮籍是礼法以外的人士,所以不在乎礼法,我是俗人,所以要按礼施行。”
            阮籍的眼睛一会能变白,一会能变黑,号称“青白眼”,每每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俗人,就露出了白眼。等到嵇康的哥哥嵇喜来吊唁,阮籍就露出了白眼,嵇喜很不高兴;等嵇康拿着酒,挟着琴来吊唁,阮籍就大喜,青眼才露出来。所以,所谓的礼法之士对阮籍疾之若仇。
            何曾曾经当着司马昭的面质问阮籍,说:你行事不按照礼法,是礼法之贼。阮籍只当什么也没听见。何曾转身对着司马昭说,您以名教治理天下,决不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应该把这种人流放到边地,不能让他污染华夏!司马昭对何曾说:你看这人都瘦弱成什么样子了,你就不能看在我的面子上,稍微忍忍这个人吗?
            阮籍与人说话都是“发言玄远”,从来评介一个人的好坏、是非,但是,他的内心是苦闷的,虽然语言不说什么,但是他的诗歌却曲折地诉说着什么,而他的行为却不拘礼教,宣泄着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他的《咏怀诗》第三十九首写到:
          


          IP属地:陕西111楼2012-01-27 21:29
          回复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世说新语》记载,吕安每想念嵇康,即使相距千里,也驾车前往。一次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哥哥嵇喜接待吕安,吕安连门也不进,只在门上写个"鳯"。嵇喜看看还挺高兴。其实,吕安写个"鳯"字是认为嵇喜是"凡鸟"。
              吕安的妻子徐氏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翻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吕巽绝交,大义凛然地斥责吕巽的卑鄙无耻,吕安请求嵇康为自己作证,嵇康答应了,因此也被收押。听说嵇康被收押,不少士人也要求和嵇康一起坐牢。
              钟会建议司马昭借此机会把嵇康和吕安杀掉,钟会诬陷嵇康说:“嵇康本来在毋丘俭反叛的时候,想要帮助毋丘俭的,经过山涛的劝说才作罢。并且吕安和嵇康在世上名气很大,但是言论却很放荡,对时代没有利,也妨害教化,应该乘机把他们杀掉。”
              于是, 司马昭亲自下令杀掉嵇康和吕安二人。
              当人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3000太学学生到司马昭那里情愿,要求释放嵇康,并请嵇康作他们的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司马昭同意。
              临刑前,嵇康的神色象平常一般,从容不迫,他抬头遥望了一下逐渐西去的日影。还没有到行刑的时间,嵇康问哥哥要来平时喜爱的琴,就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轻轻把琴放下,叹息一声,说道:“过去袁孝尼曾经想问我学习《广陵散》,我没有舍得教他,《广陵散》从今往后绝了啊!”
              真是千古绝唱啊!
              说完以后,他从容赴死,时年四十岁。
              也许,有些时候,理想需要用死才能诠释,人格需要用死才能塑造。
              据说,嵇康死后,司马昭很后悔。
              《晋书•向秀传》中记载:康既被诛,秀应本郡计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猖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秀乃自此役。——司马昭在杀了嵇康以后,还要威逼向秀吞下这枚“苦果”:你以前不是要隐居吗,现在怎么不学人去采薇了呢?向秀只得顺其意说:“像巢父和许由这样的人,并不了解尧帝求贤若渴的用心,所以隐居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
              嵇康、向秀、吕安是三个多么情投意合的朋友,一起锻铁,一起看菜园子。如今嵇康、吕安已成故人!向秀经历了大悲大痛,从而大彻大悟。他生前注释了《庄子》,只剩下《秋水》、《至乐》两篇未注解完,后来,向秀的文稿被郭象窃取,(此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自此《庄子》注有了向秀和郭象两个版本。
              后来,当向秀经过嵇康的故居,想起嵇康的音容笑貌,悲从中来,写下了缠绵悱恻、痛入心扉的《思旧赋》: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千载以下,读之依然是沉重的叹息……
            


            IP属地:陕西114楼2012-01-27 21:30
            回复
                六十一、密谋伐蜀(2)
              就在嵇康、阮籍死的前后,司马昭密谋着伐蜀事宜。
                在探讨司马昭的伐蜀理由之前,我们且看看,这些年来蜀国究竟干了些什么?
