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Handbook on Japanese military forces, U.S. War Department, Greenhill Books, London, Presidio Press, California, 1991
第七章:日本陆军战术
此书是美国陆军部1944年出版的<陆军部技术手册TM-E 30-480>的新版,仅增加了新的前言和跋.
简介
日本陆军战术基本规则是通过借鉴外军战术和它自身在不同作战环境下获得的宝贵经验总结发展出来的。日军曾与几个世界头等强国的军队作战,也有大量在后方和补给线上与游击队作战的经验。
他们曾经在满洲的平原上进行坦克战;在华中和华南的进行过山地战;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进行过登陆战。在早期的从林战中,他们的行动非常成功,那些地方没有良好公路或铁路,到处都是自然形成的障碍物。他们不仅是丛林斗士,他们的大部分成功是在武器条令可以充分实行的地形上取得的。通过对地形的预先研究,他们能有效地组织,训练和装备他们的部队,针对地形发展出不同的战术,并同时能够适应他们自身的后勤能力。
日军非常强调进攻精神,出敌不意和行动迅速。主官和参谋事先精心策划,以保证他们能随时知晓战况。他们的战术条令基于这样一条准则:一个运用力量与决心来实施的简单计划,只要保证行动迅速,就会打乱敌人的部署,成功就有保证。他们从最高到最低单位的战斗命令都有这样的口号:“敌人一定会被彻底粉碎。”出敌不意是常用的手段,进攻常用采取包围方式。他们的战术中也包括慎密的侦查,并且非常强调渗透战术。日军通常会使用外军认为不足的兵力发动进攻,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战斗力更强大。这种想法来自于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爱国意识和历史上的军事胜利,但这些就不是此研究的内容了。对于日本军官来说,面子和严厉精神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偏好纸面上的豪言壮语。在劣势装备的对手面前,他们表现得十分英勇。不过,在一流装备的对手面前,他们可能会更谨慎些。
与6年前线作战经验不符的是,日军总是违背某些基本的战术和技术条令。这种倾向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对手的判断能力和军事效率的错误轻视。他们是否真的从这些战斗中吸取了多少经验,还有待证明
第一部分 基本战术条令
第一节 纲要
此部分关于日本陆军基本战术条令的描述是从日军的演习,图上推演,对俄国与中国的实战以及他们的作战手册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战术条令已经过多年的教习研究,应该不会有巨大改动。这里描述的是那些日军认为适合于开阔地形作战(例如华北)的战术原则。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来实践这些战术,并观察外军的战术。通过对他们战术教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军能够非常快的模仿甚至改进对手的战术。 战斗技巧,或称为对战术原则的应用,是随情况变化的,则取决于指挥官们的具体想象和发挥。
第二节 进攻
1. 条令
日军战术条令严格要求进攻的绝对优越性。<战场守则>要求进攻应毅然果断. 所有的行动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快的接近敌人,从而将日军所谓的优越近战能力发挥到及至. 甚至当敌人的力量明显占优,或者任务是防守时, 指挥官也应尽最大努力发动进攻并夺回主动权. 日军似乎认为进攻有神秘的能力, 而防御则被认为是只有面对优势敌人时才被迫采取的消极方式. 甚至在防御作战中, 进攻的思想也得到强调. 由于对进攻教条的迷信, 在这种观念训练下的日军指挥官通常会在正统条令要求采取防御态势的情况下发动进攻. 他们的教学对时间和空间因素缺乏重视, 结果是集中兵力和作战协同经常被忽略. 这一节中用来做范例的师团是日军三单位师团. 需要明确的是,日军师团编制是变动的, 单位编组也因此也不一致, 但是战术基本不会有实质变动.
2. 进攻方式
a. 包围
(1) 日军认为包围是最好的进攻方式. 通常是正面施加坚决的进攻压力,主力则由侧翼攻击. 从攻击效果由劣到优的顺序来看, 分为单面,双面和全面包围. 与普遍接受的战术原则相**军会毫不顾及兵力上的优劣而进行双面包围, 并且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有时候依靠欺骗和出敌不意, 甚至以劣势兵力实行包围. 日军指挥官可能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实行包围.
