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吧 关注:36,095贴子:506,649

辩经(十八)——《德充符第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现在开始《德充符第五》。
进行地慢一点。
希望大家认真 。


1楼2011-07-01 13:55回复
    齐物以为一
    无彼我之分


    IP属地:湖北2楼2011-07-01 16:38
    回复
      我对齐物论有一段批注
      发上来请诸位校正~~~
      齐物论以论一。由一而无,乃成乎至人。亦是老子“道生一”之逆论也。自我而言,则当先齐物而后见一;自道而言,则以一而成万物。


      IP属地:湖北3楼2011-07-01 16:41
      回复
        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
        这倒很象庄子的口吻,不过这篇本来也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言道。百度了一下发现王骀这个人只在德充符里提到过,其他的史料俱无考,有可能是庄子为了言道虚构出来的人物,而“骀”这个字在古文里解释是劣马,亦喻庸才:驽~。羸~,反讽的意味就很明显了。
        


        4楼2011-07-01 17:01
        回复
          我觉得不如把上文和简单的释义以注解方式附在要辩的句子后面,有的句子不结合上下文容易造成曲解。
          德充符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白话: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 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学识和品行竟超过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 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 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像这样的人,将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适宜何种声音和色彩,而让自己的心思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浑同境域之中。外物看到了它同一的方面却看不到它因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因而看到丧失了一只脚就像是失落了土块一样。”
          


          5楼2011-07-01 18:01
          回复
            自心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未必能直接地改变事物,但至少能让自己适应于事物的变化。
            “忘足,屦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


            6楼2011-07-02 18:05
            回复
              事物都有其共性,生与死则必然。心不看一睁一闭一辈子儿就过去。好与坏,真的没差别,而我们多少的,因为所谓形式上的好而丢了重点呢?朝三暮四也罢,朝四暮三也行,生命本就只是七个果子的问题。时刻冷静啊,亲!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1-07-09 02:40
              回复
                字字珠玑,句句精华。
                各位继续给力。


                12楼2011-07-09 11:29
                回复
                  你是不是也应该说几句???


                  IP属地:湖北13楼2011-07-09 17:14
                  回复
                    你找一段郭象的注解,我是不是应该找一段刘文典的?


                    15楼2011-07-20 10:02
                    回复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注〕恬苦之性殊,则美恶之情背。
                      〔疏〕万物云云,悉归空寂。倒置之类,妄执是非,於重玄道中,横起分别。何异乎胆附肝生,本同一体也。楚、越迢递,相去数千,而於一体之中,起数千之远,异见之徒,例皆如是也。
                      〔释文〕肝胆丁览反。美恶乌路反。下皆同。情背音佩。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注〕虽所美不同,而同有所美。各美其所美,则万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则天下一是也。夫因其所异而异之,则天下莫不异。而浩然大观者,官天地,府万物,知异之不足异,故因其所同而同之,则天下莫不皆同。又知同之不足有,故因其所无而无之,则是非美恶,莫不皆无矣。夫是我而非彼,美己而恶人,自中知以下,至於昆虫,莫不皆然。然此明乎我而不明乎彼者尔。若夫玄通泯合之士,因天下以明天下。天下无曰「我非也」,即明天下之无非;无曰「彼是也」,即明天下之无是。无是无非,混而为一,故能乘变任化,迕物而不慴。
                      〔疏〕若夫玄通之士,浩然大观,二仪万物,一指一马;故能忘怀任物,大顺羣生。然同者见其同,异者见其异,至论众妙之境,非异亦非同也。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即袭用庄子文。
                      〔释文〕中知音智。不慴之涉反。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注〕宜生於不宜者也。无美无恶,则无不宜;无不宜,故忘其宜也。〔疏〕耳目之宜,宜於声色者也。且凡情分别,耽滞声色,故有宜与不宜,可与不可。而王骀混同万物,冥一死生,岂於根尘之间而怀美恶之见耶?而游心乎德之和。
                      〔注〕都忘宜,故无不任也。都任之而不得者,未之有也;无不得而不和者,亦未闻也。故放心於道德之间,荡然无不当,而旷然无不适也。
                      〔疏〕既而混同万物,不知耳目之宜,故能游道德之乡,放任乎至道之境者也。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注〕体夫极数之妙心,故能无物而不同,无物而不同,则死生变化,无往而非我矣。故生为我时,死为我顺,时为我聚,顺为我散。聚散虽异,而我皆我之,则生故我耳,未始有得;死亦我也,未始有丧。夫死生之变,犹以为一,既覩其一,则蜕然无系,玄同彼我,以死生为寤寐,以形骸为逆旅,去生如脱屣,断足如遗土,吾未见足以缨茀其心也。
                      〔疏〕物视,犹视物也。王骀一於死生,均於彼我,生为我时,不见其得;死为我顺,不见其丧。覼视万物,混而一之,故虽兀足,视之如遗土者也。
                      〔释文〕所丧息浪反。下及注同。说然始锐反。又音悦。脱屦九具反。本亦作「屣」,所买反。断足丁管反。


                      16楼2011-07-20 10:05
                      回复
                        各美其所美,则万物一美也;各是其所是,则天下一是也。
                        ————————————————————————————
                        这句话是精华。人所看到的人,不但是变化的,也是不变的,就如同自然的风云雨季,它总是在那,在那时。人之逍遥,不在变与不变,而是自然而已。


                        17楼2011-07-20 10:09
                        回复
                          三潭印万月,实则一月。所见万物,实则为一,皆道之印。月实而影虚,道实而物虚。故知未始有物,又何肯以物为事。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1-07-20 13:13
                          回复
                            不是一张白纸,尽管说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的善恶有天性的成分。圣人对天道的认知那就是天性,并非后天造化,所以人的善恶有天性的成分。
                            “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归根结底是在强调善良的伟大。


                            19楼2011-07-23 1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