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2》海报 资料图片 ■国内动漫影视界一方面看重票房和观看人数,另一方面则无视观众的要求和需要。我们需要聚焦产业的真正动力所在,聚焦观众的体验。今天,我们已具备了成熟化理念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条件:国家政策的支持、民间资本的进入、高校改革的启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热闹中透着寂寥。这个产业需要各界有识之士拿着放大镜去“聚焦”各个细节。
有一天,全国大约百万观众进入电影院看一部动画片,一部用中国传统元素讲述中国文化的电影。如果不去关注片首的好莱坞梦工厂出品制作,片尾的一长列洋名字,恐怕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国产动漫片。对于任何一个抛弃成见的观赏者来说,这部影片整合中国文化元素之水准和无处不妙的细节铺陈,这怎么能是外国公司外国团队拍摄的电影呢?
这一天,《功夫熊猫2》的国内首日票房达到6千万,创下上映电影新纪录。从这一晚开始,观影者的口碑加上电影团队营销宣传的层层渲染,9天后电影总票房就突破了3亿。对于影迷来说,这是“功夫熊猫”第二次赚走了掌声和赞叹,对于电影界尤其是动漫产业而言,同样引起了又一次的反思和讨论。
我们仍然需要面对这个老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产业背景左右着最终票房收入,或者更为可靠地说,吸引着不同数量级的观影人数。
《功夫熊猫》第一次袭来是2007年,那是中国电影人与动漫界的第一次真正惊呼,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国宝熊猫在好莱坞团队的包装下,为全球观众呈现出一部富有魅力的动画片。从那一年开始,从政府出政策鼓励动漫产业到民间资本聚集,动漫产业有了很大的膨胀期,这可以说是一种大形势激励下的产业膨胀。近年来,中国动漫发展增长量惊人,动画片年产量超过13万分钟,动画电影年产量达到16部,网络动漫年产量3000-5000部。但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动漫产业的成熟,产业的绝大多数资源聚集到了少数传媒集团手中,而大多数动漫作品也缺乏最终与用户接触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庞大的动漫消费者仍然不愿正视国产动漫。
不久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孙悟空”名列其中。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该报告称:“中国动漫作品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已成为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这样的解读远不能厘清问题所在。我们需要问的是政策细化问题、投资理念问题、用户体验问题,这些问题与2009年更多指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鼓励政策捆绑在了一起,当然,我们至少看到了这样一个改变,产业之上还联系着更动态广泛的大产业发展,也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我的担忧也正是如此———从2009年以来,政策走向了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样的,产业开始出现膨胀,各地兴建各类创意产业园区,与本土文化资源、多媒体演绎、动漫制作结合在一起,其中不乏优秀的策划园区,但我们不无明显地看到,相当一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只是一个“空壳”。在所有问题中,我们始终忽略人的作用,用户体验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影评人,甚至导演,将目光仅仅关注在投资问题上,认为投资额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将国产动漫投资与好莱坞动画、日本动漫产业去比较,并且抱怨现在的投资人眼光差,不愿给一部作品较长的制作周期。这确实是最先看到的明显差异,但问题不在资金和时间上。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美制片厂辉煌的18个原创动画形象,看看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全球参选获奖的小成本长短动画,再深入地观察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日本诸多小工坊式的动漫设计团队,甚至隐藏在好莱坞大工业下的更多大学创意团队,它们的成长与着眼点,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研究的问题。
有一天,全国大约百万观众进入电影院看一部动画片,一部用中国传统元素讲述中国文化的电影。如果不去关注片首的好莱坞梦工厂出品制作,片尾的一长列洋名字,恐怕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国产动漫片。对于任何一个抛弃成见的观赏者来说,这部影片整合中国文化元素之水准和无处不妙的细节铺陈,这怎么能是外国公司外国团队拍摄的电影呢?
这一天,《功夫熊猫2》的国内首日票房达到6千万,创下上映电影新纪录。从这一晚开始,观影者的口碑加上电影团队营销宣传的层层渲染,9天后电影总票房就突破了3亿。对于影迷来说,这是“功夫熊猫”第二次赚走了掌声和赞叹,对于电影界尤其是动漫产业而言,同样引起了又一次的反思和讨论。
我们仍然需要面对这个老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产业背景左右着最终票房收入,或者更为可靠地说,吸引着不同数量级的观影人数。
《功夫熊猫》第一次袭来是2007年,那是中国电影人与动漫界的第一次真正惊呼,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国宝熊猫在好莱坞团队的包装下,为全球观众呈现出一部富有魅力的动画片。从那一年开始,从政府出政策鼓励动漫产业到民间资本聚集,动漫产业有了很大的膨胀期,这可以说是一种大形势激励下的产业膨胀。近年来,中国动漫发展增长量惊人,动画片年产量超过13万分钟,动画电影年产量达到16部,网络动漫年产量3000-5000部。但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动漫产业的成熟,产业的绝大多数资源聚集到了少数传媒集团手中,而大多数动漫作品也缺乏最终与用户接触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庞大的动漫消费者仍然不愿正视国产动漫。
不久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孙悟空”名列其中。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该报告称:“中国动漫作品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已成为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这样的解读远不能厘清问题所在。我们需要问的是政策细化问题、投资理念问题、用户体验问题,这些问题与2009年更多指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鼓励政策捆绑在了一起,当然,我们至少看到了这样一个改变,产业之上还联系着更动态广泛的大产业发展,也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我的担忧也正是如此———从2009年以来,政策走向了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样的,产业开始出现膨胀,各地兴建各类创意产业园区,与本土文化资源、多媒体演绎、动漫制作结合在一起,其中不乏优秀的策划园区,但我们不无明显地看到,相当一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只是一个“空壳”。在所有问题中,我们始终忽略人的作用,用户体验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影评人,甚至导演,将目光仅仅关注在投资问题上,认为投资额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将国产动漫投资与好莱坞动画、日本动漫产业去比较,并且抱怨现在的投资人眼光差,不愿给一部作品较长的制作周期。这确实是最先看到的明显差异,但问题不在资金和时间上。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美制片厂辉煌的18个原创动画形象,看看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全球参选获奖的小成本长短动画,再深入地观察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日本诸多小工坊式的动漫设计团队,甚至隐藏在好莱坞大工业下的更多大学创意团队,它们的成长与着眼点,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