Handbook on Japanese military forces, U.S. War Department, Greenhill Books, London, Presidio Press, California, 1991
第七章:日本陆军战术
此书是美国陆军部1944年出版的<陆军部技术手册TM-E 30-480>的新版,仅增加了新的前言和跋.
简介
日本陆军战术基本规则是通过借鉴外军战术和它自身在不同作战环境下获得的宝贵经验总结发展出来的。日军曾与几个世界头等强国的军队作战,也有大量在后方和补给线上与游击队作战的经验。
他们曾经在满洲的平原上进行坦克战;在华中和华南的进行过山地战;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进行过登陆战。在早期的从林战中,他们的行动非常成功,那些地方没有良好公路或铁路,到处都是自然形成的障碍物。他们不仅是丛林斗士,他们的大部分成功是在武器条令可以充分实行的地形上取得的。通过对地形的预先研究,他们能有效地组织,训练和装备他们的部队,针对地形发展出不同的战术,并同时能够适应他们自身的后勤能力。
日军非常强调进攻精神,出敌不意和行动迅速。主官和参谋事先精心策划,以保证他们能随时知晓战况。他们的战术条令基于这样一条准则:一个运用力量与决心来实施的简单计划,只要保证行动迅速,就会打乱敌人的部署,成功就有保证。他们从最高到最低单位的战斗命令都有这样的口号:“敌人一定会被彻底粉碎。”出敌不意是常用的手段,进攻常用采取包围方式。他们的战术中也包括慎密的侦查,并且非常强调渗透战术。日军通常会使用外军认为不足的兵力发动进攻,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战斗力更强大。这种想法来自于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爱国意识和历史上的军事胜利,但这些就不是此研究的内容了。对于日本军官来说,面子和严厉精神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偏好纸面上的豪言壮语。在劣势装备的对手面前,他们表现得十分英勇。不过,在一流装备的对手面前,他们可能会更谨慎些。
与6年前线作战经验不符的是,日军总是违背某些基本的战术和技术条令。这种倾向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对手的判断能力和军事效率的错误轻视。他们是否真的从这些战斗中吸取了多少经验,还有待证明
第一部分 基本战术条令
第一节 纲要
此部分关于日本陆军基本战术条令的描述是从日军的演习,图上推演,对俄国与中国的实战以及他们的作战手册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战术条令已经过多年的教习研究,应该不会有巨大改动。这里描述的是那些日军认为适合于开阔地形作战(例如华北)的战术原则。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来实践这些战术,并观察外军的战术。通过对他们战术教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军能够非常快的模仿甚至改进对手的战术。 战斗技巧,或称为对战术原则的应用,是随情况变化的,则取决于指挥官们的具体想象和发挥。
第二节 进攻
1. 条令
日军战术条令严格要求进攻的绝对优越性。<战场守则>要求进攻应毅然果断. 所有的行动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快的接近敌人,从而将日军所谓的优越近战能力发挥到及至. 甚至当敌人的力量明显占优,或者任务是防守时, 指挥官也应尽最大努力发动进攻并夺回主动权. 日军似乎认为进攻有神秘的能力, 而防御则被认为是只有面对优势敌人时才被迫采取的消极方式. 甚至在防御作战中, 进攻的思想也得到强调. 由于对进攻教条的迷信, 在这种观念训练下的日军指挥官通常会在正统条令要求采取防御态势的情况下发动进攻. 他们的教学对时间和空间因素缺乏重视, 结果是集中兵力和作战协同经常被忽略. 这一节中用来做范例的师团是日军三单位师团. 需要明确的是,日军师团编制是变动的, 单位编组也因此也不一致, 但是战术基本不会有实质变动.
2. 进攻方式
a. 包围
(1) 日军认为包围是最好的进攻方式. 通常是正面施加坚决的进攻压力,主力则由侧翼攻击. 从攻击效果由劣到优的顺序来看, 分为单面,双面和全面包围. 与普遍接受的战术原则相**军会毫不顾及兵力上的优劣而进行双面包围, 并且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有时候依靠欺骗和出敌不意, 甚至以劣势兵力实行包围. 日军指挥官可能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实行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