                从234年诸葛亮去世以后,直到238年年底,蒋琬出屯汉中,其间,蒋琬曾经企图从汉中东进,但遭到否决,以后,就任命姜维为司马,“数帅偏师西入”,从西边企图联络羌胡,占领陇西。派给姜维的多是小股部队,基本上是做试探性的攻击,或者借助魏国羌胡叛乱,进行支援性质。比如,《三国志,郭淮传》记载:魏正始元年(240年)“蜀将羌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强中,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实关中。”
                魏国正始初年即从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到正始6年(公元245年),蜀国第一人蒋琬去世,由于蒋琬长期有病,所以,蜀国没有进行大的北伐行动,唯一一次是在公元244年,魏国曹爽派遣10万大军进攻蜀国,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取得汉中保卫战的胜利。但是,遗憾的是,蜀军没能扩大优势,采取进一步的进攻手段,原因在于:蜀国本来就没有打算主动进攻,所以,粮草等根本就没有什么准备,只是被动防御。其间,蜀国主力部队都退守到绵阳。
                这是诸葛亮死后的11年,蜀国基本上是在一个病秧子的领导下度过。
              蒋琬死后,费祎执政。从245年到253年8年时间,费祎更是抑制姜维做大的军事进攻,每次仅仅给姜维1万多人马。其间,主要还是利用魏国陇西的羌胡反叛力量,扰乱魏国社会稳定。比如:魏正始8年(247年),也就是曹爽和司马懿关系恶劣、司马懿装病的那一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投降姜维,姜维把他们迁移到蜀国,而其他小种的反叛羌胡却被魏国郭淮击败。到249年魏国高平陵事变以后,夏侯霸逃亡蜀国,成为姜维的一个得力助手。那年的秋天,姜维派句安、李歆在陇西曲山修建了两个城池,被郭淮、陈泰攻下,损失惨重;后又派廖化企图进攻洮水,也被邓艾识破,无功而返。250年,姜维又进攻西平,没有攻下。但受降了一个郭修的人,此人心怀魏国,多次想刺杀刘禅未果,终于在253年刺杀了费祎。——这年的正月费祎被刺杀,这年的夏天,姜维就带领数万人进攻石营,围着了狄道。
                以上是费祎当政的8年中,大致的一些军事行动。
              从253年的夏天算起到263年蜀汉灭亡的10年时间,姜维一共进行了6次比较大的西征。
                第一次,就是253年的夏天,姜维率领数万兵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三国志,姜维传》,这次由于同时有吴国诸葛恪率20万大军进攻魏国,魏国也集结20万兵力迎击,因而西线兵力不足。魏军集中了西线的所有兵力,前往南安的狄道解围,姜维却因粮草不足而撤退,可以说是浪费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第二次,是第二年的254年,狄道长李简投降蜀国,导致姜维出兵陇西。姜维占领狄道以后,又进而攻下河间、临洮。但是,在交战中,魏国将军徐质斩杀蜀国荡寇将军张嶷,姜维只好把攻下的三个地方的人民迁移入蜀,草草而回。
                第三次,是255年秋天,姜维和夏侯霸不顾张翼的反对,率领数万兵马再次进攻狄道。当时魏国刚刚平定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司马师刚刚死去,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率兵先去狄道,坚守等待陈泰大军一起到了,再和姜维交战,结果王经不听陈泰的话,到狄道以后,王经与姜维战于洮西,结果大败,死伤万余人。当时蜀国张翼建议就此罢手,结果姜维不听,进围狄道。魏国经此大败,高度重视起来,任命邓艾行安西将军,和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抗击姜维,同时,太尉司马孚亲自领兵作为后援。陈泰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姜维提兵来,利在速战,王经本应当坚守,结果他主动出击,造成失败;而现在呢,姜维胜利了,本来应当不顾狄道,往东进兵,占据栎阳的粮食,然后放兵招纳羌胡,再东向和我争夺关陇,这样眼光就大了,我们都不利了,结果现在他姜维乘着战胜之威却顿兵在坚城之下,等到兵的锐气消磨掉了,粮食也跟不上了,他就退了。于是,陈泰提兵迂回到姜维背后,姜维担心被围,就撤掉了狄道之围,回军,姜维退屯钟提。
                第四次,就是第二年256年,因为上一年的胜利,姜维被封为大将军。到这一年的7月,姜维又率兵出祁山,安西将军邓艾和姜维相距,夜里渡过渭河,沿着山向东移动准备进攻上邽,邓艾在段谷和姜维大战,由于蜀国的胡济军没有按时到达战场,邓艾军大破姜维军,姜维部队死伤惨重。姜维上书要求自贬,刘禅只好把姜维刚刚封的大将军又罢免,以卫将军履行大将军的职责。


              IP属地:陕西116楼2012-01-27 21:31
              回复
                  六十三、缜密部署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是蜀汉的重要屏障。
                  向北有秦岭险隘,如果魏蜀各自驻守险隘,双方都难以进攻对方;但是,一旦魏国攻占了汉中,四川盆地将直接置于敌人的威胁之下。而蜀汉全据汉中,可以以此为跳板,北进困难,也可以西进陇西,威胁魏国陇上地区。此前,姜维所做的就是这样。——但是,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要首先确保汉中这个基地的安全。
                  也就是要有张有驰,有攻有防,你姜维驻守沓中,全然一副进攻的态势;但是,你的背后汉中,可是要全力防守的啊!
