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物质或物质的场不存在的理由
本文中的场指引力场和电磁场,场物质即许多教学参考书中说的构成场的特殊物质,场与特殊物质合称物质的场。从场的表现上看,电磁场是实在的但不是物质的,而静电场、静磁场和引力场是虚拟的。场物质的提出在于力的传递问题,而被传递的力主要涉及基本力中的万有引力、电磁力和人工的机械力,基本力与机械力的性质有许多不同之处。机械力可在固体或状如固体的物体中传递,靠中介物体的弹力转换,但各种力都不是一个实在东西均不能在物体中移动。引力不能在固体介质中传递,更不能在所谓的场物质中传递,而场物质本来就子虚乌有,场物质的实质还是以太的改头换面。万有引力是物体整体的对外作用,是不需要煤介传递的超距作用,作用中不产生所谓的引力波及引力子,各种形式的引力场都是虚构的。
关键词:场物质,机械力,力传递原理,力不移动,超距作用,引力场,引力波,引力子。
一、关于以太的历史回顾
(一)以太大事记
17世纪,笛卡儿最先把以太引入物理研究。他认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不存在超距作用,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应该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并且传递力的作用。
17世纪中后期,牛顿认识到天体跟地球一样由物质构成并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这时天体不再被认为是由以太组成的,但是太空中充满以太这个观念却得到了强化。牛顿认为应该有一种煤介来传递引力,他和许多人都假定这种媒介物质就是以太。牛顿还认为以太不止能传递力,还能传递其他作用。
与牛顿同时期,惠更斯从光的衍射现象联想到水波的衍射;他从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光却能传播,声波传播要有介质,联想光波也要有某种介质来传播。因此他提出,传播光波的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惠更斯除了将以太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外,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18世纪初,托马斯?杨提出光波为横波的观点,成功地解释光的偏振现象。同时期菲涅耳用波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而且能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至此,光的波动说又占了上风。但现实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于是人们又想起了以太,认为只有它才能在宇宙中到处存在,能给光充当传播的介质。
19世纪前期,法拉第在电磁的实验研究中,用直观的“力线”描述磁极之间和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力线就是今天的磁场线和电场线。由于力线在空间是一些曲线,所以电或磁的相互作用就不会是直线的超距作用。他曾提出用力线来代替以太,但又想象有光以太存在,它可能是力线的荷载物。
19世纪后期,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他计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真空中的光速,表明光就是特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麦克斯韦同样坚信以太的存在和作用,他认为光就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指以太)的横振动;他还设想用以太的力学运动来解释电磁现象。
19世纪80年代起,麦克尔逊和莫雷为测出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运动的作了无数次的实验,最后达到很高的精度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功。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否定了地球相对以太运动,也就间接地否定了以太的存在。然而,迈克尔逊和莫雷仍然相信以太的存在,认为或许地球在运动时带着周围的以太一起运动而检测不到。
19世纪90年代,洛伦兹认为物质中的以太,同真空中的以太在密度和弹性上都并无区别,物体运动时并不带动其中的以太运动。在洛伦兹的理论中,以太仍是电磁振动荷载物。他试图解释迈克尔逊-莫雷以太风实验的零结果,提出了物体内的电磁力会让运动方向上的物体长度缩短并推出了计算公式。
20世纪初,爱因斯坦依据光速不变原理和运动相对性原理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彻底抛弃了以太。他在解释光电效应时把光看成是由粒子组成的能量流,而且认为光可以当成是具有波的性质的粒子,粒子是不需要靠媒介来传播的,光波的传播也就不需要以太这种介质了。
本文中的场指引力场和电磁场,场物质即许多教学参考书中说的构成场的特殊物质,场与特殊物质合称物质的场。从场的表现上看,电磁场是实在的但不是物质的,而静电场、静磁场和引力场是虚拟的。场物质的提出在于力的传递问题,而被传递的力主要涉及基本力中的万有引力、电磁力和人工的机械力,基本力与机械力的性质有许多不同之处。机械力可在固体或状如固体的物体中传递,靠中介物体的弹力转换,但各种力都不是一个实在东西均不能在物体中移动。引力不能在固体介质中传递,更不能在所谓的场物质中传递,而场物质本来就子虚乌有,场物质的实质还是以太的改头换面。万有引力是物体整体的对外作用,是不需要煤介传递的超距作用,作用中不产生所谓的引力波及引力子,各种形式的引力场都是虚构的。
关键词:场物质,机械力,力传递原理,力不移动,超距作用,引力场,引力波,引力子。
一、关于以太的历史回顾
(一)以太大事记
17世纪,笛卡儿最先把以太引入物理研究。他认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不存在超距作用,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应该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并且传递力的作用。
17世纪中后期,牛顿认识到天体跟地球一样由物质构成并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这时天体不再被认为是由以太组成的,但是太空中充满以太这个观念却得到了强化。牛顿认为应该有一种煤介来传递引力,他和许多人都假定这种媒介物质就是以太。牛顿还认为以太不止能传递力,还能传递其他作用。
与牛顿同时期,惠更斯从光的衍射现象联想到水波的衍射;他从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光却能传播,声波传播要有介质,联想光波也要有某种介质来传播。因此他提出,传播光波的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惠更斯除了将以太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外,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18世纪初,托马斯?杨提出光波为横波的观点,成功地解释光的偏振现象。同时期菲涅耳用波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而且能够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至此,光的波动说又占了上风。但现实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于是人们又想起了以太,认为只有它才能在宇宙中到处存在,能给光充当传播的介质。
19世纪前期,法拉第在电磁的实验研究中,用直观的“力线”描述磁极之间和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力线就是今天的磁场线和电场线。由于力线在空间是一些曲线,所以电或磁的相互作用就不会是直线的超距作用。他曾提出用力线来代替以太,但又想象有光以太存在,它可能是力线的荷载物。
19世纪后期,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他计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真空中的光速,表明光就是特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麦克斯韦同样坚信以太的存在和作用,他认为光就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指以太)的横振动;他还设想用以太的力学运动来解释电磁现象。
19世纪80年代起,麦克尔逊和莫雷为测出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运动的作了无数次的实验,最后达到很高的精度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功。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否定了地球相对以太运动,也就间接地否定了以太的存在。然而,迈克尔逊和莫雷仍然相信以太的存在,认为或许地球在运动时带着周围的以太一起运动而检测不到。
19世纪90年代,洛伦兹认为物质中的以太,同真空中的以太在密度和弹性上都并无区别,物体运动时并不带动其中的以太运动。在洛伦兹的理论中,以太仍是电磁振动荷载物。他试图解释迈克尔逊-莫雷以太风实验的零结果,提出了物体内的电磁力会让运动方向上的物体长度缩短并推出了计算公式。
20世纪初,爱因斯坦依据光速不变原理和运动相对性原理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彻底抛弃了以太。他在解释光电效应时把光看成是由粒子组成的能量流,而且认为光可以当成是具有波的性质的粒子,粒子是不需要靠媒介来传播的,光波的传播也就不需要以太这种介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