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摘自吴 功 正的《史 识 扭 曲•史 实 硬 伤•史 诗 缺 失 》的第四部分,主要对大秦帝国中人物素质和情节构思方面提出看法。
无法统计《大秦帝国》中出场人物,但都缺乏鲜活的性格性命。其源盖出于作者满足于叙事,忽略了人物。殊不知,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美学的生命。古今中外、长中短小的小说,包括历史小说审美实践,无不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即使是历史著作《史记》、《后汉书》等史书和林林总总的历史传记作品,都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大秦帝国》的人物形象单薄,是平面、扁平的,而非立体、圆形的。或是漫画化,或是类型化,或是概念化。与历史原型南其辕而北其辙,如屈原。人物性格模糊不清,如蔡泽。人物形象浅表涂饰,如赵高。作为宦 官,生理阉割,心理变态,这种心理特征没有被挖掘出来。没有揭示人物行为动机的心理动因,例如李醯对扁鹊医术的妒忌心理。《史记•扁鹊列传》有明载,小说仅作为事件交代,淡化了人物心理。对于韩非之死,李斯是直接杀手。据《资治通鉴》卷六,李斯对韩非的思想才干,“嫉之”33,是其心理动因,被小说消解了。“李斯使人遗(韩)非药,令早自杀”34,这个情节也被消解了。有的人物是靠作者评价图解,“贴塑”式的,如蒙毅等,没有让人物自身显示。有的人物行为逻辑不明,例如嬴异人撞柱。即使有人物的动机,也是平板化的,例如3下末尾,白起与范雎的分裂原因。小说有意对人物“漂白”,例如对李斯。《资治通鉴》卷六载李斯上《谏逐客书》,从骊邑被追回来,“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35。这段记载很重要。以贿赂、离间、行刺的交替阴谋、凶残手段为先导,然后才是武力攻打。这决不是小说所写的列堂堂之阵,布振振之旗,公开开战。李斯的手段确是阴谋诡计,卑鄙龌龊,极不光彩。秦“卒兼天下”,就用的这一套,其卑劣也就不言而喻。但是,小说了无只字,有意漂白人物的阴暗面,以达到总体颂秦的意图。与对李斯漂白同步的,是对秦始皇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把所有能够搜索的人间美词,一齐堆放到他的身上。例如5上92,5上102,5上110,5上132,5上136,5上149,5下525••••••少年天纵,珍惜人才,宽宏大量,圣躬勤勉,宵衣旰食,夜以继日,访贫问苦,大义救国,小病不离岗位,大病不下一线,王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专**制主**义社会,乃千古一帝!小说作者罔顾史实,说:“终嬴政一世,决不妄杀一人。”(5上371)“嬴政皇帝是一个没有防人机心的君王。”(5下1004)“嬴政皇帝五十岁劳碌力竭,岂非古今君王之绝无仅有哉!”(5下969)等等,等等,真是不怕用不上的谀词,就怕想不到的颂歌。其描写手法,或是众星拱北辰,或是绿叶扶红花,或是枯水凸巨石。“可怜无补费精神”(韩愈:《赠崔立之评事》)。真可惜呀!这位千古一帝,不给面子不裹嘴,穷其一生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把孙皓晖先生的马屁文学击成粉碎!
