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在这篇人物传记中,司马迁纵开笔墨,独具匠心地安排叙事结构,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叙事方法,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兵仙”——韩信艰辛的成长过程、曲折的生活经历、卓越的军事才华、佐汉破楚的巨大功绩和令人痛惜的悲剧结局。《淮阴侯列传》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性,使其成为传记文学之典范,对后世的人物传记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淮阴侯列传》对历史事件的详实记载,也使其成为人们研究韩信的最重要、最具权威性的历史资料。然而,太史公在这篇传记中,对几件与韩信的志节和操守有关的重大事件只是简单地将官方档案资料载入文中,后人亦以此为依据,从不同的视角对韩信作出褒贬不一的评价。详加考证,笔者觉得这部分内容或非信史,令人质疑。现将读史心得连缀如次,意在抛砖引玉,期盼方家指正。
一、破齐之战与郦食其被烹
《淮阴侯列传》对破齐之战有如下记载:“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烹)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
依据以上记载,许多人认为,破齐战役是韩信利用郦食其对齐的成功游说,趁齐不备而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也有学者认为韩信妬郦食其之功,以致郦食其被烹。甚至有论者认为韩信的悲剧结局亦与此有关。如明人唐顺之在《两汉解疑》中认为:“信之杀郦生,实所以自杀也。贪一时之功,不顾违高祖之命,是自取猜忌也。……迨其夷族之后,人皆言汉高没淮阴之功,孰知淮阴已先没郦生之功也。人皆言汉高以无辜而戮淮阴,由知淮阴以无辜而烹郦生也。”认真研究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韩信灭齐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韩信对齐的突然袭击,破齐之战实际上是刘邦、韩信深谋远虑的结果,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大战役。
早在灭魏之时,韩信就总揽楚汉战争全局,向刘邦提出“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①的重大战略建议。刘邦对这个作战计划很赞许,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刘邦让韩信指挥整个北方战场,并增调步兵三万,派熟悉代、赵等国情况的张耳去协助韩信。韩信在开辟北方战场、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挥师北略中原,破代、下赵、胁燕,并不断以魏、代、赵、燕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源源不断地支援成、荥防线,使楚、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逐步向有利于汉军的方向转变。
当韩信兵临齐境时,楚汉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刘邦、项羽相持于荥阳,项羽的力量仍然强大,刘邦始终处于危险的劣势。战局的发展迫切需要韩信通过破齐之战来分散和消灭楚军,实现楚、汉双方力量对比的根本转变,并最终从北、东两面包围项羽,于是就有了韩信击齐的战事。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韩信破齐之战是刘邦、韩信军事集团经过长期谋划作出的重要决策,是韩信在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这一既定战略方针下采取的一项重要军事行动。
据《高祖本纪》记载,汉三年,楚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淮阴侯列传》亦曰:“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韩信击齐显然是受刘邦之命。
刘邦命令韩信击齐以后,随着正面战场形势的好转,刘邦还为韩信增调了大量部队。从《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来看,汉王刘邦得韩信军而复壮,则留下来的兵力只能是少数老弱残兵。如以此力量击齐,韩信作为军事家一定深知这个任务显然是不能完成的。但细考击齐汉军,却不是那么一回事。韩信的主力部队,并非所谓的“赵兵未发者”。击齐之战中战功最著者,当属曹参、灌婴。此前,曹参、灌婴曾与韩信共击魏、代,破赵时曹参、灌婴已不属韩信节制,而破齐战役发起时,曹参又以右丞相属韩信,灌婴也“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②调归韩信指挥。另外,战力较强的傅宽也加入了破齐之战队伍行列,归韩信统驭③。显然,韩信击齐的力量是强大的,并非如《淮阴侯列传》所说,仅让韩信以被刘邦劫去精华的残部击齐。也正是因为刘邦为韩信击齐增调了较大规模的兵力,韩信才以破竹之势,迅速击溃齐国,并在潍水之战中一举击败项羽麾下名将龙且,歼灭楚军20万,给项羽以沉重的打击。
一、破齐之战与郦食其被烹
《淮阴侯列传》对破齐之战有如下记载:“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烹)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
依据以上记载,许多人认为,破齐战役是韩信利用郦食其对齐的成功游说,趁齐不备而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也有学者认为韩信妬郦食其之功,以致郦食其被烹。甚至有论者认为韩信的悲剧结局亦与此有关。如明人唐顺之在《两汉解疑》中认为:“信之杀郦生,实所以自杀也。贪一时之功,不顾违高祖之命,是自取猜忌也。……迨其夷族之后,人皆言汉高没淮阴之功,孰知淮阴已先没郦生之功也。人皆言汉高以无辜而戮淮阴,由知淮阴以无辜而烹郦生也。”认真研究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韩信灭齐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韩信对齐的突然袭击,破齐之战实际上是刘邦、韩信深谋远虑的结果,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大战役。
早在灭魏之时,韩信就总揽楚汉战争全局,向刘邦提出“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①的重大战略建议。刘邦对这个作战计划很赞许,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刘邦让韩信指挥整个北方战场,并增调步兵三万,派熟悉代、赵等国情况的张耳去协助韩信。韩信在开辟北方战场、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挥师北略中原,破代、下赵、胁燕,并不断以魏、代、赵、燕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源源不断地支援成、荥防线,使楚、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逐步向有利于汉军的方向转变。
当韩信兵临齐境时,楚汉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刘邦、项羽相持于荥阳,项羽的力量仍然强大,刘邦始终处于危险的劣势。战局的发展迫切需要韩信通过破齐之战来分散和消灭楚军,实现楚、汉双方力量对比的根本转变,并最终从北、东两面包围项羽,于是就有了韩信击齐的战事。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韩信破齐之战是刘邦、韩信军事集团经过长期谋划作出的重要决策,是韩信在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这一既定战略方针下采取的一项重要军事行动。
据《高祖本纪》记载,汉三年,楚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淮阴侯列传》亦曰:“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韩信击齐显然是受刘邦之命。
刘邦命令韩信击齐以后,随着正面战场形势的好转,刘邦还为韩信增调了大量部队。从《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来看,汉王刘邦得韩信军而复壮,则留下来的兵力只能是少数老弱残兵。如以此力量击齐,韩信作为军事家一定深知这个任务显然是不能完成的。但细考击齐汉军,却不是那么一回事。韩信的主力部队,并非所谓的“赵兵未发者”。击齐之战中战功最著者,当属曹参、灌婴。此前,曹参、灌婴曾与韩信共击魏、代,破赵时曹参、灌婴已不属韩信节制,而破齐战役发起时,曹参又以右丞相属韩信,灌婴也“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②调归韩信指挥。另外,战力较强的傅宽也加入了破齐之战队伍行列,归韩信统驭③。显然,韩信击齐的力量是强大的,并非如《淮阴侯列传》所说,仅让韩信以被刘邦劫去精华的残部击齐。也正是因为刘邦为韩信击齐增调了较大规模的兵力,韩信才以破竹之势,迅速击溃齐国,并在潍水之战中一举击败项羽麾下名将龙且,歼灭楚军20万,给项羽以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