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时间放过我的眼吧 关注:153贴子:2,118
  • 7回复贴,共1

转载:《2666》书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天南杂志书评板块
原标题 俞冰夏:死亡空洞里的绵长人生——波拉尼奥《2666》
愈老师讲的特别好 剖析的很深刻 看完很有感触


1楼2011-08-04 14:57回复
    用什么去填满死亡的空洞,《2666》本身就是一种答案;如何在五个从无到无的故事里铺张900页纸,波拉尼奥是个延长叙事时间的作家。他从不讳言自己对碎片感的沉溺,即使他习惯于把人物的人生经历以急骤的速度从头讲到尾,这种完整感也永远是虚无的。被加快几千倍的人生并非浮光掠影在自然播放,它们总会不经意地停在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时间点,一旦停下,波拉尼奥会以慢动作延缓时间的步伐。一个巨大的特写,是利兹·诺顿任意一个孤独夜晚的所有思绪,漫长而不知所谓;是阿玛尔非塔诺的古怪哲学图表,箭头从托马斯·摩尔插入亚里士多德和赫拉克利斯之间,封闭而神经质的臆想。波拉尼奥执著于以传记式的方式描写他全部人物的人生,包括那些对叙事线条而言最无关紧要的人。事实上,读《2666》需要耐心与韧性,需要对厌倦和虚无的全盘承受。
    “关于阿尔吉姆博帝的部分”无疑是未完成的。这个最后的部分在语言上未到达波拉尼奥标准的精致,阿尔吉姆博帝这个人物也是个没有照过镜子的影子,只有轮廓没有存在感,活着却没有生活——一个德国人,“普鲁士人”。波拉尼奥小说里的德国人与拉丁人有着本质区别。德国人,无论是克劳斯·哈斯还是原名汉斯·里尔特的阿尔吉姆博帝都是诗人的反面,执著于破解宿命论的符咒,虽然通常无功而返。《2666》在这一部分结束是种遗憾,但这留白未尝不是对虚无的终极阐释。“2666”是死亡,它也是个盈余的数字,太大,太富裕。人生巨大的空洞,波拉尼奥用诗意的琐碎填满。执念于故事的亏缺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诗人,过眼云烟又积重难返的忧郁情绪是从生到死之间的一切。
    


    6楼2011-08-04 14:59
    回复
      一个将死之人,对写作的态度是松弛的。《2666》是本纯粹的小说,比起装满文学野心的《荒野侦探》、政治观念充沛的《美洲纳粹文学》(Nazi Literature in the Americas),《2666》呈现的是疲态的美学。这个人的一辈子等待的就是这个结局,阿杜罗.贝拉诺经历了皮诺切的智利,引领过墨西哥城的诗歌复兴,蜷缩过巴黎的穷人区,流浪过欧洲的各个角落,见证过《2666》的原型——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小城里的连环谋杀案,早来的死亡于他是宿命的必然,任何其它可能性都不够彻底。他也爱上过无数女人,梦见过很多鬼魂,吞咽过各种失败,才写出了与这个时代的气质所背离的伟大文学。编者后记里说,波拉尼奥在手稿里写过这样的句子:“我做完了,我活够了,如果还有力气,我会哭。我与你们告别。”
      《2666》饱满、强烈又空洞、破碎。这告别留下了最大的空白,无法被阐释,更不用说被过度阐释。这个智利人,注定会成为文学史上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虽然他的一切都在他的句子里,像影子一样恍惚。按照美国作家乔纳森·勒瑟姆(Jonathan Lethem)的说法,《2666》像一个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小说里写到过的永生机,让所有的人物和他们各自隐藏的秘密在这部小说机器里得到永生。
      


      10楼2011-08-04 15:02
      回复
        + 2666, Roberto Bolaño, 2004; English translation by Natasha Wimmer, Picador, 2008.
        + 《2666》,罗贝托·波拉尼奥著,赵德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即将于2011年8月出版。


        11楼2011-08-04 15:02
        回复

          还没有看过《2666》看完这个书评已经被蛰伏了……
          很想看


          12楼2011-08-04 15:03
          回复

            又有被吞 我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被你吞了!


            13楼2011-08-04 15:06
            回复
              中译本已经出来了。事实上《荒野侦探》我读了两百页就没读了,太琐碎了,一系列事件的铺陈,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1-11-06 11:22
              回复
                刚拿到书。。。。


                IP属地:广东15楼2011-12-10 17: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