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吧 关注:75,541贴子:416,276
  • 4回复贴,共1

轻天下,细万物,齐生死,同变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挠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通玄经
轻天下,细万物,齐生死,同变化。经历的多了才能轻天下之乱,思考的多了才能细万物之别,看破的多了才能齐亲疏贵贱,改变的多了才能同时空之变化
这就是万物在人道之中元,亨,利,贞的过程
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非非无,无为用,非用常
无常还是没法取代非常的,在用词上老子细万物的功夫实在是深厚。
明察秋毫何其难也
非常心
最简单的无常心就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好人
因此心不居常,才可以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非常形
方而不割,似水无常
简单的来说就是《鬼谷子》中的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非常势
就是识时务。形为务势为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鬼谷子与孙子最大的区别在于真,与精诚;诡,与狡诈
无常势就是没有固定的套路与习惯
非常道
就是超越概念不受外骨骼的干扰
有人思想属于单细胞动物,一根筋到死;有人思想属于软体动物,有形无骨优柔寡断;人的思想属于节肢动物,依靠外骨骼支撑不蜕皮长不大;有人的思想就像脊椎动物,能够自由成长变化。。。很多人的智慧都依赖“概念”“目的”“对错”这些外骨骼显然还没进化完全。从这个角度,党锢,宗派,信仰是智慧最大的外骨骼 超越了这些你就真正做到了无常道了。



1楼2011-09-03 01:44回复
    文子十守
    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而不息?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则耳目清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谓之明。五脏能属于心而无离,则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脏之使候。故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不越。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世之内,祸福之间,可足见也。故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乱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生疮;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故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夫惟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极矣。
    1.守虚
    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巳则竭,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神则以求无不得也,以为无不成也。
    2.守无
    老子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桡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为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况于无为者乎?无为者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影柱,上观至人之伦,深厚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夫无以天下为者,学之建鼓也。
    3.守平
    老子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比之身则贱。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适情辞余,不贪得,不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谓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内外之符者,不可诱以势。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贵,何往不遂。
    4.守易
    老子曰:古之为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于性者,不以累德;不便于生者,不以滑和,不纵身肆意,而制度可以为天下仪。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有,委万物而不利,岂为贫富贵贱失其性命哉!夫若然者,可谓能体道矣。
    5.守清
    老子曰:人受气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鼻口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所以为制者异。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澄水,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者。夫鉴明者则尘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误也。故心有所至,则神慨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躁藏息矣,此圣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也。
    


    2楼2011-09-03 01:45
    回复
      文子十守
      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而不息?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则耳目清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谓之明。五脏能属于心而无离,则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脏之使候。故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不越。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世之内,祸福之间,可足见也。故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乱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生疮;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故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夫惟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极矣。
      1.守虚
      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巳则竭,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神则以求无不得也,以为无不成也。
      2.守无
      老子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桡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为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况于无为者乎?无为者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影柱,上观至人之伦,深厚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夫无以天下为者,学之建鼓也。
      3.守平
      老子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比之身则贱。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适情辞余,不贪得,不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谓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内外之符者,不可诱以势。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贵,何往不遂。
      4.守易
      老子曰:古之为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于性者,不以累德;不便于生者,不以滑和,不纵身肆意,而制度可以为天下仪。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有,委万物而不利,岂为贫富贵贱失其性命哉!夫若然者,可谓能体道矣。
      5.守清
      老子曰:人受气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鼻口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所以为制者异。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澄水,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者。夫鉴明者则尘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误也。故心有所至,则神慨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躁藏息矣,此圣人之游也。故治天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也。
      


      3楼2011-09-03 01:45
      回复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古以精诚动人,今人以感动人。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中国?究竟谁在动,谁应该动?
        我不得不说,帝化儒学,儒化佛教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佛心本求不动
        释迦牟尼修道,非为易天下之治乱
        乃是为求宇宙之本质
        虽其资质不高然其精神可嘉终成正果
        现代的佛教又有多少是求动的
        孝感动天?义感动地?情感动人?
        自己不强大自我,心却祈求佛祖救世
        世有奸佞当道而不呵斥,指望上苍降罪于恶
        这也太幼稚了
        


        4楼2011-09-03 01:54
        回复
          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哀乐左右人的判断,好憎奴役人的心事,喜怒使人矫枉过正。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细万物在于究,同变化在于穷。究,穷二字皆是至专至恒的学问。致虚极不专其欲以穷其力,守静笃不恒其法以定其道
          穷原究委:原为起,委为终。穷原需要尽其精力而虚其情欲,究委动其神智而静其好恶。心有其生,欲必有其长,则智必受其乱。是故不生而长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身在事外则齐生死,心在情外则轻天下。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不因喜怒而生灭则不斤斤计较,不因习惯而常断则不夸夸其谈,不因经验而一异则不好为人师,不因诱惑而来出则不贪得无厌。如此去其胜心,利心,骄心,师心方能无利不往而无往不利。此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楼2011-09-03 0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