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吧 关注:11,228贴子:396,090

论文标题:史笔加诬贵有名

收藏回复

  • 219.149.28.*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在这篇人物传记中,司马迁纵开笔墨,独具匠心地安排叙事结构,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叙事方法,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兵仙”——韩信艰辛的成长过程、曲折的生活经历、卓越的军事才华、佐汉破楚的巨大功绩和令人痛惜的悲剧结局。《淮阴侯列传》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性,使其成为传记文学之典范,对后世的人物传记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淮阴侯列传》对历史事件的详实记载,也使其成为人们研究韩信的最重要、最具权威性的历史资料。然而,太史公在这篇传记中,对几件与韩信的志节和操守有关的重大事件只是简单地将官方档案资料载入文中,后人亦以此为依据,从不同的视角对韩信作出褒贬不一的评价。详加考证,笔者觉得这部分内容或非信史,令人质疑。现将读史心得连缀如次,意在抛砖引玉,期盼方家指正。

        一、破齐之战与郦食其被烹

        《淮阴侯列传》对破齐之战有如下记载:“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烹)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

        依据以上记载,许多人认为,破齐战役是韩信利用郦食其对齐的成功游说,趁齐不备而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也有学者认为韩信妬郦食其之功,以致郦食其被烹。甚至有论者认为韩信的悲剧结局亦与此有关。如明人唐顺之在《两汉解疑》中认为:“信之杀郦生,实所以自杀也。贪一时之功,不顾违高祖之命,是自取猜忌也。……迨其夷族之后,人皆言汉高没淮阴之功,孰知淮阴已先没郦生之功也。人皆言汉高以无辜而戮淮阴,由知淮阴以无辜而烹郦生也。”认真研究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韩信灭齐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韩信对齐的突然袭击,破齐之战实际上是刘邦、韩信深谋远虑的结果,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大战役。 

        早在灭魏之时,韩信就总揽楚汉战争全局,向刘邦提出“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①的重大战略建议。刘邦对这个作战计划很赞许,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刘邦让韩信指挥整个北方战场,并增调步兵三万,派熟悉代、赵等国情况的张耳去协助韩信。韩信在开辟北方战场、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挥师北略中原,破代、下赵、胁燕,并不断以魏、代、赵、燕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源源不断地支援成、荥防线,使楚、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逐步向有利于汉军的方向转变。

        当韩信兵临齐境时,楚汉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刘邦、项羽相持于荥阳,项羽的力量仍然强大,刘邦始终处于危险的劣势。战局的发展迫切需要韩信通过破齐之战来分散和消灭楚军,实现楚、汉双方力量对比的根本转变,并最终从北、东两面包围项羽,于是就有了韩信击齐的战事。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韩信破齐之战是刘邦、韩信军事集团经过长期谋划作出的重要决策,是韩信在对项羽实施战略包围这一既定战略方针下采取的一项重要军事行动。

        据《高祖本纪》记载,汉三年,楚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淮阴侯列传》亦曰:“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韩信击齐显然是受刘邦之命。

        刘邦命令韩信击齐以后,随着正面战场形势的好转,刘邦还为韩信增调了大量部队。从《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来看,汉王刘邦得韩信军而复壮,则留下来的兵力只能是少数老弱残兵。如以此力量击齐,韩信作为军事家一定深知这个任务显然是不能完成的。但细考击齐汉军,却不是那么一回事。韩信的主力部队,并非所谓的“赵兵未发者”。击齐之战中战功最著者,当属曹参、灌婴。此前,曹参、灌婴曾与韩信共击魏、代,破赵时曹参、灌婴已不属韩信节制,而破齐战役发起时,曹参又以右丞相属韩信,灌婴也“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②调归韩信指挥。另外,战力较强的傅宽也加入了破齐之战队伍行列,归韩信统驭③。显然,韩信击齐的力量是强大的,并非如《淮阴侯列传》所说,仅让韩信以被刘邦劫去精华的残部击齐。也正是因为刘邦为韩信击齐增调了较大规模的兵力,韩信才以破竹之势,迅速击溃齐国,并在潍水之战中一举击败项羽麾下名将龙且,歼灭楚军20万,给项羽以沉重的打击。



