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练好字?
起初往往语塞。
因为这个命题太大太广,真真一言难尽。若力求全面,未免繁冗晦涩;若只点关窍,又恐浅尝辄止。最后,终于找到一个最基础的突破口,那便是“用心”。
做人做事,惟用心而已。
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无论何事,唯有沉心静气,扎扎实实下功夫,切切实实用心,才最终能有自己的体悟与收获。书法作为国粹,与音乐、武术、围棋、舞蹈等,都依托于中国五千年来深厚而蕴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没有相应的积淀,是无法真正领略这些国粹的真谛的。否则,便如音乐流于曲调,武术流于搏击,围棋流于阵法,舞蹈流于姿态,存形忘魂,舍本逐末。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书法呢?
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书法论,不能进乎道,就不能严格地算作书法,只能叫做写字。这背后的内蕴哪里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能脚踏实地,勤于修行。同样,也没有书法修行的金科玉律,因为每个人的性格、资质、条件等因素都有差异。那么,书法修行,如何修?修什么?这部分相当关键,亦非短短一篇前言可以尽述,将作为主要内容,在正文中展开。
另外我还要提一点。中国古人往往以德论人。正所谓“心正则笔正”。但有些说法,如奸邪狡诈之徒的字必有阴猥之气,怯懦圆滑之人的字亦有甜媚之失。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绝非必然。这并不妥当的部分,自然是指道德水平的高低,无论如何无法与技术水平成正比。至于字里行间的阴猥也罢,甜媚也罢,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位也应切记不可妄下定论。撇开道德层面不谈,如果只想练好字,方法得当、勤奋修习即可。但我要对真正想练书法的人说:还须存兴趣和敬畏之心。
“才能关性分,耽嗜妨大业”。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而敬畏之心,是在修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东西,也是读书人应有的文德。
诸事俱备,再谈练好字,便是技术层面了。很繁琐,但并非不能讲。
大道很简,又很繁。为什么简?真正的好东西,蕴含的道理一定是最最本真和自然的。为什么繁,因为我们作为学生,在修习过程中,总免不了缘木求鱼、自作聪明。这种探索,自有一番妙趣,但若无兴趣,不免枯燥烦闷。我在个书法专楼里,便想针对这点,将一些所谓的繁琐条分缕析,还原它们本来的面目。此处,亦有几点想说明。
首先,学书法一点也不难。平常心,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将水到渠成。出于对“零基础”和实用性的考虑,在之后的讲解中,我会先讲硬笔再讲毛笔。
按理,是先毛笔再硬笔,硬笔的一切笔法毕竟都来源于毛笔。这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毛笔字好的人钢笔字一定不错,反之则不然。但问题是,练毛笔颇为耗费时间,撇开笔墨纸砚铺排盥洗不说,单是拿笔自然,行笔分明这条,绝大部分人没两三个月拿下不来。但有这两三个月,硬笔已经练得像模像样了。
如果大家只想练习硬笔字,以后看完我讲的硬笔部分就可以了。当然在讲解中,硬笔还是必不可少地凝聚着毛笔书法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脱节。
其次,书法讲解这个专楼,同《诗词基础知识资料》、《古诗词写作》专楼,我已准备了大纲,中间大家若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可以单独提出,如时间不允许,子琪保证条条记下,然后在每一讲开头集中解决。望诸位能认真参与,最终有所收获。
家族三代与书法结缘,子琪冲龄即蒙庭训,之后广拜明师(非名师),笔耕不辍,于今近20年,方始稍窥书道之法门。远非大师级人物,所能表达的也只是一孔之见,惟望尽可能凭借着自己的诚意,平白地说些肯綮之言,无论是历史渊源、书家地位、风格高下、理论是非,都尽力做到客观、公正。由于水平有限,如有可商榷之处还望大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