                  可是,事实上,姜维对于汉中却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
                  这一重大失误,后人众说纷纭,虽然也有个别人可能是基于对姜维人品的仰慕等等原因而为姜维百般辩解,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对姜维的这种不量敌我,异想天开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甚至怀疑姜维在战略思想上的能力和实战的能力(实战上屡屡败于邓艾),从姜维历次北伐可以看出,即使在魏国东部发生重大战役,关中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姜维也是对自己的老对手魏国老将邓艾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机会白白溜走,如果姜维足够聪明的话,就应该审时度势,按兵息甲,“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如果这样思考的话,就应该知道汉中对于蜀汉帝国是多么的重要,自己还是要把主力放置于汉中,采取固守策略,为上啊。
                  在司马昭“征四方兵”大举准备伐蜀的时候,姜维还逗留在沓中,而不是主动撤退至汉中,也说明了其人只知进,而不只退的狷急性格。
                  如今的汉中,北面天险根据姜维原来的部署,早已经放弃;实际上,放弃秦岭险隘,就等于是放弃了汉中平原;而放弃了汉中平原,你姜维所在的沓中也好,汉中西部的武都、阴平等等,也都难以独立存活,成了无源之水。而司马昭就是瞄准了蜀汉大将军的主力部队深处沓中,汉中兵力空虚的情况,避实击虚,以钟会10余万大军分三道平行南下,进入汉中。而以邓艾、诸葛续、王颀、杨欣等偏师 ,合围姜维主力,即便不能全歼姜维,也使其不能回救汉中。
                  可以说,司马昭的这一军事部署十分成功,即便达不到灭蜀目的,起码也能取得击溃姜维主力或者占领汉中平原的胜利——为自己拿回相国之位奠定基础。
                  计划确定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选将。按理说,66岁的老将邓艾是伐蜀的最合适人选,此人长期以来在魏蜀前线,熟悉地形;同时,在和蜀国大将军姜维的交战中,也是胜多败少。可是,此人开始时候却是极力反对伐蜀的。——是为了养蜀自重?抑或是担心灭蜀以后功高震主?还是与蜀国有什么交易?司马昭决不能允许下属对自己的决策有丝毫的异议,不仅没有叫邓艾担任主攻,相反的,还给他派去了师篡监军。
                  钟会做东部主力的主帅也有障碍。虽然钟会赞成伐蜀大计,但是,毕竟钟会年轻,没有子嗣,按照法令,作为一方主帅,必须要有儿子留在中央作为人质,以免反叛;其次,钟会一直处于幕僚地位,还从未单独带领大军出征过,常言道:说的好,不一定就做的好;第三,钟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不咋地。司马昭的夫人就多次说过钟会不可靠,王元姬当时说:“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西曹属邵悌也提出疑问,建议司马昭另派他人。司马昭却是笑着说:“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并且从平时钟会的为人来看,虽然这厮小时候十分机敏可爱,但是长大以后却属于是那种才掩德或者叫有才无德的人,比如他总是对人耍点小聪明,连家庭关系都处不好,《世说新语》记载:钟会是荀勖的堂舅,两人感情不睦。荀勖有一把宝剑,大约值一百万钱,常常放在母亲钟夫人那里。钟会擅长书法——爸爸太傅钟繇就是大书法家,他摹仿荀勖的字迹,写信给荀勖母亲(自己的堂妹)要那把宝剑,于是骗取到手便不再归还。荀勖知道这事是钟会干的,但却无可奈何,就一直想着报复。后来钟氏兄弟花一千万钱盖了一座住宅,刚刚建成,很精致漂亮,尚未搬过去住。荀勖极擅长绘画,便偷偷地跑到新宅门堂上画了一幅钟会爸爸钟太傅的肖像,衣冠容貌与活着时一样。钟氏兄弟进入大门,见后极度悲痛,致使这所住宅建成后便一直荒废未用。虽然是亲戚,但是,钟会和荀勖的关系却十分恶劣,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钟会不是什么厚道的人,人际关系并不怎么样。难怪有人说钟会:“(看到钟会)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
                


                IP属地:陕西119楼2012-01-27 21:32
                回复
                    六十四、伐蜀之役(1)
                  在正式下诏伐蜀之前,伐蜀的准备工作早就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
                    司马昭一边“征四方之士十八万”,一边却令东南诸州造船,又让东吴降将安远将军唐咨作浮海大船,俨然一副水陆并进,南征东吴的姿态。地方上,邓艾也没闲着,虽然开始的时候反对司马昭的出兵计划,但是在司马昭派师篡解释以后,邓艾就无条件地服从,并认真地开始做准备工作,邓艾出重金招募凉州少数民族战士,共招募了5000人。“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儿,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见《晋书,段灼传》)
                    虽然司马昭做足了声东击西的把戏,但是身在沓中的姜维一眼就看穿了司马昭的计划,他马上上表后主,请求派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隘口阳安关(在宁强县城西北,处秦巴环绕之万山丛中,是古今秦蜀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要塞。阳平关三国时代称做阳安关或关城。西通阴平,东控汉沔,为蜀汉北方的重要门户)、阴平桥以防未然。偏偏碰上个黄皓听信巫师,把姜维的奏章给压下。——那么,即使刘禅听从姜维的建议,派遣张翼、廖化守护阳安关和阴平桥,又怎样呢?