1楼2006-09-13 09:52回复
    • 219.149.28.*

            陈平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刘邦向他问计时,陈平就知道韩信没有谋反,他反问刘邦:“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这事有人知道吗?”刘邦立即回答:“没有。” 陈平再问:“这件事韩信自己知道吗?”刘邦立即很有把握地回答:“他不知道。”陈平更加清楚刘邦的心思,陈平接着问刘邦:“陛下的精兵能比得上韩信的军队吗?”刘邦答道:“没有韩信的军队精。”陈平又问:“陛下诸将的才能,有超过韩信的吗?”刘邦回答:“没有。”于是陈平得出结论说:“陛下的兵没有韩信的精,将领没有韩信高明,如果发兵进攻,就等于逼迫韩信决战,这对陛下来说是最危险不过的事情了!”刘邦一听,连忙又问陈平,“到底应该怎办?”陈平便向刘邦献上了伪游云梦、实击韩信的计划。于是,等待韩信的便是迎谒高祖于陈,被刘邦突然逮捕的结局。刘邦将韩信带到洛阳,并将韩信降为淮阴候,软禁在自己身边。至此,刘邦完全解除了韩信的兵权。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也以犀利的笔锋直剌刘邦:“观其距蒯彻(即蒯通)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⑤为了对刘邦猜忌功臣的行为稍加粉饰,西汉的御用工具不得不在官方档案里给韩信加上“欲发兵反”的空头罪名,但太史公在书写这段历史时,又紧接着详细描写了韩信“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的心情。实际上,这正是对刘邦无辜戕害功臣,搞得人人诚惶诚恐的深刻揭露。

            再来探讨钟离眛之死。钟离眛(?—前200年),汉朐县伊芦乡(今灌云县伊芦乡)人。楚汉相争时,钟离眛为楚王项羽麾下的一员猛将,多次在与刘邦正面对峙时给刘邦以沉重打击,因此刘邦非常害怕且十分痛恨钟离眛。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⑥,陈平向汉王献计说:项王的忠臣只有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几个人,如果你能用万金买通说客,去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再出兵攻打,项王必败,汉王遂用此计。夏四月,刘邦被围困于荥阳东,汉军求和,项王不许。“陈平反间既行”,⑦项羽果然对忠臣疑忌,致使忠臣纷纷离去,只有钟离眛还追随项羽,由是,刘邦更是恨透了钟离眛。

            楚汉结束后,刘邦一直惦记着钟离眛,所以《淮阴侯列传》有以下记载:当刘邦“闻其在楚”,便“诏楚捕眛”,及至刘邦会诸侯于陈,便有了“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的事件。由于韩信曾经与钟离眛一起投身在项羽麾下,因此说钟离眛“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 。没有人不相信,及至“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也就很少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了。有论者依据《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得出韩信为了换取刘邦的信任,不顾信义,无辜斩杀钟离味的结论。就连《钟氏宗谱》、《灌云县志》等文献也将《淮阴侯列传》中的这段文字原原本本地载入其中,对韩信进行无声的挞伐。然而,细考于史,钟离眛之死却并非如此。

            《史记·高祖本纪》对汉六年韩信 “谋反”这件大事也有如下记载:“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十二月,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谒,因执之。”此处对韩信被捕的前因后果交代很清楚,却只字未提钟离眛。《史记·陈丞相世家》对韩信的被捕亦有记载:“(刘邦)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这里也没有提及钟离眛。我们联系前文刘邦设谋时陈平对韩信“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的预测可以推知,楚汉战争胜利后,韩信沉浸在功成名就的喜悦之中,虽然被刘邦袭夺兵权、徙封为楚王,但韩信依旧对刘邦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刘邦将游云梦,韩信数月未见故人,便怀着喜悦的心情远远地郊迎刘邦于道中。正是因为刘邦、陈平预料韩信不会谋反,刘邦才敢于会诸侯于陈。我们由刘邦“豫具武士”执缚韩信,也可以看出韩信对刘邦没有设防,显然,韩信当时并没有为形势所迫而“斩眛谒上”。相反,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却对钟离眛之死有明确的记载:五年九月,“王得故项羽将钟离眛斩之。”斩杀钟离眛的刽子手分明就是汉高祖刘邦,至于刘邦在何处得钟离眛,又在何处斩杀钟离眛,因笔者手头资料阙如,尚不得而知。
    


