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吧 关注:4,993贴子:34,650
  • 5回复贴,共1

周 弘:孔氏家族体系考略

收藏回复

  • 222.175.39.*
孔氏家族体系考略 

                          (周 弘) 

  家族,是以血缘为纽带、按血统远近来区别疏亲关系的社会宗系单位。孔氏家族,以孔子嫡系长孙衍圣公为宗主,世袭公爵。衍圣公府是孔族大宗,其余为小宗。衍圣公府下的孔氏家族,因历朝的尊孔,未受王朝兴衰更替的影响,即使民国时将千年衍圣公改为奉祀官,也丝毫未动其尊贵地位,仍具有一般宗族所没有的特权殊荣和形式、内容,因而,其经久不衰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是家族史研究最完整、最典型的样本;作为维系二千多年的大家族,其宗支、谱系、继嗣、族规、族内管理极为严格、完善和丰富的个案特点,形成内在严谨的家族体系。 

  孔子七世单传,二世祖孔鲤(在世50年),宋时追为泗水候;第三代孔伋(在世63年),元时追为沂国述圣侯,第四代孔白(在世47年),齐威王国相;第五代孔求(在世45年);第六代孔箕(在世46年);第七代孔穿(在世51年);至第八代开始繁衍。孔氏家族以五位、二十派、六十户代表其世系支派发展过程。“五位”即五个支派,是北宋子第四十三代孙时形成的五支,其名以当时五位于孔裔所任官职之名来称,为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和袭封位(嫡孙)。又有记,孔氏第四十三代前有十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湖南派、浏阳江派、浏阳派、鲁山派;至南宋时第五十三代,共兄弟六十一人,只二十人有传,故成二十派。至明初发展为六十户,均以所居地方来命名,一直延续至近代,约三百年左右时间,乾隆时,孔氏族人共计丁19849人。 

  六十户为大宗世系的总称,是孔氏家族的本文,即居住曲阜的孔族。流移外地的孔族。称为“流寓支”。据史载,有徒居定陶的,有随宋室南渡衢州的,有五代时迁于温州平阳的,有唐末随节度使移居岭南的;有因任丹阳令举家丹阳的,还有迁到临江、上虞、华亭等县的。乾隆时,已散居于山东、河北、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西、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贵州及东北三省等往往聚族而居。现仅居曲阜的孔姓有十万人,流居外地的以河北省为最多。此外移人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的几支较突出,形成与曲阜并称南北宗的南宗派,始自南宋末孔于第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及部分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衢州,世袭衍圣公、翰林博士等;彼时,金朝亦封留守阙里孔庙的孔氏为衍圣公,形成南北孔宗的分立并存。元统一后,曾召孔端友孙孔洙赴阙里袭爵,而孔洙因前代衍圣公茔在衢,且曲阜孔孙守先茔有功,愿让爵于曲阜孔宗承袭。此后即由北宗世袭衍圣公。南支后来又扩至四川、安徽诸地。另一较大支派为河西派,始自孔子三十一代嫡长孙侄孔颖达为唐帝守墓举家迁居西安,宋、明时移居凉州、河间府,又分为南柯营八支,散住青县、沧县、交河、良乡一带。在此需补充的是,景军博士80年代中期后在甘肃省发现的一支孔姓,传自唐朝进士孔昌弼的后人孔嘉兴于元代赴兰州的,现在孔裔分散在23个村庄,1992年为2万多人。此支孔姓编于1937年版的孔氏族谱中。 

  族谱是考察宗族实体的主要文字依据,是区分家族内外、亲疏系统的最具体和基本的方式。孔氏族人虽流寓到外县、外省,但仍能保持宗家一体的重要原因,除衍圣公府的优越地位,还有一系列构成维系宗族的要素,而家谱的续修则是重要环节。纂修家谱是收族的手段,孔氏自宋代元丰年建谱,一千多年谱系不乱,家谱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其续、修的文字记载,自四十六代衍圣公始已有九百多年,使其宗族关系历变不衰。因此孔氏族谱的完整性在中国首屈一指,是中国史上最久也最完备的族谱。 孔氏家谱有合谱和各地子裔撰修的支谱,逢甲子一大修,逢甲午一小修,宗旨是详世系、联疏亲、严昌紊、厚伦谊、序昭穆、备遗忘。 