                    阳安关是汉中进入四川的门户;阴平桥是沓中姜维部队后撤的门户。阳安关守好了,魏军打不到剑门关;阴平桥守好了,姜维能安全后撤到汉中或者四川——仅此而已,而汉中不还是要丢失掉么?为什么不守好汉中北部秦岭山脉的各个关口呢?
                    回过头来,再简单地说说灭蜀的另一位名将:邓艾。
                    有些人一生注定要干一件大事的,如果邓艾没有以后的灭蜀奇迹,历史上只会有一个长期以来和姜维战斗在西北前线的魏国将军而已,人们绝不会千百年以后还有兴趣探索他的事迹:
                    邓艾,字士载,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夺取南阳,迁徙一批南阳居民到汝南屯田。邓艾便随其母被迫迁居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平舆县北)襄城,沦落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小牛为生。
                    邓艾12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邓艾因为口吃,虽然他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但是,当时的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邓艾就这样平淡地过了近二十年!慢慢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此时的邓艾已经40岁左右了。因为口吃,邓艾在说自己名字的时候,总是艾艾个不停。司马昭一次戏弄他说:“艾艾为几艾?”邓艾巧妙地答说:“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邓艾绝对是属于寒门人士,所以虽然功劳不小,(如前所述,他曾经主张在淮河流域屯田,)但是升迁缓慢,调任西北以后,一直在陈泰和郭淮手下,做太守一类地官职,正元元年(254年),魏高贵乡公曹髦即位,进封邓艾为方城亭侯。在司马师平定文钦以后,任命邓艾为长水校尉,邓艾终于成为中央军一支部队的领导,并进封为方城乡侯,代行安西将军职务。在其后与蜀国周旋的7、8年中,邓艾也因为战功逐渐被升职:安西将军,假节,兼任护东羌校尉;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征西将军。
                    就在邓艾积极备战的时候,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坐在山上,山上有水往下流。邓艾把梦的内容告诉了殄虏护军爰邵,问这是吉兆还是凶兆?爰邵说:“山上有水,在《周易》是‘蹇’卦。‘蹇’的卦辞说:‘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孔子解释说:‘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将军这次入西南,必能攻克蜀国;若要返回东北,恐怕不能回还啊!”邓艾听后,闷闷不乐。
                    这个《周易》第39卦,名为“蹇”;上卦为坎,下卦为艮,则山上有水,所以又称“水山蹇”。卦文如下:蹇 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初六 往蹇,来誉。六二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九三 往蹇,来反。** 往蹇,来连。九五 大蹇,朋来。上六 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也就是同样的这一卦,还同样困扰着240年以后同样是邓氏的一个后人——南北朝南梁重臣邓元起。《梁书•邓元起传》记载:“元起之至巴东,闻蜀乱,使蒋光济筮之,遇‘蹇’。喟然叹曰:‘吾岂邓艾而及此乎?’后果如筮。”
                    终于,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工作,司马昭下诏发兵18万大军伐蜀,秋8月,大赏将士,阅兵洛阳,将军邓敦不识眼色,到这时候还上书司马昭说蜀国不可伐,司马昭大怒,命令当场杀掉邓敦,然后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蜀国进发。
                  


                  IP属地:陕西121楼2012-01-27 21:32
                  回复
                      六十五、伐蜀之役(2)
                    上年姜维就已经建议后主刘禅做好对付魏国进攻的准备,直到今天,魏国厉兵秣马大举进攻时,刘禅才如梦方醒,急忙派遣廖化带兵去沓中,接应姜维;派遣张翼、董厥将兵前往阳安关口,作为汉中等外围的救援。
                      然而,有备之军与无备之军的差别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魏军神速推进。西路部队,邓艾率军入沓中,派遣天水太守王欣等进攻姜维的营地,陇西太守牵弘在前拦击,金城太守杨欣进至甘松,在侧后堵截,把姜维紧紧钳制住。中路,诸葛续率领三万兵马直出武街、阴平桥头,企图切断姜维归路。
                      东路,钟会率领主力从骆谷、斜谷急速向汉中进兵,另派遣魏兴太守刘钦从子午谷进兵。
                    秦岭山区层峦迭嶂、沟壑纵横。许褚之子牙门将许仪奉命在前修路搭桥,一次过桥的时候,突然桥面上坍塌了一个小洞,钟会乘坐的马蹄恰巧踩在小洞里,他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斩杀了许仪。从此,魏国将士都很震惊,无不小心谨慎。
                      由于姜维主力驻兵沓中,汉中已经处于无兵可守的局面,因此,当张翼、董厥等将兵出发以后,后主刘禅突然又下令,汉中各个关口的小股部队都撤出战斗,集中兵力于汉中平原的汉城(陕西省勉县)和乐城(陕西省城固县),各驻兵5000.。——还是采取姜维的诱敌深入之计!因为,在蜀国最高层看来,面对如此大军,固守秦岭各个要隘,无疑是杯水车薪,只能面临被各个击破的下场,倒不如退守汉城和乐城两个城池,多多少少地集中一下兵力吧——但是,不管如何,失去秦岭各个要隘,让钟会轻松来到汉中平原,的确令人痛惜!
