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格斗吧 关注:4,552贴子:15,116
  • 3回复贴,共1

重发 美方资料 日本陆军战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源:
Handbook on Japanese military forces, U.S. War Department, Greenhill Books, London, Presidio Press, California, 1991
第七章:日本陆军战术
此书是美国陆军部1944年出版的<陆军部技术手册TM-E 30-480>的新版,仅增加了新的前言和跋.
简介
日本陆军战术基本规则是通过借鉴外军战术和它自身在不同作战环境下获得的宝贵经验总结发展出来的。日军曾与几个世界头等强国的军队作战,也有大量在后方和补给线上与游击队作战的经验。
他们曾经在满洲的平原上进行坦克战;在华中和华南的进行过山地战;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进行过登陆战。在早期的从林战中,他们的行动非常成功,那些地方没有良好公路或铁路,到处都是自然形成的障碍物。他们不仅是丛林斗士,他们的大部分成功是在武器条令可以充分实行的地形上取得的。通过对地形的预先研究,他们能有效地组织,训练和装备他们的部队,针对地形发展出不同的战术,并同时能够适应他们自身的后勤能力。
日军非常强调进攻精神,出敌不意和行动迅速。主官和参谋事先精心策划,以保证他们能随时知晓战况。他们的战术条令基于这样一条准则:一个运用力量与决心来实施的简单计划,只要保证行动迅速,就会打乱敌人的部署,成功就有保证。他们从最高到最低单位的战斗命令都有这样的口号:“敌人一定会被彻底粉碎。”出敌不意是常用的手段,进攻常用采取包围方式。他们的战术中也包括慎密的侦查,并且非常强调渗透战术。日军通常会使用外军认为不足的兵力发动进攻,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战斗力更强大。这种想法来自于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爱国意识和历史上的军事胜利,但这些就不是此研究的内容了。对于日本军官来说,面子和严厉精神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偏好纸面上的豪言壮语。在劣势装备的对手面前,他们表现得十分英勇。不过,在一流装备的对手面前,他们可能会更谨慎些。
与6年前线作战经验不符的是,日军总是违背某些基本的战术和技术条令。这种倾向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对手的判断能力和军事效率的错误轻视。他们是否真的从这些战斗中吸取了多少经验,还有待证明
第一部分 基本战术条令
第一节 纲要
此部分关于日本陆军基本战术条令的描述是从日军的演习,图上推演,对俄国与中国的实战以及他们的作战手册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战术条令已经过多年的教习研究,应该不会有巨大改动。这里描述的是那些日军认为适合于开阔地形作战(例如华北)的战术原则。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来实践这些战术,并观察外军的战术。通过对他们战术教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军能够非常快的模仿甚至改进对手的战术。 战斗技巧,或称为对战术原则的应用,是随情况变化的,则取决于指挥官们的具体想象和发挥。
第二节 进攻
1. 条令
日军战术条令严格要求进攻的绝对优越性。<战场守则>要求进攻应毅然果断. 所有的行动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快的接近敌人,从而将日军所谓的优越近战能力发挥到及至. 甚至当敌人的力量明显占优,或者任务是防守时, 指挥官也应尽最大努力发动进攻并夺回主动权. 日军似乎认为进攻有神秘的能力, 而防御则被认为是只有面对优势敌人时才被迫采取的消极方式. 甚至在防御作战中, 进攻的思想也得到强调. 由于对进攻教条的迷信, 在这种观念训练下的日军指挥官通常会在正统条令要求采取防御态势的情况下发动进攻. 他们的教学对时间和空间因素缺乏重视, 结果是集中兵力和作战协同经常被忽略. 这一节中用来做范例的师团是日军三单位师团. 需要明确的是,日军师团编制是变动的, 单位编组也因此也不一致, 但是战术基本不会有实质变动.
2. 进攻方式
a. 包围
(1) 日军认为包围是最好的进攻方式. 通常是正面施加坚决的进攻压力,主力则由侧翼攻击. 从攻击效果由劣到优的顺序来看, 分为单面,双面和全面包围. 与普遍接受的战术原则相**军会毫不顾及兵力上的优劣而进行双面包围, 并且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有时候依靠欺骗和出敌不意, 甚至以劣势兵力实行包围. 日军指挥官可能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实行包围.



