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iphotos.baidu.com/%D0%EC%C9%F1%D2%BD/pic/item/26d71031c2200e23241f1401.jpg?v=tbs)
易中天学兄写了一篇非常通俗而且十分清囘醒的关于陈寅恪的文章。 但他用的标题< 劝君免谈陈寅恪>极易给大家造成误导。我们知道陈先生的一生,应该时时讲,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陈先生的故事。 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中天学兄回答得好:
是道囘德,是人品,是气节。196囘4年5月,陈寅恪向自己晚年最知心的弟囘子蒋天枢托以“后事”,并写下了带有“遗嘱”性质的《赠蒋秉南序》一文。在这篇不足 千字的短文里,陈寅恪称自己虽“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而“终无所成”,现在又“奄奄垂死,将就木矣”,但也有足以骄傲自豪者,那就是:“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 自矜,曲学阿世,何可告慰友朋”。也就是说,他陈寅恪一生之最为看重者,不但不是金钱地位,甚至也不是知识学问,而是人品与气节。真正震撼我们的,正是: 自囘由思想,独囘立精神。陈寅恪所代表的是中囘华民囘族的气节。我们永远要谈,永远要学。哪怕只能学到一点点皮毛。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许多<论气节>的文字。只有气节才是 中国人的真精神。 太史公曰: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这就是太史公赞颂的伯夷和叔齐的崇高气节。 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亘古不易而又在具体囘内涵上不断变易的气节。 它是中国文化五千年的魂灵。 太史公并没有给气节规定一个范围。 气节是多方面的体现: (1)许由的逃隐;(2)岁寒的松柏;(3)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4)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5)举世混浊,清士乃见;(6)颜渊好学 而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所以,我(太史公)欲载之(气节)空言,不如见之於行囘事之深切著明也。
是道囘德,是人品,是气节。196囘4年5月,陈寅恪向自己晚年最知心的弟囘子蒋天枢托以“后事”,并写下了带有“遗嘱”性质的《赠蒋秉南序》一文。在这篇不足 千字的短文里,陈寅恪称自己虽“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而“终无所成”,现在又“奄奄垂死,将就木矣”,但也有足以骄傲自豪者,那就是:“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 自矜,曲学阿世,何可告慰友朋”。也就是说,他陈寅恪一生之最为看重者,不但不是金钱地位,甚至也不是知识学问,而是人品与气节。真正震撼我们的,正是: 自囘由思想,独囘立精神。陈寅恪所代表的是中囘华民囘族的气节。我们永远要谈,永远要学。哪怕只能学到一点点皮毛。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许多<论气节>的文字。只有气节才是 中国人的真精神。 太史公曰: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这就是太史公赞颂的伯夷和叔齐的崇高气节。 它是一种抽象意义上亘古不易而又在具体囘内涵上不断变易的气节。 它是中国文化五千年的魂灵。 太史公并没有给气节规定一个范围。 气节是多方面的体现: (1)许由的逃隐;(2)岁寒的松柏;(3)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4)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5)举世混浊,清士乃见;(6)颜渊好学 而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所以,我(太史公)欲载之(气节)空言,不如见之於行囘事之深切著明也。
![](http://hiphotos.baidu.com/%D0%EC%C9%F1%D2%BD/pic/item/16d9238e6f84c44fc9fc7adb.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