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加坡不熟悉的人,可能见到这个名字会感到意外:“牛”、“车”和“水”,构词法类似于“风马牛”,真是有点儿不相及,我就是这样意外的“刚来的时候一个出租司机和我开玩笑说“这里”是“cow ,car ,water”!。但是,如果把中间的“车”字当成动词来用,你又会想到什么呢?早在1828年莱佛士对新加坡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就预见到,华人将是这里为数最多的民族:“从已定居下来之华人数目及从它对这个勤劳民族的吸引力看,可以这么假定,他们将构成为这个区域的最大部分居民。因此,整个新加坡西南部应拨出以供他们住宿之用。” 称这个华人居住区为“牛车水”,据说是因为在以前没有蓄水池的年代,要靠牛拉车,将食水运到这里供应居民,由此得名。但是,那个时候新加坡的大多数地区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运水,为何只有华人的居住区保留了这一古老的印象,令人不解。另有一种说法:英文的街名“Bull Cart Road”与广东话的“牛车水”发音很近似,所以广东人就以此来称呼。它的“大名”其实是:Kreta Ayer Road,“小名”还有被叫作“大坡”、“小坡”。姑且,我们就把“牛车水”作为新加坡人对于“CHINA TOWN”的特有称呼好了。莱佛士还注意到,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人移民之间经常发生争斗。于是他又将福建人、广东人、潮州人和客家人分别安置在牛车水的不同地段。每一个方言群都有自己的庙宇,如福建人的天福宫、广东人的福德祠、潮州人的粤海清庙等。早期,庙宇在牛车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移民甚至可以说成中国难民,历尽艰辛飘扬过海,从一上岸就要到庙里答谢神灵。庙宇不但是赤贫移民的精神寄托;临时诊所和药房;还是聚众集会,召开社区重要会议的场所。就这样,在小小的牛车水,还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作为中国早期移民的聚居地,这里从前是一个繁华热闹而又鱼龙混杂的地方,赌坊、妓院、酒楼、当铺、戏台、鸦片馆,应有尽有,接连次第。当然,在现代新加坡,非法的社团和机构早已经被取缔。人们不再带着逛“红灯区”的心境来寻访牛车水。其他国家那些“老外”,眼睛都盯在仿制的唐装,做旧的“中国古董”上。但是对于一名来自中国的游客,我觉得这里依旧保留着的南洋特色建筑、老字号的店铺、知名的庙宇,才是牛车水真正的魅力所在。国外的“中国城”就算再怎么中国,也少不了带上一些“Local”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