1楼2011-09-29 22:03回复

    (3) 上述队形中,两纵队的前卫中的步兵力量大约占整个师团步兵兵力的三分之一。当纵队数目更多时,前卫中的步兵有时达到师团步兵兵力的一半。强大的前卫是日本陆军期待遭遇战的特征。
    c. 两列纵队之外的行军形式
    单列行军是尽量避免的,因为这种形式会延缓师团展开进攻。因此单列形式只有在道路网条件受限制下才不得不采取。三列行军形式曾被1942年3月曼谷的一个步兵师团所采用,队形如下:
    师团剩余兵力去向不明。 上图信息来自英方情报,声称这一师团的初步行动有2个联队,即6个大队参加,分布的宽度有40英里。三列纵队相互间隔约20英里。这一例子中,左翼纵队不能作算是独立编组的。公路,铁路和水路被尽量利用。师团长指挥三路中最强的一路。超过三列纵队的行军形式也有,但很少见。
    d. 运输与辎重
    师团的辎重车辆通常成下列队形跟随师团的主力纵队行动:辎重联队先遣队,辎重车辆,辎重联队余部。各队之间通常相距1至2.5英里。辎重车辆的指挥官由师团长指派。辎重联队先遣队包括一支步兵弹药分队,两支炮兵弹药分队和一支兽医分队,还有可能配属两个野战医院。
    e. 配属部队
    照明部队,中型炮兵,防空炮兵,空中侦察部队,反坦克部队和其他支援部队常常会配属师团行军。
    f. 行军中的防空
    每个前线师团在行军中都可能配属一支防空部队。这支部队,通常是机械化的,在师团行军线路上以跃进方式从一个关键点移动到另一个关键点。当师团在白天因通过隘口或宿营而停滞时,防空火炮进入阵地。如果可能的话,防空部队应使用不被师团主力占用的道路。一个75mm防空炮兵中队的有效作战半径约为6800码。
    g. 行军中反坦克防护
    在存在敌人坦克威胁的区域行军时,日军常常预备一些坦克以对敌人坦克进行反击。空中和骑兵侦察用以向师团指挥官发出敌人坦克逼近的警告。防空炮兵有时可能会用来配属正规的反坦克部队。
    h. 先遣分队
    (1) 值得注意的是,日军师团指挥官习惯在师团前方派出机动先遣分队。这是为了以下目的:
    (a) 掩护夜晚行军,以进入战场准备入夜不久即发动攻击。
    (b) 保证师团前方关键地形目标的安全
    (c) 执行破交任务,以迟滞敌军行动
    (d) 对行军中的敌军进行突袭
    (2) 这些先遣队主要由以下部队组成:师团骑兵,一些车载步兵和工兵,以及一中队轻炮兵。步兵兵力通常不超过一个联队,除非师团准备进行主动防御,如果是这样,那么师团的半数都会强行前进占领防御阵地,而师团余部则尾随准备对敌人侧翼发动反攻。
    5. 遭遇战中师团指挥官的行动
    a. 侦察
    师团行军队形隐含了在可能发生遭遇战时的部署。当报告敌军从远处逼近时,师团长预估战斗可能发生的地点,与僚属讨论相应部署,如何利用敌人认为不能通过的地形。师团长安排报告上递的时间地点,指定空投命令的场地。炮兵和工兵指挥官从各自在前卫和侦察先遣队中的分队处得到技术信息。当两军即将接触时,师团长脱离主力行军队列,带部分幕僚去前方亲自观察。有可能在前卫部队后方配属一个先遣通信中心,以利收集和传递敌方活动信息。
    b. 命令
    从师团长的亲自观察和侦察分队的报告中,他确定师团的主战场,部署计划和师团指挥部的地点。师团长随即下达初步命令,展开师团的行动。日军的战场守则警告不应当等待收集过于详细的信息才做决定。这一条令似乎会导致侦察时间过短。
    6. 师团部署
    a. 前卫部队
    (1) (a) 遭遇战中的前卫部队起以下作用:收集敌人和地形信息以利师团长决策;掩护师团主力部署;控制重要地形目标以利后继攻击。
    (b) 前卫部队指挥官,应牢记这些任务,并且在特定情况下要主动采取勇敢的行动。他必须通过敌前巡逻来收集必要信息,如果有必要,可以采取小规模攻击。他要通过进攻或防御来掩护师团部署,如果必要,应攻占地理要点。然而,前卫部队指挥官往往会自做主张,鲁莽的冲击行进中的敌军,除非接到师团命令不允许他这样做。
    