  孔氏族谱的行辈排名是按皇帝钦赐的字序。朱元璋赐10个字命名行辈: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枣;乾隆帝加赐20字;兴毓传继广,照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九年北洋政府又据当时衍圣公孔令贻申批补加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辟益常,裕文唤景瑞,永锡世绪昌。 



1楼2006-06-23 01:21回复
    • 222.175.39.*

      孔家族谱是区分内外孔的关键途径。孔府贯将曲阜的阙里孔氏分为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子孙一般叫内孔,内院孔,也叫真孔;而同姓不同宗的孔氏,主要指五代时作为孔家庙户而改随主姓的孔末的后代,称为外孔,外院孔或伪孔。孔末曾将孔氏子弟诛杀几尽,因而内外孔有世仇,外孔人绝不能续人孔氏家谱。所以曲阜孔姓有的编入家谱,有的则没有,划分主要缘此。另外还有其他外姓差户的后人。当然现在不少孔姓人已不清楚或重视内外孔的归属,内孔又分为六十宗户,衍圣公府是六十户的大宗户,嫡裔,其余为小宗户,散居村郊。 

      六十户是中国孔氏的本文,而大宗户衍圣公府则是本宗。在此,“十二府”是衍圣公兄弟们的府第,在孔府外,不属于大宗户。 

      孔氏家谱条规和入谱资格限定森严,违者除籍。目的即纯正族裔,严禁“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支”。族谱规定:不孝不梯干犯名之人不准入谱,义子不准入谱,赘婿奉祀者不准入谱,再醮妇带来之子不准入谱,僧道不准人谱,流入下贱者不准人谱。 

      同时由于孔家有社会和经济殊遇,修谱不仅为建立、巩固庞大的血缘关系,而且孔裔入谱更有荣耀和利益。因而族谱的续修又验核严密,目的是在收族中防止冒充,限制享受优待者的数量,尤其是减免税收徭役方面。当然在这些权益随帝国解体面降值后,这一限制亦松动。上述提及甘肃孔姓入谱即籍此背景、契机。另外,续修族谱中,凡“真孔”及申请入谱者均要承担捐款,否则亦不能入谱。 孔家修谱先由衍圣公府制定、公布条规、凡例并榜示,具体由纂编馆(谱馆)续修,职司为鉴定、监修、提调、编次、掌收、校阅、誊录、督刊、收发、供应,各有专责。 

      清代以来,孔氏大规模修诺有两次,一次是乾隆九年,一次是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四年孔德成时,1937年所纂为民国最后一部孔氏族谱。 

      与族谱的功能直接相联的重要家族事项是宗祧继承制度。孔氏家族的宗桃继承,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又赋有政治色彩,形成中国史上独特的继承方式。首先,孔府的宗祧继承主要是宗主爵位的承袭。由于衍圣公的袭封,宗主(嫡长孙)始终保持着实在的权力和财产,在分封制衰落后的中国仍一直严格地执行着古老的世卿世禄的嫡长子继承制。自元末到民国的第五十五代至七十七代衍圣公都是一律按嫡长子继承的。 

      同时衍圣公诸于也有优越的世袭职爵,其嫡长于是下代衍圣公,次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三子世袭太常寺博士等。对于孔家的多数中下层族人,宗桃继承主要是血缘身份的确袭,还包括享有的荣誉和惠利。即孔府的宗桃继承中,基层的是具有圣裔身份的孔氏子孙,往上是一层层的世爵职官,最高是衍圣公,其百世不桃的地位很大程度是由家族与政治的双重属性体系支撑的。 其次,孔府的家产继承分为:由衍圣公掌管的整体性传继部分枣祭田、学田和孔林地,以及由衍圣公从府地分给本家子弟(成年或成家迁出时)的田产(称氏地)。立嗣继产,是家产继承中的补充方式,孔氏家族立嗣只能选择“亲房亲侄”,即本家侄儿,并由圣公府批准,而不能选外姓,包括外甥,外孙,即使一般孔姓族人也要严格遵守此制度。 

      孔府的家产继承制是涟漪式的,其核心仍是衍圣公类似长子继承制的整体性传继,而离中心较远则与衍圣公继产方式越具差别,一般族人则同于其他百姓诸子之均分财产。嫡长子整体性传继为主、诸子弟析产为辅的继产方式,是衍圣公地位维系的物质保障。 

