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师指挥吧 关注:42贴子:1,156
  • 7回复贴,共1

发布第一个视频:柴可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6-10 09:29回复
    第三四乐章


    2楼2011-06-10 09:33
    回复
      录制于2011.6.7-8


      3楼2011-06-10 09:49
      回复
        背景音乐选用的是阿巴多2010年DVD版!


        12楼2011-06-10 10:27
        回复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13楼2011-06-10 11:47
          回复
            艺术素质是充实人生的必需,是高雅人生的前提。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一艺在身,风度就会翩然,气质就会更高雅。
                如果说死亡真的是悲剧的话,那么这部交响曲则以一种极致的深沉,对死亡展现出一抹蕴藏在绝望背后的神奇微笑。
                这部交响曲作于1893年8月末至9月,被柴可夫斯基认为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在此曲中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并同时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他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所处的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绝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4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在这一章中,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大管奏出阴暗、抑郁的旋律,好像地狱中传来的呻吟,其他乐器则叹息般的演奏着。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躁的印象。副部主题首先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奏出,旋律优美如歌、温暖真挚、宽广安宁,崇高而富有诗意,仿佛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甜蜜回忆,充满了对幸福、光明的渴望与憧憬。柴可夫斯基在此处的注解是“我又呼吸到了家乡的空气。我又听到了妈妈的声音”。这个“回光返照”般的主题被称为人类交响乐文献中最美妙绝伦的慢板主题。聆听过后,常令人心碎无比、黯然泪下。随后,一声炸响的霹雳将旋律带入展开部,音乐从冥想回到现实,狂风暴雨般的乐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烈冲突;展开部结尾响起了俄罗斯教堂中《与圣者共安息》的挽歌音调,音乐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最后,在此乐章柔美、温和的终结部,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
            这个乐章自始至终坚持着一种单纯的色彩,其构成元素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其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2拍,后半部分为3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优雅抒情的五拍子圆舞曲与无限哀伤的中段旋律在此乐章中交织在一起,好像回忆中如藤蔓般缠绕萦回的心酸与甜蜜。
            第三乐章 较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在这个乐章中,谐谑曲与进行曲的奇妙结合使整部交响曲达到了高潮,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表现出人类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为理想而进行的斗争、反抗——也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
            第四乐章 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通常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悲怆》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速度缓慢的哀歌,浸透了安魂曲的气氛,凄怨感人,充满悲怆之美。其下行的旋律给人呜咽哭泣般的感觉,那种悲伤在2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仿佛一个经受了百般折磨、蹂躏的灵魂,在死神面前最后一次体验生命中所感受过的一切——虽然他依然在向生活致意,但死亡终究要带走他。幽暗的背景下,沉闷的锣声响起,带着不可磨灭的创伤,在无法抚慰的悲哀绝望中,主人终于投向死亡的怀抱。整段音乐在葬礼般的气氛中,无限凄寂地结束。
            《第六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和死亡,充满了悲观的情绪——人生匆忙,芸芸众生为生活而奔忙却最终难逃一死,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如流星划过天际,刹那闪亮却转瞬即逝。特别是当乐曲进行到最后一个乐章时,那种哀愁,完全就是受伤灵魂的呼喊。如果说死亡真的是悲剧的话,那么这部交响曲则以一种极致的深沉,对死亡展现出一抹蕴藏在绝望背后的神奇微笑。
            其实,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惶恐并非此曲主旨。我国有句古语“哀莫大于心死”,这种内心的绝望、孤寂和落寞才是“悲怆”真正给人的致命一击,令听者莫不为之掬泪。


            17楼2011-06-10 13:04
            回复
              恩,情绪酝酿的不错


              21楼2011-06-18 13:30
              回复
                你是越来越有进步了,我很欣慰啊!


                23楼2012-04-10 1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