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红楼,各色女子,在脑海中留下了美丽而苍凉的背影。
想起了黛玉,便无法不想紫鹃——十二钗里没有她,雪芹先生也只费了少许笔墨点染她,然而,整部《红楼》,又如何能缺少她?
若说黛玉是一朵风露清愁的芙蓉,最终泪尽心碎萎落枝头,紫鹃便是一只知心的杜鹃鸟,声声啼血,“子规啼,道是春归人不归”,守候黛玉化作的一缕轻魂。
“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这个鹦哥,便是紫鹃,原是贾母身边的丫鬟,书中虽没有紫鹃服侍贾母的描写,但料想紫鹃应该是个做事周到的人,不然,贾母不会派她服侍黛玉。
果然,鹦哥(即紫鹃)自从服侍黛玉,便悉心尽力,周全妥贴。第八回写道一日下雪,黛玉往宝钗处去,紫鹃担心黛玉受冷,便着雪雁送去小手炉。
紫鹃不只在衣食住行上悉心照顾柔弱的黛玉,而且,她很能了解黛玉的心意,甚至连从小就跟在黛玉身边的雪雁也不如她。六十四回,黛玉“悲题五美吟”并设案祭祀,着雪雁去取瓜果供品,雪雁走到沁芳桥时遇见宝玉,宝玉问起缘故,雪雁道“我们姑娘不知想起什么来,自己伤感了一回,提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是词,叫我传瓜果去……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雪雁全然不解黛玉的悲情愁思,她只晓得姑娘时常无故伤感,泪落神伤。而紫鹃却善解人意,宝钗将薛蟠从江南带回的器具玩意分赠各人,黛玉看见了家乡之物,触物伤情,想到自己孤苦无依,寄人篱下,不觉又淌出了眼泪,这时紫鹃“深知黛玉心肠,却不敢说破,只委婉地劝道‘姑娘的身子多病……今儿宝姑娘送来的这些东西,可见宝姑娘素日看得姑娘很重,姑娘看着该欢喜才是……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愁过度伤了血气,千金贵体,也别自己看轻了。”一席安慰的话,婉转贴心。
以上两处皆是细节,着墨不多,但愈细微处愈见真情,人物正是由许许多多生活小节构筑成的丰满形象。
雪芹先生对紫鹃落墨最多的是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红楼梦》写了“勇”晴雯、“贤”袭人,而紫鹃,作者谓之“慧”。心细如发,洞察幽微的紫鹃看出了黛玉对宝玉的爱,她深知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在贾府这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族里,黛玉的处境其实是表面风光,内心孤寂。贾母虽然对黛玉百般怜爱,但这种怜爱似乎有点高高在上,并不是直抵心灵的温暖,还不如薛姨妈对黛玉的关怀的来得家常,来得贴心——黛玉认了她做干妈,她真就搬进大观园和黛玉住一起,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凤姐的热情是因为贾母对外孙女的疼爱,所以基本是表面功夫,宝钗虽然和黛玉“金兰契剖金兰语”了,但宝钗做事太理性了,让人对她始终有着淡淡的距离感。迎、探、惜三姐妹,对黛玉也就是一般的亲戚情分。
贾府中的其他人呢?
也是“金兰契剖金兰语”这一回,宝钗提议黛玉让厨房每天熬些燕窝粥补身体,黛玉则说:“你看这些人((指贾府的下人们)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的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过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这并不是黛玉的过度敏感,贾府中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
因此,再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无法让一个远离故乡、父母双亡的女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更何况她无法自立,一切物质都需要别人给予。精神的孤高,也许是因为物质需要仰仗别人。
这样的处境,紫鹃心里比她更明白,她敏感地意识到,贾府中真正对黛玉“知疼知热”的,只有贾宝玉。虽然宝黛彼此已经心心相印,但婚事尚未有眉目,黛玉虽有这满腹心事,却断不会为此开口的,而宝玉,只知道整天来看黛玉,或者在大观园嬉戏游玩,却不知道迈出现实的一步——由此可见男人都比较晚熟。紫鹃担心就此下去,“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谁会顾及黛玉的一腔痴情?还是“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
想起了黛玉,便无法不想紫鹃——十二钗里没有她,雪芹先生也只费了少许笔墨点染她,然而,整部《红楼》,又如何能缺少她?