                      而此时的张翼、董厥军北上进抵阴平郡(甘肃省文县),却得到曹魏帝国雍州州长诸葛绪将进军建威(甘肃省西和县)的消息,遂留在阴平一月有余,等待迎战。致使汉中兵力空虚,没有救援部队,钟会的三路大军同时南下,平安抵达汉中郡(陕西省汉中市)城下。
                      到了九月份,钟会的大军完全走出秦岭险隘,进入汉中盆地,他命前将军李辅,率领一万人包围王含防守的乐城;派曹魏远征军军事总监(护军)荀恺,包围蜀汉蒋斌驻守的汉城。而钟会的主力根本不在乎这两个小城,也不去攻打这两个小城,以免挫伤部队的锐气,而是绕过这两个小城,大部队直接西进,直扑汉中进入四川的第一个门户——阳安关口(阳平关);并派人到诸葛亮位于陕西省勉县西南定军山的墓园致祭。与此同时,西路姜维沓中的基地遭到了魏军四面合围,姜维多年来经营的沓中基地,瞬间变得岌岌可危。邓艾派遣天水(甘肃省甘谷县)太守王颀——曾经被毋丘俭派遣击灭高句丽的那位,他的孙子就是永嘉之乱中的号称“飞豹”的据贼王弥——正面进攻姜维的大营;派遣陇西(甘肃省陇西县)太守牵弘在姜维前方阻截,金城郡(甘肃省兰州市东)太守杨欣则攻击甘松(甘肃省迭部县)。
                      这时候,姜维听说钟会已经进入汉中郡,无心恋战,急忙率军东还。杨欣等尾追不舍,追到强川口(甘肃省舟曲县南),追上了姜维的部队,双方发生激战,此战中赵云的二儿子牙门将赵广战死,结果姜维败退。在败退途中,姜维得到情报说,诸葛绪扼守桥头(甘肃省文县东南),已经把自己的退路堵死。姜维吓出了一身冷汗,但是,他很快想到一个计策,于是率兵不再东进,而是北上,并扬言要从北道袭击诸葛绪背后,采取反包围的策略,吃掉诸葛绪的三万大军!诸葛绪也吓一跳,自己还没有西路邓艾的确切消息,如果姜维在邓艾到来之前,“困兽犹斗,鱼死网破”的话,把自己这个孤军先吃掉,那就麻烦了!于是,诸葛绪急忙向后撤退三十里,把自己已经占领的阴平桥头——这个堵截姜维后退的战略要地——白白又交了出去。
                      双方都害怕对方,玩起了捉迷藏。等姜维进入北道三十里后,发现诸葛绪已经撤退,便立即回军,通过了桥头。而诸葛绪也立马发现上当,等再回军阻截,姜维已过去了一天。
                      心急如焚的姜维回到了阴平郡,他稍微整顿一下部队,就打算前往要隘阳安关口赴援,因为那里太重要了,如果坚守住那里,钟会就是10万大军也只能顿兵险隘之下,随后他就会粮草不继,将士疲惫,最终无奈后退,到时候,我军就可以杀你个片甲不留!——要知道,你钟会的后方还有两颗钉子呢!
                      然而,就在这时,姜维突然听到阳安关口被钟会攻陷的噩耗,一切打算成为泡影,过去的诱敌深入的计划,成为后人的笑柄!一个自作聪明的傻瓜!汉中后面的两颗钉子也成了人家的盘中餐了!姜维急忙退到白水(四川省青川县东沙州乡),北上救援已属不可能,正好遇到廖化、张翼、董厥等军,于是,各军合并,驻守通向成都的最后一道险关——剑阁(四川省剑阁县北剑门关)。
                      那么,阳安关口,这个有名的险关到底是怎么被钟会攻下的呢? 


