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沫
故事:春秋时鲁国人,因为有勇力,被鲁庄公赏识。任他为将,与齐国作战,三战皆败,鲁庄公害怕了割了邑地求和,但是没责怪曹沫,仍任他为将。鲁齐相约在齐国柯地会盟,准备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这个时候,曹沫拿着匕首逼着齐桓公退还了鲁国土地。事后齐桓公想反悔,但被管仲以“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制止了。
古今评价:曹沫现今名气似乎不太大,但实际名气其实很大,因为不少人把他列为刺客之祖,正是他开创了剑指君王的先河。
我的评价:可以套用古人评价魏征的话,不言魏征,而言太宗,因为唐太宗是魏征存在的先决条件。曹沫也一样,他之所以成功,是碰上了齐桓公这个英明之主,尽管齐桓公这个“英明”是不得已,做样子给天下看。其实曹沫是在冒险,说白了逞匹夫之勇,他事先恐怕没和鲁庄公商议,甚至只是他的临时所想,他没想到如果失败,他会给鲁国带来什么,只是战败恼羞成怒,想讨地赎罪,其实很不负责任。他确实很勇,在齐地敢挟持人家君主,但未必说得上智,只不过他很幸运遇到了一个需要表演的公子小白。
曹沫,一个过于莽撞的刺客。
2专诸
故事:春秋时吴国人,史记记载,公子光欲行刺吴王僚,伍子胥推荐专诸,专诸以母老子弱,无人照管推辞,公子光发誓“光之身,子之身也(言下你妈就是我妈)”。于是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杀王僚,专诸也被王僚从人杀死,公子光又杀王僚余众,自立为王,封专诸之子为上卿。史记记载很简单,就是我照顾你家里,你替我杀人。要说最精彩和被人普遍传诵的是《东周列国志》里面的记载,故事情节和史记差不多,不过添加了专诸的孝,和别人打架别人劝不了,母亲一句话立刻乖乖回来;还添加了专诸母亲自尽以祝子成仁,因为有她在,专诸不忍心涉险;还有就是专诸为行刺太湖学厨艺(炙鱼)三月等。
古今评价:当然是孝了,专诸已经是孝的代名词
我的评价:专诸是刺客里面最值得研究的一个,因为他凸显了刺客千古风流下隐藏的悲哀。为了说明问题我想以《东周列国志》为范本谈一谈,不过这不是史记可能有所虚构,比如专母自尽,但很说明问题。提到专诸母亲我想提一个反面教材《聊斋志异》里的田母,《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田七郎》讲述的是一个叫武承休的大财主梦见神人指点,说他交接都是狗肉朋友,应该结交田七郎,武承休醒后还真找到了这个田七郎,是个贫苦的猎人。武承休几次登门,怀着无比尊重,拿着贵重的礼物,想和田七郎交好,但是遭到田母的严词拒绝,对武承休也非常不客气直下逐客令。武承休非常不理解,自己这个身份、家世,这么卑躬屈膝的结交一个猎户,多少人盼都盼不到,这老太太吃错药了?于是派他的仆人去偷听田氏母子谈话,这才知道为什么,原来田母说“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说白了就是,富人报恩可以用钱,穷人报恩只能用命,没什么缘故接受人家大礼,迟早有一天要拿命还,武承休听后对田母大为敬佩,不过只得作罢。后来田七郎犯了人命案,多亏武承休从中斡旋才得解脱,这时田母哭着对田七郎道“你现在的命是武公子的了,为娘再也管不了了,只愿公子平安无事,便是你的福了”。再以后武承休给什么要什么,再不拒绝也不言谢,最后武承休蒙冤,田七郎果然以命相报,官府捉拿他家人,田母早已逃之夭夭。专诸母亲深明大义,因为知道儿子受的恩惠已经无以为报了,又学厨艺又选宝剑,万事俱备,自己这个障碍不去,儿子恐怕会很危险(了解了最高机密,却迟迟不实施),自尽其实是被逼的,如此一来,儿子名垂千古,孙子也平步青云。田母一样深明大义,正因为她不是转面忘恩之人,才处处避免结草衔环的可能,比起专诸母亲她更多了一层睿智。专诸很孝却害死了自己的母亲,田母很不近人情,却是为保护自己的儿子,有点讽刺。其实这就是刺客的悲哀,看看这几个刺客的出身几乎全 是社会下层,“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古今小说故事也一样,富者报恩多用钱,贫者报恩多用命,专诸真的愿意吗?天知道,荆轲也如此,一点一点的步入太子丹的圈套,直到你无以为报时,才说出原因。