    3楼2006-09-13 09:52
    回复
      • 219.149.28.*

              再看这几件事发生的时间。逮捕和斩杀钟离眛是西汉王朝建立之初一件重要的政治事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明确记载了刘邦斩杀钟离眛的时间是汉五年九月。对于韩信的“谋反”《史记·淮阴侯列传》没有时间记载,《资治通鉴·汉纪三》(卷十一)曰:六年,“冬,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人有上书告楚王反。”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六年十月。《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信持其(钟离眛)首,谒高祖于陈”的时间没有交代清楚,而《史记·高祖本纪》却明确地记载这件事发生在十二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钟离眛在“人告楚王信谋反”之前就已经被刘邦逮捕杀害,所谓韩信“见眛计事”显然不可能发生,而钟离眛被杀三个月之后,韩信“斩眛谒上”当然更是无稽之谈。

              三、挈手陈豨与淮阴侯蒙冤

              《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悲剧结局有如下记载:“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一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司马迁在这段文字中明确记载了韩信与陈豨同谋“谋反”的过程和结果,然而,太史公在文中的叙述令许多学者对韩信那匪夷所思的“谋反”罪名提出质疑,认为韩信不可能谋反,特别是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的前一部分叙入武涉、蒯通劝说韩信背汉自立的大段文字,亦为此提供有力证明。项羽在与刘邦两军对垒的严重关头,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韩信不为势利所动。接着蒯通“以相人说韩信”,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蒯通引征历史经验,言之凿凿:“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他指出韩信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分析利害关系,两次奉劝韩信反叛,但是,韩信最终还是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而是选择忠心耿耿地为刘邦效命,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在《韩王信卢绾列传》中有陈豨传,陈豨之反缘于周昌怀疑他豢养宾客另有所图,致使刘邦对他产生怀疑,陈豨见无法辩白,恐被杀,不得已而谋反,自立为代王。通篇没有提到陈豨与韩信相约谋反之事,这与《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内容抵牾,也证明了韩信没有谋反。

              其实,韩信之死完全是吕后一手策划和实施的,是吕后专权的开始。吕后性格刚毅,有韬略,但性情非常残酷,久蓄专权之志,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后,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女政治家。吕后见刘邦年老多病,不会久于人世,太子刘盈仁弱,难以驾驭群臣,便采取断然措施诛杀韩信、鼓越、英布等异姓王,一方面树立了自己的淫威,为继刘邦而擅朝政铺平道路,另一方面也彻底解除了来自异姓王的威胁。为了谋杀韩信,吕后施展了一系列的手段。第一步是收买韩信的门客,《高祖功臣侯年表》记载有慎阳侯乐说,其“侯功”曰:“(乐说)为淮阴舍人,告淮阴侯信反,侯二千户。”也就是说,乐说封侯的惟一功绩是告发韩信谋反,而乐说被封侯的时间是汉高帝十一年十二月,比韩信被害早一个月,这显然是吕后事先设谋。在韩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吕后收买了韩信的舍人乐说,封其为慎阳侯。乐说回到韩信的府中便按照吕后的旨意,蓄意制造事端。乐说被韩信囚禁起来后,乐说的弟弟便去向吕后“告密”,诬韩信“谋反”。正因为如此,乐说封侯的时间才比韩信之死提早了一个月。第二步是利用相国萧何。萧何德高望重,一向负责留守后方,由萧何出面最容易掩人耳目,慑服群臣,显得名正言顺。所以吕后才找萧何密谋,让萧何亲自去诱骗韩信。萧何为了自保,便助纣为虐,充当吕后的帮凶,演绎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壮历史剧。第三步是罗织罪名,编造材料,将其写入官方档案。杀害韩信,是一个在政治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关系到刘邦、吕后的声誉和后人的评议。韩信战功卓著,对刘邦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在无明显反状的情况下,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汉朝廷不给他加点罪名是说不过去的,必然受到后人的唾骂。因此,刘邦、吕后及其御用工具就给韩信罗织了一系列所谓“谋反”的罪名,还将郦食其、钟离眛之死归于韩信,以污其名节,并将这些编撰好的诬词写入当时的官方档案和汉代的史书。这就使历史的真相被掩埋,韩信的英魂被亵渎。吕后顺利地杀了韩信,接着,她又于两个月后惨杀彭越,于同年七月逼反英布,并迫使刘邦带病征讨英布。刘邦虽然打败了英布,但他自己也负了箭伤,治而不愈,于次年四月死去。至此,吕后铺平了通往女皇宝座的道路,而韩信则成为吕后这条道路上的第一块垫脚石。