      与一般宗族的不同还在于;严密的族内管理是孔氏宗族的特征,设有“族长衙门”的公堂。不过一般宗族,族长是最高首领,宗主只主持祭招,而孔氏家族的族长是由大宗主衍圣公委命的。衍圣公之下,设孔氏族长一人、林庙举事一人、每户设户头,佐一户举,都由衍圣公派任。林庙举事的设立早于族长近百年,起于赵宋王朝的孔庙修建”初由朝廷任命,继为衍圣公选用,成为孔府属官。阙里孔氏族长由衍圣公委任,外地族长则报其审批,而外地孔氏可立族长的,只有衢州南宗。外地入谱族人,也设房长、户长、户举以约束,亦都由衍圣公府委派。 

      家族内遵奉的章程是族规。孔氏族人市居各地,但其祟尚的精神是一致的。即使县长也要遵守族规。孔府最初是儒家的学府,孔家是儒学世家,贯有办家学、设庙学的学堂的传统,因而《孔氏祖训箴规》强调敬儒尚德、孝梯和睦,励读书,重科第家课;同时强调圣裔的尊严,不入流俗,甘为下人。南宗家规强调“永遵制典,属守祖风,违者 ……永不叙录”。江西临川孔氏支谱家规,则完全遵从依照本宗族规:尊族长、守孝悌、重科第、励读书、崇节义、禁窃赌。丹阳孔氏家规则为祟孝道、睦友支、秩尊卑、训子孙,戒争赌等,都传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祭祀与族谱家规一样,是维系家族网链的重心和枢纽。孔府的主要职掌就是条孔。 孔庙、孔林是孔氏家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曲阜孔庙是孔氏大宗的祖庙,也是各地孔氏族人的远祖庙,是孔裔向心力的源地。孔姓族人即使流寓外地,也要定期回曲阜拜谒祖 庙。这也是确定真孔身分的重要形式。孔府有一整套祭孔组织,由司乐厅专管。祭孔官员分献、监祭、典仪等100多人,鸣赞、相礼等80人,乐舞生120—180人,每年的祭孔活动五十余次。 

      孔林起自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其学生为之种下的第一棵楷树。2500年来孔林内埋葬着孔子,也埋葬着历代衍圣公及其他孔氏族人。林内有坟茔十万余座,碑石3600块,汉代以来重修十多次,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的家庭墓地。人们通过对孔子庙宇和墓芏的封溢、祭奠,王者取得了统治天下的道义,民众则收获了中国文化的体验。孔子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转载中华文化研究通讯 
    


    2楼2006-06-23 01:21
    回复
      • 125.46.11.*
      家谱问题
      我家的家谱已毁,老坟的石碑也已毁损大半。清明前回老家,查看仅存的几块碑文,发现:
       从60代孔承现从河北省临城县竹碑村迁到河北省赞皇县水洼村;
       下面的文字可以看出:
       61代孔宏仓,
       62代孔闻岩,
       63代孔贞士。
      另一块碑文记载为:
       68代孔传德,
       69代有孔继浒、孔继泗、孔继源,
       70代有孔广权、孔广模、孔广棕、孔广标,
      71代孔昭煦、孔昭熙、孔昭煜、孔昭燮;
      但是,我的直接祖先在另一块碑文上:
      孔宪升(72代),
      孔庆钰(73代)
      孔繁沛(74代)
      孔祥科(75代,我自己)。
      从碑文的记载看,我们家是“大宗户分派第三支”。但我几次与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电话联系,可能是由于卷帜浩繁的缘故,孔令富先生费了许多精力查找,均未“对接”上。现急求方家教我,特别是河北省临城县孔姓族人,我们的“大宗户分派第三支”,是个什么概念?往上追,应该和谁人“对接 ”?
      联系人:河南日报社孔祥科(0371-65795929;13903710212)。


      3楼2007-03-30 16:41
      收起回复
        • 60.208.215.*
        我的小一辈是德字辈,我是令字辈,爸爸是祥字辈,爷爷是凡字辈,老爷爷是庆字辈


        5楼2009-08-13 21:11
        回复
          • 111.167.100.*
          我是德字辈、、、第77代、、、


          6楼2009-08-14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