若说黛玉是一朵风露清愁的芙蓉,最终泪尽心碎萎落枝头,紫鹃便是一只知心的杜鹃鸟,声声啼血,“子规啼,道是春归人不归”,守候黛玉化作的一缕轻魂。
“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这个鹦哥,便是紫鹃,原是贾母身边的丫鬟,书中虽没有紫鹃服侍贾母的描写,但料想紫鹃应该是个做事周到的人,不然,贾母不会派她服侍黛玉。
果然,鹦哥(即紫鹃)自从服侍黛玉,便悉心尽力,周全妥贴。第八回写道一日下雪,黛玉往宝钗处去,紫鹃担心黛玉受冷,便着雪雁送去小手炉。
紫鹃不只在衣食住行上悉心照顾柔弱的黛玉,而且,她很能了解黛玉的心意,甚至连从小就跟在黛玉身边的雪雁也不如她。六十四回,黛玉“悲题五美吟”并设案祭祀,着雪雁去取瓜果供品,雪雁走到沁芳桥时遇见宝玉,宝玉问起缘故,雪雁道“我们姑娘不知想起什么来,自己伤感了一回,提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是词,叫我传瓜果去……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雪雁全然不解黛玉的悲情愁思,她只晓得姑娘时常无故伤感,泪落神伤。而紫鹃却善解人意,宝钗将薛蟠从江南带回的器具玩意分赠各人,黛玉看见了家乡之物,触物伤情,想到自己孤苦无依,寄人篱下,不觉又淌出了眼泪,这时紫鹃“深知黛玉心肠,却不敢说破,只委婉地劝道‘姑娘的身子多病……今儿宝姑娘送来的这些东西,可见宝姑娘素日看得姑娘很重,姑娘看着该欢喜才是……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愁过度伤了血气,千金贵体,也别自己看轻了。”一席安慰的话,婉转贴心。
以上两处皆是细节,着墨不多,但愈细微处愈见真情,人物正是由许许多多生活小节构筑成的丰满形象。
雪芹先生对紫鹃落墨最多的是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红楼梦》写了“勇”晴雯、“贤”袭人,而紫鹃,作者谓之“慧”。心细如发,洞察幽微的紫鹃看出了黛玉对宝玉的爱,她深知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在贾府这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族里,黛玉的处境其实是表面风光,内心孤寂。贾母虽然对黛玉百般怜爱,但这种怜爱似乎有点高高在上,并不是直抵心灵的温暖,还不如薛姨妈对黛玉的关怀的来得家常,来得贴心——黛玉认了她做干妈,她真就搬进大观园和黛玉住一起,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凤姐的热情是因为贾母对外孙女的疼爱,所以基本是表面功夫,宝钗虽然和黛玉“金兰契剖金兰语”了,但宝钗做事太理性了,让人对她始终有着淡淡的距离感。迎、探、惜三姐妹,对黛玉也就是一般的亲戚情分。
贾府中的其他人呢?
也是“金兰契剖金兰语”这一回,宝钗提议黛玉让厨房每天熬些燕窝粥补身体,黛玉则说:“你看这些人((指贾府的下人们)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的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过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这并不是黛玉的过度敏感,贾府中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
因此,再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无法让一个远离故乡、父母双亡的女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更何况她无法自立,一切物质都需要别人给予。精神的孤高,也许是因为物质需要仰仗别人。
这样的处境,紫鹃心里比她更明白,她敏感地意识到,贾府中真正对黛玉“知疼知热”的,只有贾宝玉。虽然宝黛彼此已经心心相印,但婚事尚未有眉目,黛玉虽有这满腹心事,却断不会为此开口的,而宝玉,只知道整天来看黛玉,或者在大观园嬉戏游玩,却不知道迈出现实的一步——由此可见男人都比较晚熟。紫鹃担心就此下去,“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谁会顾及黛玉的一腔痴情?还是“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