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体吧 关注:89,587贴子:820,500

日本电影《告白》 刚看到个不错的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部非常不寻常的电影。我决定要在我印象还清晰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一半原因是,我已经N久没有看到过这样令我震撼的电影,另一半原因是,如果再想看到这样令我震撼的电影,又不知道还要等N久。闲话少说,立即进入正题。
这是一部日本电影。当看完整部片子的时候,我只能说,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没有哪个种族,像他们那样变态;也没有哪个种族,像他们这样把这种变态揭示得如此深刻。你不能不佩服他们,当然不是佩服他们的变态,而是佩服变态也能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你不能不承认,或许你没有他们变态得这么极致,但这些变态的因子,只要你是人,在你身体的细胞里,它就一定会潜伏着......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告白。只有五个主要人物,这五个人物的自白串起来,就构成了整部电影。
电影一开始,松隆子扮演的女教师站在讲台上为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们授课。听起来是相当乏味的生物学。老师在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地讲述着,仿佛一个独角戏的演员,而讲台下,学生们吵闹着,打斗着,跑动着,玩弄着手机,说着粗话,随意泼洒着牛奶,宛如没有这位老师的存在。这样的场面,在那些讴歌教师光辉形象,粉饰师生和谐关系的校园剧是不可能看到的。但我认为,在我国任何一所职业学校的课堂上,都随处可见这种混乱、骚动的景象。


1楼2011-12-17 17:03回复
    (第二个震撼:唯有自己是珍贵的,冷漠的社会制造冷漠的心。这是些什么样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只有他们自己。不要说是自己的老师,就是不认识的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是不是也应该致哀一下表示关心?可是震惊之后,谁又能否认,我们自己在大部分时候,何尝不是把别人的不幸当成谈资和新闻?)
       松老师继续说:女儿是在学校的游泳池淹死的,已经被认定是失足落水造成的溺死。但松老师自己调查过了,还有确凿的人证物证,可以确定:爱美的死不是意外,是谋杀!而且,凶手就在这个班里!
       教室里总算真的安静下来了,看来,什么话题都没有“同学就是杀人犯”来得更有吸引力。
       松老师说凶手是两个人,暂定为A和B。A是一个高智商的好学生,因为从小没有母亲,受到父亲和继母的冷落,在温顺聪明的外表下心理一直是扭曲畸态的,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受到别人的肯定,业余爱好除了搞些小发明,就是以虐猫虐狗欺凌弱势来发泄。松老师早就发现了他异常的苗头,并将其报告给了学校,尽管没有人理会她,但她的行为还是招来了A的嫉恨。B则是一个毫无主见头脑愚钝的孩子,各方面都相当平庸,他充当着A的跟班的角色,在这个事件里,自然也是帮凶。
       起因是A发明了一个小玩意儿,类似电棍一类的,只不过功率更大,有瞬间致命的可能。两个人不满足于在动物身上做实验,想找活生生的人当小白鼠。精心遴选一番,发现爱美是个合适对象,既没有抵抗能力,又能够借此报复松老师。可是实验过程出现偏差----爱美居然真的被电死了。A居然不以为意,大模大样离开了现场,而B恐慌不已,为洗脱嫌疑,将爱美的尸体投入游泳池,制造了失足溺死的假相。


