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的“床”我本来以为就是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可能不少人也都曾经和我一样吧?不过后来有人提出古人席地坐卧,没有现在的这种床,而且躺在床上“举头”、“低头”似乎也不适宜,所以认为这里的“床”是指一种坐具,大名叫作“胡床”,类似现在的高脚凳,诗人是坐在胡床上望月思乡。这样的解释确实是更合理一些。不过我还是有疑问:已起霜的季节不像暑天会将坐具摆到屋外、入夜仍坐在外面,如果诗人是坐在胡床上的话,那应该是在屋里。可是屋里的月光是从窗户照进来的,有着方方正正的轮廓,与周围的地面形成很明显的对比,是不会错认成“地上霜”的。只有屋外洒了满地的月光才有可能被误认为“地上霜”。将“床”解为坐具似乎还不是很贴切。
几年前看一本文学随笔集,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写的(呵呵,不好意思,名字忘记了)。其中的一篇提出了他对这首诗的新解,我觉得解得很好。他认为这里的“床”是指井口周围的一圈儿矮墙,俗称“井围子”的(“床”字确实有这样的用法:形容富贵的有一个词叫“金井玉床”,里面的“床”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诗人就是在屋外漫步时望月思乡——虽然天气渐凉,不可能特意把坐具拿到外面坐着,但是寂寞难耐、夜不能寐时,为了排遣愁绪,披衣到外面走走还是正常的——看到洒了一地的银白色月光,诗人开始时错当成了“地上霜”;待到发现那是月光之后,很自然地抬起头望天上的月亮;又因为看到月亮,想起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故乡,不觉又低下头思想起来。
将“床”解为井围子的另一个妙处在于井这种意象在乡思中的特殊意义。井是农业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东西,古代(现在没有自来水的地方也仍然如此)多数农村是几乎家家都有一口井的,城市和缺水地区的农村也是一片街坊或一个村子里要有一口井的;何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土、故乡水是故乡的象征,多少人是怀揣着一包故乡土、一瓶故乡水踏上了旅途。所以井成为了一个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意象,离开家乡叫作“背井离乡”。所以将“床”解为井围子,则是将两个乡思的意象——月亮与井——结合使用,诗的味道更浓郁,更醇厚,更耐咀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的“床”我本来以为就是我们现在的睡觉的床——可能不少人也都曾经和我一样吧?不过后来有人提出古人席地坐卧,没有现在的这种床,而且躺在床上“举头”、“低头”似乎也不适宜,所以认为这里的“床”是指一种坐具,大名叫作“胡床”,类似现在的高脚凳,诗人是坐在胡床上望月思乡。这样的解释确实是更合理一些。不过我还是有疑问:已起霜的季节不像暑天会将坐具摆到屋外、入夜仍坐在外面,如果诗人是坐在胡床上的话,那应该是在屋里。可是屋里的月光是从窗户照进来的,有着方方正正的轮廓,与周围的地面形成很明显的对比,是不会错认成“地上霜”的。只有屋外洒了满地的月光才有可能被误认为“地上霜”。将“床”解为坐具似乎还不是很贴切。
几年前看一本文学随笔集,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写的(呵呵,不好意思,名字忘记了)。其中的一篇提出了他对这首诗的新解,我觉得解得很好。他认为这里的“床”是指井口周围的一圈儿矮墙,俗称“井围子”的(“床”字确实有这样的用法:形容富贵的有一个词叫“金井玉床”,里面的“床”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诗人就是在屋外漫步时望月思乡——虽然天气渐凉,不可能特意把坐具拿到外面坐着,但是寂寞难耐、夜不能寐时,为了排遣愁绪,披衣到外面走走还是正常的——看到洒了一地的银白色月光,诗人开始时错当成了“地上霜”;待到发现那是月光之后,很自然地抬起头望天上的月亮;又因为看到月亮,想起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故乡,不觉又低下头思想起来。
将“床”解为井围子的另一个妙处在于井这种意象在乡思中的特殊意义。井是农业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东西,古代(现在没有自来水的地方也仍然如此)多数农村是几乎家家都有一口井的,城市和缺水地区的农村也是一片街坊或一个村子里要有一口井的;何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土、故乡水是故乡的象征,多少人是怀揣着一包故乡土、一瓶故乡水踏上了旅途。所以井成为了一个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意象,离开家乡叫作“背井离乡”。所以将“床”解为井围子,则是将两个乡思的意象——月亮与井——结合使用,诗的味道更浓郁,更醇厚,更耐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