古今中外积累的小说人物形象的审美经验,夥矣!现在已进入现代和后现代时代,这一小说美学的命题更有重视的必要。如果没有生香活意的人物审美,其小说创作实无存在的可能性。探究《大秦帝国》的人物形象塑造缺失历史感的基本原因,作者不是根据原型,而是凭空塑捏;不是设身处地,而是越俎代庖。例如情爱方式,不是武侠风味,就是调味媚俗。情爱不是人物和情节的需要,而是随意构想。芈王妃(宣太后)与乐毅、白起的三角暧昧,又是觥筹交错,又是鼓琴缠绵(3上108)。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的历史真实感一是来自历史现场,一是来自主体体验,这两方面在小说中均付阙如。
小说情节,有的是有头无尾。小说用专节(第五部,上卷,第三章,第二节)写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对嬴政大婚的谋划,但始终不见下文。5下722,突然秦始皇冒出了20多个皇子,此后具体化为22个皇子,10多个公主。有的是横空出世、望空而来,例如第四部,下卷,《吕氏春秋》没有任何铺垫,忽然写李斯编其书(《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门客共同编写,没有特指是李斯,姑且勿论)。第四部,下卷,写赵姬请封奸夫嫪毐为长信侯,嬴政置之不理。既然如此,应是没戏了。可是突然后来嫪毐的头衔是长信侯了,没有任何交代,产生情节脱链。有的缺少情节逻辑性,例如4,楔子,秦昭王召蔡泽。最重要的是小说仅仅满足于把事件泡开,不从情节审美出发,腥风血雨,打打杀杀,虽然事情层出不穷,但读者却产生审美疲劳。寻根究底,作者是按照电视连续剧的写法写的,迎合电视受众的需求,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法激活审美兴趣,只能审美厌恶。该小说缺乏情节章法,缺乏情节结构的艺术辩证法。在处理情节结构方面,同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提供了范式。作者紧紧抓住读者审美鉴赏的流变心理,不断给以调节,形成了特有的节奏美感。董卓骄横跋扈、杀气腾腾时,却流转着貂蝉凤仪亭的莺声燕语。刘备跃马过檀溪,惊魂甫定,却是眼前一亮,心境骤然一爽,田园牧歌,相映成趣。赤壁鏖战,大军对垒,战云密布,一触即发,却有“宴长江曹操赋诗”,月白风清,波平浪息,曹操对酒当歌,横槊赋诗,紧张推进的情节霎时松弛下来。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毛宗岗批点《三国演义》提出诸多“法”,其中“寒冰破热,凉风扫尘”、“笙箫夹鼓,琴瑟间钟”等,就是说的情节结构的节奏美感特征。并非历史小说评点,金圣叹批《水浒传》、脂砚斋批《红楼梦》、冯镇峦批《聊斋志异》等,也都十分重视情节结构的张弛兼济、冷热相间的审美节奏。这是小说美学,特别是长篇小说、超大型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则、手法。但是,我们从《大秦帝国》中没有看到和感受到。
无法统计《大秦帝国》中出场人物,但都缺乏鲜活的性格性命。其源盖出于作者满足于叙事,忽略了人物。殊不知,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美学的生命。古今中外、长中短小的小说,包括历史小说审美实践,无不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即使是历史著作《史记》、《后汉书》等史书和林林总总的历史传记作品,都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大秦帝国》的人物形象单薄,是平面、扁平的,而非立体、圆形的。或是漫画化,或是类型化,或是概念化。与历史原型南其辕而北其辙,如屈原。人物性格模糊不清,如蔡泽。人物形象浅表涂饰,如赵高。作为宦 官,生理阉割,心理变态,这种心理特征没有被挖掘出来。没有揭示人物行为动机的心理动因,例如李醯对扁鹊医术的妒忌心理。《史记•扁鹊列传》有明载,小说仅作为事件交代,淡化了人物心理。对于韩非之死,李斯是直接杀手。据《资治通鉴》卷六,李斯对韩非的思想才干,“嫉之”33,是其心理动因,被小说消解了。“李斯使人遗(韩)非药,令早自杀”34,这个情节也被消解了。有的人物是靠作者评价图解,“贴塑”式的,如蒙毅等,没有让人物自身显示。有的人物行为逻辑不明,例如嬴异人撞柱。即使有人物的动机,也是平板化的,例如3下末尾,白起与范雎的分裂原因。小说有意对人物“漂白”,例如对李斯。《资治通鉴》卷六载李斯上《谏逐客书》,从骊邑被追回来,“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35。这段记载很重要。以贿赂、离间、行刺的交替阴谋、凶残手段为先导,然后才是武力攻打。这决不是小说所写的列堂堂之阵,布振振之旗,公开开战。李斯的手段确是阴谋诡计,卑鄙龌龊,极不光彩。秦“卒兼天下”,就用的这一套,其卑劣也就不言而喻。但是,小说了无只字,有意漂白人物的阴暗面,以达到总体颂秦的意图。与对李斯漂白同步的,是对秦始皇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把所有能够搜索的人间美词,一齐堆放到他的身上。例如5上92,5上102,5上110,5上132,5上136,5上149,5下525••••••少年天纵,珍惜人才,宽宏大量,圣躬勤勉,宵衣旰食,夜以继日,访贫问苦,大义救国,小病不离岗位,大病不下一线,王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专**制主**义社会,乃千古一帝!小说作者罔顾史实,说:“终嬴政一世,决不妄杀一人。”(5上371)“嬴政皇帝是一个没有防人机心的君王。”(5下1004)“嬴政皇帝五十岁劳碌力竭,岂非古今君王之绝无仅有哉!”(5下969)等等,等等,真是不怕用不上的谀词,就怕想不到的颂歌。其描写手法,或是众星拱北辰,或是绿叶扶红花,或是枯水凸巨石。“可怜无补费精神”(韩愈:《赠崔立之评事》)。真可惜呀!这位千古一帝,不给面子不裹嘴,穷其一生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把孙皓晖先生的马屁文学击成粉碎!