                    IP属地:陕西122楼2012-01-27 21:32
                    回复
                        六十八、伐蜀之役(5)
                      就在司马昭被皇帝加为九锡之礼、封为晋公、攫取10郡的时候,蜀国的告急文书也送到了29岁的吴景帝孙休面前。
                      孙休是孙权的第六子,5年前的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休的弟弟孙亮,迎立孙休为帝,成为吴国的第三位皇帝,随即,孙休就除去权倾朝野的孙綝。从258年即位到今年的263年,孙休偃武修文,从来不惹事,自己也立下了想把百家之言都读遍的宏伟志向,每天都抱着书猛读,似乎过着太平皇帝的日子,不过,吴国经济倒是也稍稍恢复了起来。
                        孙休不愧为书生称号。在他接到了蜀国的告急文书以后,立马部署向魏国的进攻:
                        一是命大将军丁奉,统各将领率军向曹魏帝国的寿春(安徽省寿县)推进;
                        二是派将军留平前往南郡(湖北省江陵县)询问朱绩(施绩)意见,应向什么地方进军?——皇帝竟然不知道进攻方向,让臣下自行商量往哪捅?
                        三是派将军丁封、孙异率军向沔中(陕西省南部,汉水上游)援救蜀汉危局。——不是隔靴搔痒是啥?
                        这三路进军迟缓的吴军,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和魏军接战,蜀国的灭国消息就传来了,然后,又浩浩荡荡地回家了。
                        此时的钟会一路顺风,但是却顿兵在剑门关下,迟迟没有进展。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被称为四川“四绝”之一。(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险)。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古代川北三条蜀道:金牛道、阴平道和米仓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剑门蜀道。据古地名遗址和史志记载,今人之实际查勘,金牛道的具体线路是:汉中南郑向西,进入沮口、青羊、大安等镇,经勉县西南烈金坝(金牛驿),南折入五丁峡、五丁关至宁强县,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进入四川朝天的七盘关、转斗铺、中子铺、五里铺、神宣驿、龙门阁、明月峡、五里峡、石柜驿、汉寿驿、朝天镇,顺嘉陵江之绝壁上的飞阁栈道向南经朝天峡、望云铺、飞仙关至广元的千佛崖入利州古城广元。再南渡嘉陵江至要塞昭化,经古战场葭萌关,上牛头山,过“一夫挡关,万夫莫开” 的天下雄关剑门关。信步于古柏夹道、浓荫蔽日的翠云长廊而至梓潼大庙,经涪城绵阳过鹿头关、白马关,旌阳驿、金雁驿、两女驿、天回驿,到达成都金牛坝。剑门关就屹立在这条著名的入川之路上,巍峨挺拔,难以逾越。
                        杜甫有诗形容:“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因此,剑门关被人称作:“一关失,半川没。”


                      IP属地:陕西125楼2012-01-27 21:34
                      回复

                          前有雄关,后有蜀兵,钟会的日子并不好过:汉中的乐城、汉城迟迟没有攻下 ,还有一些小的堡垒也坚守不下,日益成为隐患;粮草线逐渐延长,天气转冷,后勤保障逐渐成为问题。就在前不久,钟会还发布檄文,警告蜀国将吏士民:“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大有一举灭蜀之气概!而面对雄关,此时的钟会却开始言辞谨慎地给姜维写信劝降,他用他那如花妙笔,给姜维带起了高帽,不无谦虚地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一改不可一世的口吻,但是,姜维不为所动。
                          钟会只好把部队稍稍后撤,离开剑门关远点,再做计议。而诸葛绪带来的邓艾企图从阴平邪道出敌不意进攻剑门关侧背的想法,也不能不引起正处于进退维谷的钟会的注意。但是,钟会知道那是在进行一场大的赌博,以自己贵公子的身份,是决不可能冒那种风险的。不过,在骑虎难下的时候,叫一个垫背的人出头也不失一种很好的选择。
                          而作为西路军的指挥邓艾又想到了什么招数了呢?
                          本来五月诏书是这样写着的:“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今使征西将军邓艾督帅诸军,趣甘松、沓中以罗取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诸军趣武都、高楼,首尾槅讨。若擒维,便当东西并进,扫灭巴蜀也” 可是,这生擒姜维的任务却由于诸葛绪的笨蛋,白白丧失了。倒让东线的钟会这个幸运鬼因为蒋舒这个变数,轻取阳平立了头功。
                          邓艾苦思冥想,剑走偏锋,想出一个战略:自阴平向南,过平武县至江由,再经左儋道可达涪城,占领涪城,直出绵竹。
                          邓艾的招数一面上报了司马昭,一面通报给了钟会,钟会立即派遣将军田章率领一支部队去增援邓艾,“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邓艾如果要走阴平道入江由,必然要先攻克该地。钟会派遣的田章部队就是为邓艾的下一步行动扫清障碍。
                          其实,作为钟会而言,目前已经立了大功,并且司马昭也已经顺利地加了九锡之礼,就此全师而退,也无不可,把田章和邓艾抛出去,那也是看你们玩玩吧!