    3楼2011-12-17 17:04
    回复
       看到这里,我觉得故事已经很完整了,不过本片105分钟,这时候才刚刚演出了半小时而已,所以,故事也仅仅才开了个头。影片中五个主要人物的告白,松老师是第一个,接下来告白的,是一位叫做美月的女学生。
      美月的告白起自松老师辞职后的一个月。新的学期开始了,来校上课的美月,发现B不见了,与之相反,A还是一如既往地上学放学,好像一个月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现在接替松老师的角色是冈田将生扮演的热血青年。这位年轻老师视松老师的前夫为偶像,浑身充满了干劲和热情,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打成一片。只是冈田老师的满腔热血,在美月和她的同学们看来,和狗血也没什么两样。无论他怎样卖力地和大家套近乎,也没什么拿他当朋友亲近,更遑论当老师尊敬。但冈田老师本人却矢志不渝朝着他的理想迈进----把每一个学生都塑造成有为青年,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掉队。在这样伟大的理想支持下,可以想象,他绝不能容许B同学逃避上学的行为发生。可是无论他在班里怎样呼吁,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去B家里劝他回来上课。原因,当然除了冈田老师,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每个人又都讳莫如深地冷眼旁观,要看冈田老师这场劝学的好戏如何收场。
      最后,一向受人排挤的美月接过了这个和冈田老师一起到B家里家访的尴尬任务。
      这么多天没有出现的B,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6楼2011-12-17 17:05
      回复
        原来自从上完那天松老师的课之后,B的精神就崩溃了,他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饭菜都由母亲做好送上,不出门不洗澡,却不停地擦洗身边的东西,完全就是一个半疯状态。但冈田老师如果不出现,他还算平静,只要冈田老师一来,喊他回去上学,就仿佛勾起他痛苦的回忆,揭开他还在流血的伤口,让他像困兽一样躁动发狂。不明就里的冈田老师,不去探究深层原因,只笃信“锲而不舍地感化,迟早会打开学生的心门”,坚持着每周一次的家访,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这可怜的孩子。渐渐地,冈田老师的家访日成了B和他母亲的受难日,因为只要冈田老师一来,B就会像疯子一样地发作一场。美月委婉地提醒冈田老师,这么做只是有害无利,但固执己见的冈田根本听不进去。不仅如此,冈田老师还在课堂上说,有人向他举报,班上有欺凌现象,被欺凌的对象就是A。在自己班上,绝不能容许这种现象发生!孰不知,他的话就像一根引信,彻底引爆了潜伏已久的定时炸弹。原本因为松老师的告白已经在班上被孤立的A,冈田老师的话不但没有对他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反而更激起了大家“伸张正义,惩罚恶人”的怒火。对A的欺凌逐渐变成一场积分游戏,谁欺负得厉害,谁的得分就越高。可以想见,成为大家游戏对象的A,等待他的是怎样悲惨的遭遇。
        (第四个震撼:好心办出的,经常是坏事!说实话,冈田老师实在是一个真诚热心的人,是一个满腔心血都愿意奉献给学生的好老师。可是他作出的这两件事,劝B上学和制止对A的欺凌,对A和B来说,收到的只有伤口上撒盐的效果。如果他是一个对学生不管不问的人,也许A和B倒不会受到什么伤害。想想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实在是至理名言,况且这世上“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事还少么?现在小小年纪就早熟的孩子们,老师和家长,该对他们施以怎样的教育才好呢?)
          


        7楼2011-12-17 17:05
        回复
          美月的心里好像始终对A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所以她拒绝参加到游戏中去,因此她的游戏积分始终是零。自然而然,她也就成了那个举报者的唯一嫌疑人,和A一起接受大家的孤立和惩罚。这种惩罚的残忍和新奇实在让人难以置信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所为----他们把美月和A绑在一起,以暴力的方法强迫他们接吻----你不是同情他吗?就让你和他一样染上艾滋病毒吧!
          (第五个震撼:人类对异己的排斥心,可以产生怎样疯狂的行为!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以为,只要大多数人坚持的就是对的呢?所谓的集体观念,就是逼迫每一个人都无条件地服从吗?还有,到底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把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的心灵扭曲成这个样子,难道他们真的对松老师痛失爱女的心情感同身受吗?难道他们真的对所谓的罪犯嫉恶如仇吗?难道他们真以为自己的做法就是伸张正义吗?不,都不是!那个游戏的发起者,不过是以占领道德的制高点的姿态,从对弱势的一方的霸凌蹂躏中品尝扫除异己的乐趣,而游戏的参加者,只不过同样以“除恶惩奸”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加入到这一场弱肉强食的狂欢。我相信,到了这个阶段,或许他们都已经忘了为什么要惩罚A,他们都沉湎在猫抓耗子的游戏里乐不可支,A和美月已经成为他们玩弄的对象,是他们无聊的学校生活中能给他们带来新鲜和刺激的消遣品。)
          也许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的原因,A和美月慢慢产生了暧昧的感情。对大家的侮辱一直默默忍受的A,逐渐不能放任美月也遭受同样的待遇。在两人接吻的照片在班上被公开后,A的愤怒爆发了,他找到游戏的发起者,割破自己的手指,把血涂在他的脸上。这个看起来很是强势的主持正义者立即骇破了胆,其他的助纣为虐者也观之色变,大家对A和美月开始退避三舍,两个人的日子总算好过了些。
            