古今中外积累的小说人物形象的审美经验,夥矣!现在已进入现代和后现代时代,这一小说美学的命题更有重视的必要。如果没有生香活意的人物审美,其小说创作实无存在的可能性。探究《大秦帝国》的人物形象塑造缺失历史感的基本原因,作者不是根据原型,而是凭空塑捏;不是设身处地,而是越俎代庖。例如情爱方式,不是武侠风味,就是调味媚俗。情爱不是人物和情节的需要,而是随意构想。芈王妃(宣太后)与乐毅、白起的三角暧昧,又是觥筹交错,又是鼓琴缠绵(3上108)。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的历史真实感一是来自历史现场,一是来自主体体验,这两方面在小说中均付阙如。
小说情节,有的是有头无尾。小说用专节(第五部,上卷,第三章,第二节)写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对嬴政大婚的谋划,但始终不见下文。5下722,突然秦始皇冒出了20多个皇子,此后具体化为22个皇子,10多个公主。有的是横空出世、望空而来,例如第四部,下卷,《吕氏春秋》没有任何铺垫,忽然写李斯编其书(《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门客共同编写,没有特指是李斯,姑且勿论)。第四部,下卷,写赵姬请封奸夫嫪毐为长信侯,嬴政置之不理。既然如此,应是没戏了。可是突然后来嫪毐的头衔是长信侯了,没有任何交代,产生情节脱链。有的缺少情节逻辑性,例如4,楔子,秦昭王召蔡泽。最重要的是小说仅仅满足于把事件泡开,不从情节审美出发,腥风血雨,打打杀杀,虽然事情层出不穷,但读者却产生审美疲劳。寻根究底,作者是按照电视连续剧的写法写的,迎合电视受众的需求,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法激活审美兴趣,只能审美厌恶。该小说缺乏情节章法,缺乏情节结构的艺术辩证法。在处理情节结构方面,同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提供了范式。作者紧紧抓住读者审美鉴赏的流变心理,不断给以调节,形成了特有的节奏美感。董卓骄横跋扈、杀气腾腾时,却流转着貂蝉凤仪亭的莺声燕语。刘备跃马过檀溪,惊魂甫定,却是眼前一亮,心境骤然一爽,田园牧歌,相映成趣。赤壁鏖战,大军对垒,战云密布,一触即发,却有“宴长江曹操赋诗”,月白风清,波平浪息,曹操对酒当歌,横槊赋诗,紧张推进的情节霎时松弛下来。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毛宗岗批点《三国演义》提出诸多“法”,其中“寒冰破热,凉风扫尘”、“笙箫夹鼓,琴瑟间钟”等,就是说的情节结构的节奏美感特征。并非历史小说评点,金圣叹批《水浒传》、脂砚斋批《红楼梦》、冯镇峦批《聊斋志异》等,也都十分重视情节结构的张弛兼济、冷热相间的审美节奏。这是小说美学,特别是长篇小说、超大型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则、手法。但是,我们从《大秦帝国》中没有看到和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