                          而在邓艾看来,如果自己不孤注一掷,也许回到洛阳,司马昭不会给自己好脸色看,诸葛绪就是例子!然而,我邓艾也不能擅自玩命去啊,要是我自己去玩命,你钟会在背后捅我刀子,说我不听将令,擅自行动,那可不是玩的吗?所以邓艾也慢慢腾腾地眼看着你钟会能不能拿下剑门关,然后给司马昭写信,请求主子同意再说。在自己给司马昭的奏表上,明明白白地站在主战派的立场上:“敌人已受到挫折,最好是乘势前进!如果从阴平抄小路南下,可到德阳亭(四川省江油市东北),过去之后就是一片平原,我们可以直扑涪县(四川省绵阳市)。德阳亭东距剑阁一百里,南距成都三百里,我们奇兵突然攻击他们的心脏,剑阁的守军一定回头救援涪县。此时,钟会兵团就可以乘虚大摇大摆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回头救援涪县,那么能救援涪县的部队,也就寥寥无几,(不足畏惧)。”
                          从理论上讲,要守住四川,就要北守汉中,东守江陵,如今汉中已经突破,所以邓艾讲敌人已经惊恐不定,也是对的。经过斟酌,司马昭批准了邓艾的冒险计划。
                          就在魏国内部反复商量浪费时间的时候,蜀国也召还都督巴东的右大将军阎宇,让防备吴国的永安之兵全部西赴,只留两千人给巴东太守罗宪;同时,战局的一时平静也使得刘禅有点麻痹,当镇守南中的安南将军霍戈要求北上救驾的时候,反而命令霍戈无需北上。
                          因为,蜀国谁也没有想到邓艾会把自己置于那样的死地,象疯子一样来进攻蜀国!
                        


                        IP属地:陕西126楼2012-01-27 21:34
                        回复

                            左担道的南口就是涪关(绵阳市)。涪关的北面还是山地,即使江油关没有加强防御而失守,如果占领涪关北面的山地,即使不能完全堵住邓艾的敢死队,起码也能争取到战役的主动。
                            当时,曾经是蜀国大将、在夷陵之战中不得已投降魏国的黄权仍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随着诸葛瞻抗拒邓艾,黄崇曾急切地对诸葛瞻进言:“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入平地。”因为,身为将门之子的黄崇深知,魏军所长是骑兵和平原野战,而且此次对面的敌人又是长期生活在西北羌胡地区的名将邓艾,决不可小视;而蜀军所长是山地战和诸葛弩,只能扬长避短,况且,敌人已经深入国家腹地,人自为战,而蜀军却是在自家门口作战,军心容易涣散,如果不占据险隘,一旦在平地上被魏军骑兵冲击,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也不知道是因为黄崇只是个尚书郎,人微言轻;或是黄崇老爹投降魏国,并被封为车骑将军的高位,令诸葛瞻对其居心有所怀疑;抑或是37岁的从未经过战阵,虽然身为武将而喜爱书画的诸葛瞻根本不通兵法?总之,即使是黄崇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甚至是跪在诸葛瞻的面前叩头流血,痛哭失声,诸葛瞻仍然没有采纳,他还是犹豫不决,兵到涪县,面对面前的茫茫群山背城徘徊。也许,他在等待着邓艾的虎狼之师冲出群山吗?后人对此扼腕叹息之余,对诸葛瞻的做法也提出了种种猜测:《晋书,慕容超传》记载:百年后的燕国慕容镇曾说:“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之险,卒擒于邓艾。”难道是诸葛瞻率领的部队人数多吗?
                            史料上没有说明诸葛瞻究竟率领了多少兵马,但是从蜀国灭国以后只有10万余众,出去南中,汉中,姜维等将带走的,诸葛瞻所带领的应该不比邓艾多多少,兵员素质甚至可能要比邓艾的差许多!那么,诸葛瞻为什么不据险呢?还有人说,也许他从小就学会了爸爸发明的八阵图,他有自信利用阵法打败魏军。也许,高傲的他深知蜀国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他要想证明闻名于世的琅琊诸葛家族能够在战场上击败那个南阳的乡巴佬。
                            也许,年轻气盛的诸葛瞻想要向人们证明,蜀军并不是一直失败,一直失败,他要力挽狂澜,他需要 一场体面的胜仗来激励全蜀的士气,凝聚民心,他不能辜负全蜀纷纷逃窜入山的民众对“葛侯”期望!他不要上山,不要象那个节节败退的大将军和诸多将军们一样躲在山上,既然你打到了我的家门口,那么,来吧,我们就决个雌雄!
                            我们只能这样猜测,……也许和真实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吧!
                            终于,邓艾掺杂着羌胡的虎狼之师,冲出了险关!
                          那么,来吧!
                          


                          IP属地:陕西129楼2012-01-27 21:34
                          回复
                              对于这场惨烈的战斗留给我们太多的疑问,基于史料缺乏,我们再也无从探寻,给我最大困惑的是:
                              一,当时蜀军到底多少?成分如何?诸葛瞻如何打败?