      4楼2006-09-13 09:52
      回复
        • 74.13.108.*
        可惜了淮


        6楼2007-08-12 10:51
        回复
          挖下坟


          禁言 |7楼2008-09-29 22:54
          回复
            这贴写得有点意思,建议加精,方便查找


            禁言 |8楼2008-09-29 23:01
            回复
              谢谢,已加为精品。

              永远欢迎猫猫吧主来韩信吧挖坟!


              禁言 |9楼2008-09-30 10:16
              回复
                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徐业龙先生,曾经发表过不少与韩信研究有关的文章。 洛城姑娘读完《史笔加诬贵有名》后写了一篇评论,大家不妨看看,顺便讨论一下


                禁言 |10楼2008-10-09 23:28
                收起回复
                  给个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kz=133101461


                  禁言 |11楼2008-10-09 23:29
                  回复
                    • 59.42.190.*
                    感觉后期的韩信有谋反的心态,是因为刘邦将他迁为楚王而开始产生的,刘邦一辈子都忌惮韩信的军事才能,几次都证明了!
                    但庆幸,刘邦很快从一个暴发户转变为贵族------在杀掉大部分功臣和异姓王之后


                    12楼2008-10-09 23:54
                    回复
                      韩信若真反 无非一战 亦或逃之 岂有束手就擒之理?


                      禁言 |13楼2009-05-19 13:39
                      回复
                        韩信之用兵 善用疑兵


                        禁言 |14楼2009-05-19 13:42
                        回复
                          刘邦 死后是 吕后 操政。
                          所谓 韩信 逼死 钟 ,有没有可能是,吕后操政时给 韩信 瞎编的污名啊?
                          希特勒死后,给希特勒泼的污名千奇百怪。
                          韩信 被 吕后 弄死,吕后 操政时按污名给 韩信,一点也不奇怪。


                          禁言 |16楼2011-11-07 09:06
                          回复
                            徐业龙先生是个好粉丝


                            IP属地:陕西禁言 |17楼2011-11-07 11:55
                            回复
                              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哈哈
                              陈平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刘邦向他问计时,陈平就知道韩信没有谋反,他反问刘邦:“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这事有人知道吗?”刘邦立即回答:“没有。” 陈平再问:“这件事韩信自己知道吗?”刘邦立即很有把握地回答:“他不知道。”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也以犀利的笔锋直剌刘邦:“观其距蒯彻(即蒯通)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 ……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⑤为了对刘邦猜忌功臣的行为稍加粉饰,西汉的御用工具不得不在官方档案里给韩信加上“欲发兵反”的空头罪名,但太史公在书写这段历史时,又紧接着详细描写了韩信“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的心情。实际上,这正是对刘邦无辜戕害功臣,搞得人人诚惶诚恐的深刻揭露。


                              IP属地:江苏禁言 |18楼2011-12-15 2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