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去填满死亡的空洞,《2666》本身就是一种答案;如何在五个从无到无的故事里铺张900页纸,波拉尼奥是个延长叙事时间的作家。他从不讳言自己对碎片感的沉溺,即使他习惯于把人物的人生经历以急骤的速度从头讲到尾,这种完整感也永远是虚无的。被加快几千倍的人生并非浮光掠影在自然播放,它们总会不经意地停在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时间点,一旦停下,波拉尼奥会以慢动作延缓时间的步伐。一个巨大的特写,是利兹·诺顿任意一个孤独夜晚的所有思绪,漫长而不知所谓;是阿玛尔非塔诺的古怪哲学图表,箭头从托马斯·摩尔插入亚里士多德和赫拉克利斯之间,封闭而神经质的臆想。波拉尼奥执著于以传记式的方式描写他全部人物的人生,包括那些对叙事线条而言最无关紧要的人。事实上,读《2666》需要耐心与韧性,需要对厌倦和虚无的全盘承受。
“关于阿尔吉姆博帝的部分”无疑是未完成的。这个最后的部分在语言上未到达波拉尼奥标准的精致,阿尔吉姆博帝这个人物也是个没有照过镜子的影子,只有轮廓没有存在感,活着却没有生活——一个德国人,“普鲁士人”。波拉尼奥小说里的德国人与拉丁人有着本质区别。德国人,无论是克劳斯·哈斯还是原名汉斯·里尔特的阿尔吉姆博帝都是诗人的反面,执著于破解宿命论的符咒,虽然通常无功而返。《2666》在这一部分结束是种遗憾,但这留白未尝不是对虚无的终极阐释。“2666”是死亡,它也是个盈余的数字,太大,太富裕。人生巨大的空洞,波拉尼奥用诗意的琐碎填满。执念于故事的亏缺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诗人,过眼云烟又积重难返的忧郁情绪是从生到死之间的一切。
“关于阿尔吉姆博帝的部分”无疑是未完成的。这个最后的部分在语言上未到达波拉尼奥标准的精致,阿尔吉姆博帝这个人物也是个没有照过镜子的影子,只有轮廓没有存在感,活着却没有生活——一个德国人,“普鲁士人”。波拉尼奥小说里的德国人与拉丁人有着本质区别。德国人,无论是克劳斯·哈斯还是原名汉斯·里尔特的阿尔吉姆博帝都是诗人的反面,执著于破解宿命论的符咒,虽然通常无功而返。《2666》在这一部分结束是种遗憾,但这留白未尝不是对虚无的终极阐释。“2666”是死亡,它也是个盈余的数字,太大,太富裕。人生巨大的空洞,波拉尼奥用诗意的琐碎填满。执念于故事的亏缺没有任何意义,对于诗人,过眼云烟又积重难返的忧郁情绪是从生到死之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