          8楼2011-12-17 17:06
          回复
            (第六个震撼: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公理,谁强谁就是公理!原本邪恶的一方只要强大起来,邪恶都可以变成正义!而所谓的强大,其实大多数都是纸老虎,一把火都可以灭了而已!一个小小的班级是这样,大而化之一个国家,无论善恶,强者可以凌驾于道德和法律之上。看来,所谓的强者能退多少步,取决于弱者有怎样的决心,如果像A这样生死都置之度外,这世上,的确没有任何好怕的......)
            彼此的相互扶持看来的确促使A和美月发生了化学反应。A把一张全部显示阴性的化验单给美月看,让她放心,美月却平静地说:我从来就没有害怕过,因为我认为松老师讲的都是假话----因为,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了,她就不会还那样真诚地嘱咐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
            美月的告白告一段落,现在要告白的是B的母亲。这位母亲和B一样,精神处在崩溃的边缘。她的儿子看起来越来越疯狂越来越陌生,她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松老师那堂课和冈田老师的家访。现在孤立无援的她只有从儿子昔日的照片里寻找慰籍。她已经不再对B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的状态抱有希望。此时的她,就是一头不堪负荷的骆驼,要将她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会出现吗?她的儿子,知道自己的母亲现在是怎样痛苦着吗?
              


            9楼2011-12-17 17:06
            回复
               B开始告白了。在B的告白里,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相当平庸且很内向的孩子,他认识到自己无论情商还是智商,都没有任何比同龄人突出的地方,常常为自己的能力低下感觉自卑。他父爱缺失母爱泛滥,交不到什么真正的朋友,孤独而自闭。但突然有一天,班里公认的聪明又优秀的好学生A却主动拉近了和他的距离,这让他受宠若惊。但收获这份让他感觉骄傲又温暖的友情的代价----实在是昂贵得很----就是误杀爱美以及之后带给他的无穷无尽的噩梦。在此之前,我一直对B怀有一份同情,甚至某种程度上赞同他母亲说的那句:只怪他交了一个坏朋友......B的心理承受力显然比A脆弱。其实松老师最后那堂课最后还说出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A的小发明产生的能量,是不足以将四岁孩子置于死地的,爱美应该只是被电昏了而已,但A走后,B太慌乱了,将只是假死的爱美扔进了游泳池......所以,尽管有杀意的是A,但真正实施了犯罪的却是B。所以我原本认为,逼疯B的,不是松老师“艾滋牛奶”的恐吓,也不是不可靠的A朋友的背叛,而是B对自己“我才是真正杀人犯”产生的愧疚感......
                


              10楼2011-12-17 17:06
              回复
                好了,B的故事看来就这样收场了,尽管电影里没有明确说明,但我想他的下场也不外乎两种:投入精神病院,或者遵循日本的法律进少年感化院----但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关上若干年后再放出来......然后,他还会干什么呢?我怎么就联想起月光光心慌慌的那位南瓜脸杀手呢?
                现在最后一位关键人物,A,终于开始告白了。我要说明,经过之前一段和美月的互动,我对A的感觉由厌恶逐渐向同情过渡,觉得A的所作所为虽然过分,但必定事出有因。事实上也正是如此。A来自于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他有一位杰出的母亲,身份是头脑聪明过人的科学家,A的智商和科学头脑看来都得益于她的遗传。不幸的是,这位母亲的丈夫,A的父亲,是一个在A看来完全不能和母亲相比的平庸的人;更不幸的是,杰出的母亲一时糊涂和平庸的丈夫生了A这样的儿子,女强男弱的婚姻解体后,这个儿子成了个累赘;最最不幸的是,A的母亲为生了A后悔了,A成了她的绊脚石,阻碍她继续搞科研继续忙事业,甚至继续寻找下一段幸福----于是,她把这个儿子抛弃了。而自小缺失母爱的A,却逐渐形成了相当执着的恋母情结,这种情结因为父亲的再婚,继母的隔阂以及同父异母弟弟的降生感受到的忽略一再被加深,现在已经到了“得到母亲认可就是活着的唯一意义”的地步。所以A的种种带有偏执性的行为----孜孜不倦搞些小发明啊,满怀希望上报纸头条啊,制造什么事件让自己声名远扬啊(哪怕这“名”是臭名也无所谓)----都只不过为博得母亲一番瞩目一句称颂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A实在也很孤独,看起来少年老成的他,心理上还想一个总想牵着母亲衣角,吵着要妈妈抱的小孩。只不过,精于算计别人的他,却不一定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而已。
                美月显然比他自己更能了解他。B的弑母事件爆发后,冈田老师被学校和警方问询和责难,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证人的美月没有为这位心地善良头脑单纯的老师说好话,反而倒打一耙,把事件的起因完全归咎于冈田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大概有三:一条是美月原来就不认同冈田的家访举动,而冈田公开“有人举报欺凌”的做法,也确实让她和A受到了排挤和伤害。其他两条,就实在让人吃惊了!