故事:春秋时鲁国人,因为有勇力,被鲁庄公赏识。任他为将,与齐国作战,三战皆败,鲁庄公害怕了割了邑地求和,但是没责怪曹沫,仍任他为将。鲁齐相约在齐国柯地会盟,准备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这个时候,曹沫拿着匕首逼着齐桓公退还了鲁国土地。事后齐桓公想反悔,但被管仲以“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制止了。
古今评价:曹沫现今名气似乎不太大,但实际名气其实很大,因为不少人把他列为刺客之祖,正是他开创了剑指君王的先河。
我的评价:可以套用古人评价魏征的话,不言魏征,而言太宗,因为唐太宗是魏征存在的先决条件。曹沫也一样,他之所以成功,是碰上了齐桓公这个英明之主,尽管齐桓公这个“英明”是不得已,做样子给天下看。其实曹沫是在冒险,说白了逞匹夫之勇,他事先恐怕没和鲁庄公商议,甚至只是他的临时所想,他没想到如果失败,他会给鲁国带来什么,只是战败恼羞成怒,想讨地赎罪,其实很不负责任。他确实很勇,在齐地敢挟持人家君主,但未必说得上智,只不过他很幸运遇到了一个需要表演的公子小白。
曹沫,一个过于莽撞的刺客。
2专诸
故事:春秋时吴国人,史记记载,公子光欲行刺吴王僚,伍子胥推荐专诸,专诸以母老子弱,无人照管推辞,公子光发誓“光之身,子之身也(言下你妈就是我妈)”。于是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杀王僚,专诸也被王僚从人杀死,公子光又杀王僚余众,自立为王,封专诸之子为上卿。史记记载很简单,就是我照顾你家里,你替我杀人。要说最精彩和被人普遍传诵的是《东周列国志》里面的记载,故事情节和史记差不多,不过添加了专诸的孝,和别人打架别人劝不了,母亲一句话立刻乖乖回来;还添加了专诸母亲自尽以祝子成仁,因为有她在,专诸不忍心涉险;还有就是专诸为行刺太湖学厨艺(炙鱼)三月等。
古今评价:当然是孝了,专诸已经是孝的代名词
我的评价:专诸是刺客里面最值得研究的一个,因为他凸显了刺客千古风流下隐藏的悲哀。为了说明问题我想以《东周列国志》为范本谈一谈,不过这不是史记可能有所虚构,比如专母自尽,但很说明问题。提到专诸母亲我想提一个反面教材《聊斋志异》里的田母,《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田七郎》讲述的是一个叫武承休的大财主梦见神人指点,说他交接都是狗肉朋友,应该结交田七郎,武承休醒后还真找到了这个田七郎,是个贫苦的猎人。武承休几次登门,怀着无比尊重,拿着贵重的礼物,想和田七郎交好,但是遭到田母的严词拒绝,对武承休也非常不客气直下逐客令。武承休非常不理解,自己这个身份、家世,这么卑躬屈膝的结交一个猎户,多少人盼都盼不到,这老太太吃错药了?于是派他的仆人去偷听田氏母子谈话,这才知道为什么,原来田母说“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说白了就是,富人报恩可以用钱,穷人报恩只能用命,没什么缘故接受人家大礼,迟早有一天要拿命还,武承休听后对田母大为敬佩,不过只得作罢。后来田七郎犯了人命案,多亏武承休从中斡旋才得解脱,这时田母哭着对田七郎道“你现在的命是武公子的了,为娘再也管不了了,只愿公子平安无事,便是你的福了”。再以后武承休给什么要什么,再不拒绝也不言谢,最后武承休蒙冤,田七郎果然以命相报,官府捉拿他家人,田母早已逃之夭夭。专诸母亲深明大义,因为知道儿子受的恩惠已经无以为报了,又学厨艺又选宝剑,万事俱备,自己这个障碍不去,儿子恐怕会很危险(了解了最高机密,却迟迟不实施),自尽其实是被逼的,如此一来,儿子名垂千古,孙子也平步青云。田母一样深明大义,正因为她不是转面忘恩之人,才处处避免结草衔环的可能,比起专诸母亲她更多了一层睿智。专诸很孝却害死了自己的母亲,田母很不近人情,却是为保护自己的儿子,有点讽刺。其实这就是刺客的悲哀,看看这几个刺客的出身几乎全 是社会下层,“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古今小说故事也一样,富者报恩多用钱,贫者报恩多用命,专诸真的愿意吗?天知道,荆轲也如此,一点一点的步入太子丹的圈套,直到你无以为报时,才说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