卮言吧 关注:226贴子:8,433
  • 11回复贴,共1

燕歌行 曹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别日何易会日难。
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
寄书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形颜。
谁能怀忧独不叹。
耿耿伏枕不能眠。
披衣出户步东西。
展诗清歌聊自宽。
乐往哀来摧心肝。
悲风清厉秋气寒。
罗帷徐动经秦轩。
仰戴星月观云间。
飞鸟晨鸣。
声气可怜。
留连怀顾不自存。



1楼2011-10-07 00:26回复
    文采比他弟弟弱得多,但是“谁能怀忧独不叹”这一句倒让我思量开去。
    这个人何其谨慎,于诗词上也把自己同于凡夫俗流,不敢稍露霸气。
    藏拙得厉害,词间半分不存王孙贵胄之气,可知其对曹孟德的疑心病甚是了解的。
    也可能是太相像,以己度父,得心应手自然而然。


    2楼2011-10-07 00:36
    回复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3楼2011-10-07 00:36
      回复
        这一首背景是在曹操北伐乌桓时。
        因曹丕附庸风雅每每好用女子口吻,所以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
        其文既无其父的慷慨以任气,也无其弟的桀骜飞扬,多哀怨凄婉。
        我倒不这么认为,“何为淹留寄他方?。。。明月皎皎照我床。”之句分明有其父《短歌行》求才若渴的影子。
        解读成曹丕同情下层人民,未免把他看得太光辉了些。
        虽是三曹之一,他到底更是个政治家,是权力斗争的胜利者。
        


        4楼2011-10-07 00:55
        回复
          历代评论者,对曹丕的溢美之词甚多。我倒认为,多半沾了身份以及父兄的光。
          建安时期是文学诗词歌赋的一大发展,曹丕实在不怎么显眼。
          此贴摘录的这两首燕歌行,还是久负盛名的。
          我是没甚触动的。


          5楼2011-10-07 01:01
          回复
            楼主未免狭隘了。
            他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是战乱血污,曹丕有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文的自觉,并且燕歌行里面流露的悲伤有死生大而人微的感觉。曹操壮阔,曹植积极而华丽(未免为了堆砌而浮与表面)。好吧,我是腹黑曹丕的脑残粉。这个不说,曹丕的燕歌行对后来七言诗的影响之大,“建安时期是文学诗词歌赋的一大发展,曹丕实在不怎么显眼”实在让我忍不住吐槽
            以下摘自《美的历程》:
            曹植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所谓“起调多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等等),精心炼字(如“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等等),对句工整(如“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等),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等等),结语深远(如“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等等)[参看肖涤非《读书三札记》]……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正是这一点,使他能作为创始代表,将后世诗词与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划了一条界限。所以钟嵘要说他是“譬人伦之有周孔”了。这一点的确具有美学上的巨大意义。其实,如果从作品的艺术成就说,曹植的众多诗作也许还抵不上曹丕的一首《燕歌行》,王船山便曾称赞《燕歌行》是“倾情倾度,倾声倾色,古今无两”。但由于《燕歌行》毕竟像冲口而出的民歌式的作品,所谓“殆天授非人力”[《将斋诗话》],在当时的审美观念中,就反被认为“率皆鄙质如偶语”[《诗品》],远不及曹植讲究字句,“词采华茂”。这也就不奇怪钟嵘《诗品》为何把曹丕放在中品,而把好些并无多少内容,只是雕饰文词的诗家列为上乘了,当时正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代。它从一个极端,把追求“华丽好看”的“文的自觉”这一特征表现出来了。


            6楼2012-07-29 21:00
            回复
              接着粘贴美的历程。李泽厚确实是大师。我的反驳没有他的好(这个是针对
              ,“建安时期是文学诗词歌赋的一大发展,曹丕实在不怎么显眼”)(可以看出曹丕的价值):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已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是人的不朽,它又是前述人的主题的具体体现。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当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文的自觉(形式)和人的主题(内容)同是魏晋的产物[东汉已有所变化。范晔《后汉书》始立文苑传,与儒林略有差别,但毕竟“文苑”人物远不及“儒林”有名]。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其中,有人所熟知的陆机的《文赋》对文体的区划和对文思的描述: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7楼2012-07-29 21:04
              收起回复
                曹植,最喜欢的是七步诗,真的很动人。但是其他的他最喜欢堆漂亮的景,和感情经常连不起来,只是这个是魏晋的普遍现象,比不得宋词的景。另外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曹丕不是只为了把诗给曹操看,何况他后来做皇帝了还忌惮个屁屁。他是想着不朽吧。魏晋的喜欢重生死,曹家三个也是。很壮阔


                8楼2012-07-29 21:13
                回复
                  额,挖坟了。。。。。俺只是搜搜燕歌行的何日那首,错了,一不小心就中二愤青


                  9楼2012-07-29 21:15
                  回复
                    最近三国无双打多了,又在看三国无双同人,,,,原谅我楼主


                    10楼2012-07-29 21:25
                    回复
                      曹植毕竟没有像曹操曹丕一样经历那么多战场的东西,他的诗总会让人觉得过于理想了。曹丕明明那么阴险那么丕的一个人,却总是写那么温沉如同脱口直呼的诗,很棒。而且我觉得曹操对曹丕和曹植的争斗是保持沉默的,毕竟他也觉得曹丕是更合适的接班人,曹丕确实也赢了。


                      11楼2012-07-29 2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