                              二,驻守剑门关的姜维人等难道连1万兵力都抽不出来回救成都吗?因为,在当时,由于道路悬隔,钟会不应知道邓艾军队的军情,而姜维等偷偷抽出一部分人马救驾不是没有可能吧?
                            战后,战场上没有找到诸葛瞻的尸体,于是就有人附会他仍然活着,民间对他的敬仰仍在。直到5年以后的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还有个王富的人自称就是当年的都护诸葛瞻,在临邛聚集几百人起义,攻至江原,战败被杀。《华阳国志》的作者原西蜀史官常璩曾向西蜀老人考证,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书中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如今的四川仍有诸葛瞻父子的“双忠祠” ,纪念一门三代的忠贞,诸葛瞻实践了父亲《戒子书》的遗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人无完人,虽然有种种的失误,但是,诸葛家的忠诚、信仰,明知不可为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敬仰,也使人扼腕叹息!
                            


                            IP属地:陕西131楼2012-01-27 21:36
                            回复
                                七十三、蜀汉灭亡(2)
                              有些时候,真的不想过多的埋怨刘禅。
                                他一直是老爸的宝贝儿子,刘备戎马漂泊一生的希望,也许冥冥之中真的都有定数,刘备——刘姓的天下已经完备;刘禅——刘姓的天下要禅让出去了。真不知道他老爸怎么给他起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有人说名者命也……呵呵,既然名者命也,那么,之所以起此名,而非起彼名,似乎也应该是命运吧,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那么,风靡如今的改名热,究竟对于人生又有多少作用呢?难以保证都做大官,发大财吧?呵呵……其实一切人为故意迎合谶语的做法都是可笑的,古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有古人那句“天道幽远”的话,其实,才是真理。——假如有上帝或者天道而你就是,你容许世人窥探出你的左右人们和世界命运的秘密,从而去人为地改变你的原定规划吗?而如果没有上帝或者命运,那么,一切假设就不存在了。……呵呵回过头来,咱们把刘备给几个儿子起的名字联系起来看,就能了解刘备的胸怀:养子起名刘封,后主刘禅,刘禅的两个弟弟甘陵王刘永、安平王刘理。“封禅”和“永理”,封禅是古代的帝王大典,只有建立伟大功业的帝王才有资格进行;永理,大概是永远治理天下的意思吧。然而,还是那句话,“天道幽远”。结果,事与愿违……难道刘禅起个好名字就能改变蜀国的历史,从而三国归蜀了?呵呵……以算命为生的大师们要拍我了,恕罪恕罪……
                                在刘禅投降这一点上,我真不想过多的责备刘禅,他不是没有抗争过,他派出了他几乎能派的所有部队都交给了诸葛瞻,但是,不幸的是诸葛瞻战败了,面对几乎是空城的成都和由于人心惶惶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内乱,面对那个畏敌如虎的姜维,他又能做什么呢?
                                这时,倒是让我们疑惑的是:拥有重兵的姜维到底去哪里了呢?姜维、张翼、廖化等人所领主力野战部队加上原有剑门关守兵总数应在5万余众,占到蜀国总兵力的一半,而我们的蜀国大将军在听到诸葛瞻被邓艾击败以后,却带领大军离开了剑门关,记住,既没有在剑门关留下少量的阻击钟会的部队,也没有直接朝成都扑来,寻找邓艾这个死对头痛痛快快的决战一家伙,而是带领着自己能带领的部队朝东南的阆中奔去,并南下迂回到成都东北的郪县(今四川三台)。
                                问题一:为什么在诸葛瞻力战邓艾的时候,从剑门关抽调部分兵力回师救援,合击邓艾呢?驻守剑门关也要不了那么多的大军啊!这一点,我们早已经说过。答案也许就在诸葛瞻死前的感叹上——“外没有制约住姜维”。——我们或多或少地可以窥探出一点信息,并大胆推测:诸葛瞻作为恩师诸葛亮的儿子,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其实已经对早已在蜀汉政坛上地位尴尬的大将军姜维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怎么样,甚至根本就不和呢。
                                如果是因为这样而拒不回救成都,和邓艾决一死战的话,那姜维就太……——虽然,姜维在个人生活上比诸葛亮还自律,——只有一个老婆;并且十分廉洁、朴素——但是,当我们在考虑一个政治家或者bigman的政治评价和军事得失的时候,这点品行似乎真的不应该左右我们的判断。没有及时回救成都的理由除了这一点以外,还有的可能是:一不知道邓艾军队实情,不敢与之决战;——这点从姜维从未战胜过邓艾,并患上了“恐艾症”?就更令我们对他有微词了。二剑门关钟会的压力太大。这点根据史料,可能不会,因为钟会在进攻剑门关失利以后,就退却到距离关口较远的安全地带了,在没有继续攻关的记载。第三就是……不敢往下想了……


                              IP属地:陕西134楼2012-01-27 2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