                12楼2011-12-17 17:07
                回复
                  第二条原因,就是美月知道了冈田老师原来是个傀儡----他的所作所为原来都有幕后人在暗中操纵!而这位幕后人,就是已经淡出大家视线的松老师!原来松老师虽然不在班导的位置上,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这个班,尤其是A和B的一举一动。她认为这两个人受到的惩罚远远不足于洗清他们犯下的罪孽,所以就利用单纯的冈田老师对她前夫的崇拜,以帮助冈田拉近和学生距离,树立老师威信的幌子,指挥冈田去家访刺激B,鼓动冈田公开举报挑起学生间的内讧,使A备受欺凌(那封举报信其实正是出自松老师之手)。傻乎乎的冈田就这样被松老师利用了,而这个秘密,被美月偶然发现了。说实话,冈田的智商看起来好像还不如十二三岁的美月,被这个城府深严的小女孩出卖,冈田这回应该终于明白这帮孩子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终于体会到这个班的水有多深了吧!
                  第三条原因,大概就只能是美月自己的劣根性----除了A,我看大家都要被她小萝莉的清纯外表所迷惑了----从A的告白里我们终于知道,原来抢占A当头条的那个露西亚案件就是美月的作品!想不到吧,看起来扮演着挽救A于犯罪泥淖的天使角色的美月,自己也是个劣迹斑斑的少年犯,尽管对她的案件电影着墨甚少,但我们谁也不能断定,她的心理就比A更健康。天使还是魔鬼,我们已无法深究----不是电影吝于展现,而是美月的生命已经戛然而止----一个骤然出现的镜头,冰箱门打开,映入眼帘的赫然是美月的残肢!
                  美月死了,凶手,也许大家猜到了,不错,就是我们正逐渐变得楚楚可怜的A。到这个时候,随着告白的深入,A的性格的黑暗部分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原来,他从来没有被艾滋牛奶所吓倒(出去呕吐只是演戏);从来没有对爱美的死怀有任何愧意(他只是遗憾B多余的一抛搅乱他的计划);从来对任何欺凌都不放在心上(在网上展现他的发明是他的唯一乐趣);当然,也从来就没有爱过美月。他心目中那根深蒂固的恋母情结,甚至到了让他渴望染上艾滋病毒换取母亲的关怀与同情的地步,又哪有一点点位置留给美月?对他来说,美月不过是寂寞时打发时间的玩具,对抗强势时一个可靠的伙伴,或者释放青春期过剩的能量时的消遣品而已。她的角色只能囿于以上三个,只要超出这个范围,就会让A感到威胁。不幸的是,美月太聪明了,她把A看得太透了,要知道,世上有很多人,是不愿意任何人走近的,不愿意任何人了解的,至少,也是认清了也不要说出来的......美月,她犯了A的大忌......当A毫不留情地狠狠锤击着她的脑袋,她大睁着双眼倒下的时候,不知她最后那一丝残存的意识,想到的是什么?对于和A的这段交结,最后的感觉,是痛恨,是后悔,还是怜悯呢


                  13楼2011-12-17 17:07
                  收起回复
                    (第八个震撼:同样身为女人,我忍不住要八卦一下----女人啊,切不可被所谓的“爱情”迷惑了双眼,除了你自己,顶多加上父母双亲,就是你的爱人,也不能完全相信!别以为你能彻底了解一个人,这个世界上,对事、对物、对任何一种科学,你都可以妄言“了解”,只有人,不能!不过女人最大的悲哀,也许就是像美月这样,把被这样恶劣的人玩弄的“愚蠢”,视为为“爱情”献身的“伟大”......孰不知,那个人岂止不会为你流一滴泪念一声好,在想到你时,说不定第一个联想,就是那不停嗡嗡着围着自己打转的苍蝇......)
                    现在完全疯狂的A,醉心于一个更宏伟的目标,更完美的计划......
                      