    3楼2011-09-29 22:03
    回复
      (2) 当前卫部队即将与敌接触时,其配属炮兵准备开始连续的火力支援。他们须跟从步兵,以跃进方式前进。通常,炮兵的任务是阻截敌军纵队的运动,支援己方前卫步兵的行动,也执行有限的反炮兵任务。75mm炮的最大阻截射程为7500~9000码,但实战中很少超过5500码。炮兵阵地的选取要求能够同时支持前卫和师团主力的进攻。师团主力开始进攻后,师团炮兵指挥官恢复对前卫部队炮兵的指挥。
      (3) 必须牢记,上文中讨论的前卫是师团长直接指挥的纵队的前卫。其余各纵队前卫仅负责掩护自己纵队。
      b. 主力
      (1) 部署
      (a) 师团长在初步部署决策中决定师团是协同行动还是逐次行动。日军战斗守则中描述了如何决策,翻译如下:
      “为了利用和扩大前卫部队取得的优势,师团长可以下令各纵队和本纵队各分队逐次行动。但是,只要情况允许,师团长应尽可能协调步炮各单位行动,发动同时攻击。”
      (b) 发动协同攻击还是逐次攻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卫部队的行动。通过研究地图,当有必要占领重要地形目标,或急于脱离隘路时,逐次攻击也是可取的。逐次攻击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突然性,协同攻击则需要更长时间,但是可以利用兵种协同。
      (2) 协同部署
      (a) 如上所述,“只要情况允许”,日军偏好协同攻击。师团长需要采取下列措施保证协同攻击:确定进攻发起线(tenkaisen),主要单位即排列在此线后等待攻击;步炮协同的详细安排;声明跨越进攻发起线的时间。进攻发起线通常是前卫部队控制线的延长线。如果敌人先发动进攻,师团主力应努力跳出可能形成的包围,在前卫部队的侧翼和后方成一线展开。
      (b) 如果敌人预计到与日军的接触,已经采取守势,师团比较可能采取较为小心的攻击方式。这种情况下,师团长仍会及时发动攻击,以防止敌人有余裕加固阵地。
      (c) 日军守则里有描述行军展开成攻击的术语:(必须注意,下文为日文翻译,可能与盟军术语不同)
      1. Bunshin. 行军纵队在敌炮火射程外分散成小队
      2. Tenkai. 在进攻发起线(tenkaisen) 成一线部署,预备发动攻击
      3. Sokai. 以班组为单位从进攻发起线前进
      4. Sankai. 前线单位的完全展开,在最后几百码时可以开火。
      如下图所示
      d) 要注意,日军协同攻击并不一定要在某地域预先集结。虽然这种集结(日文kaishin) 很常见。如果遭遇后马上发动协同攻击,纵队直接运动到进攻发起线待命,并不预先在别处停留。 通常并不专门安排弹药补给和最后侦察的时间。
      (3) 逐次攻击
      (a) 逐次攻击中各部队以抵达战场的顺序发动攻击。师团长将指挥权分散给各纵队指挥官,自己只指挥某一方向的攻击。此时不存在进攻发起线或总攻击时间,也不详细规定各兵种的协同。
      (b) 与纸面守则偏好协同攻击相反,实际的图上推演,实地演习和实战行动中逐次攻击非常常见。通常这是前卫指挥官自做主张贸然接战的结果。这种情况下,有时也会采取一种混合部署,主力的一部发动逐次攻击支援前卫,而余部则发动协同攻击。偶尔,当必须及时攻占前方重要地形目标以掩护师团后继行动时,纵队指挥官会不等候师团命令,自主发动逐次攻击。
      (c) 当进入敌火有效射程内,步兵行军速度放慢。此时炮兵以大队单位行动,为步兵提供不间断的火力支援。此时炮兵的理论移动速度是2.5英里/小时,如果有独立的道路可使用,速度可提高到5英里/小时。当目标将移出射程时,炮兵大队即准备前进。
      (d) 辎重车辆: 当即将发生接触时,辎重联队和车辆在有掩护的地点待命。辎重兵先遣分队通常会前进到距前线2.5英里处,辎重车辆通常在前线后方5~6英里处。辎重联队余部部署在车辆后方
      


      4楼2011-09-29 22:03
      回复


        5楼2011-09-30 15: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