                    14楼2011-12-17 17:08
                    收起回复
                      第三条原因,大概就只能是美月自己的劣根性----除了A,我看大家都要被她小萝莉的清纯外表所迷惑了----从A的告白里我们终于知道,原来抢占A当头条的那个露西亚案件就是美月的作品!想不到吧,看起来扮演着挽救A于犯罪泥淖的天使角色的美月,自己也是个劣迹斑斑的少年犯,尽管对她的案件电影着墨甚少,但我们谁也不能断定,她的心理就比A更健康。天使还是魔鬼,我们已无法深究----不是电影吝于展现,而是美月的生命已经戛然而止----一个骤然出现的镜头,冰箱门打开,映入眼帘的赫然是美月的残肢!
                        ----------
                        不是露西亚,是露美西。美月只是投毒案凶手的崇拜者,露美西不是她。她只是潜意识里崇拜那个凶手,把她当成另一面而已。


                      15楼2011-12-17 17:09
                      回复
                        促使A设下炸弹的导火索还是母亲----当他兴冲冲地抱着自己的一堆发明到母亲的研究所,满怀希望得到母亲的首肯时,得到却只是母亲奉子成婚蜜月旅行的消息。这让他对重回母亲怀抱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他怀着满腔的失望和愤恨冲了出来。可笑的是,这段难以回首的经历被他在网上粉饰成了故意过母亲家门而不入,存心让一声爆炸使母亲重新认识自己的男子汉行为(第九个震撼:头脑再好的孩子,对母亲的冷淡也会感到自卑,在这个高高在上的母亲形象的衬托下,A实在是和B站在他面前时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渺小得可悲,他可能永远也意识不到,他和B一样的自卑,B用杀害爱美的方式向A炫耀他的能力,A也同样以自杀并杀人的方式换取母亲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是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所以为了防止这样的悲剧发生,所有的父母,在要孩子之前都要想好,你愿给这个孩子什么,能给这个孩子什么,在你的影响教育下,这个孩子要成为怎样的人走怎样的路。如果还没有想好,也不愿负起这个责任,就不要草率地将这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在没有爱的家庭里,哪怕这个孩子有爱因斯坦的头脑,也弥补不了残缺不全的心灵缺憾,他对别人即使算不上魔鬼,但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幸福可言......)
                        影片最精彩的还是尾声:松老师告诉A,放心吧,你的炸弹不会发挥不了它的功力的,只是被我改变了一下位置而已,我将它放在了你母亲的办公室。当你摁响它的一瞬间,你的母亲会......在A的悲号声里,松老师从容不迫地出现在他面前,以一双温柔的母亲的手拭去A满脸的泪水,轻声说:“从现在开始,你真正得到了重生......”嗯,看起来这是个大和谐的结尾,虽然采取的手段无比激烈,但看起来重症需重药,A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但,稍慢,真正的精彩在这里,最后一句台词----在这句包含无限温情和慰藉的话之后,是松老师的一声冷笑:“开玩笑的!”
                        (第十个震撼:看到这里,我才真正了解到,本片除了那个二得不得了的冈田老师,敢情就没有一个好人!每一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引人同情,但转过身来,可怜兮兮的面具摘下,露出的都是魔鬼的嘴脸!其中最让人脊背发冷的,其实正是最初的受害者松老师!事实上丧失女儿的仇恨早就遮蔽了她的双眼,她从来就没有想要原谅过她的学生,更不要说去拯救他们!艾滋牛奶的确是个谎言,但谎言的背后不是她为人师表的苦口婆心,而是处心积虑用更残酷的方法折磨惩罚他们而已!不能不承认,尽管B的行为很残暴A的脑袋很聪敏,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在老道的松老师面前,他们只是猫爪子下的耗子,只有被猫玩弄的份儿。松老师的仇报得实在圆满----两个母亲死了,一个凶手疯了,一个凶手不疯,也要痛苦一辈子了,但牵连无辜的美月白丢了性命无辜的冈田断送了前程----松老师,你真是变态中的VIP!你的女儿是人,这些人就算有错,但也一样是人啊,用得着以这样方式凌迟他们吗?最原始的受害者也是最残忍的加害者,松老师的本质,和A与B又有何异!)


                        17楼2011-12-17 17:09
                        收起回复
                          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
                            


                          18楼2011-12-17 17:11
                          收起回复



                            19楼2011-12-17 17:14
                            回复
                              有你真好。


                              20楼2011-12-17 17: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