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英魂吧 关注:608贴子:3,012
  • 8回复贴,共1

三国演义讲的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演义究竟讲的是什么?一般人会回答——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历史。这看上去是,但实质上,没有那么简单。
      小时候,只听说三国演义是讲的是忠君,应该被否定,并非认可曹魏篡汉是历史的进步。现在看来,不是。大家知道,三国演义并非完全真实的历史,可是罗贯中为什么要改历史?仅仅是他对历史的无知吗?显然不全是,而且这也不能全赖罗贯中。
      尊刘贬曹,如果作为历史,那么,这是不客观,不公正。但是它作为小说,那就意味着什么了。中国的文学作品,就常有指桑骂槐,借古讽今的内容。他讲的,未必就是三国历史。
      要了解三国,这个,要看整个华夏的历史,才能找出真正地“槐”是谁。
      其实,尊刘贬曹,早在东晋就出现了,这当然不是罗贯中的过错,并且未必算得上过错。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来自民间的对三国时期故事的积淀,而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要美化诸葛亮,刘备等人,必然是心中有所寄托。
       先说,为什么会有尊刘贬曹。当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他不敢不以曹魏为正统,如果因为曹魏篡汉而否认曹魏正统,无异于否认当时西晋的正统性。
       貌似强大的晋朝,不久,就内讧了,内讧之后,又是丢了半壁江山。三国时期,曾经有不少蜀汉的支持者,想恢复汉朝,但随着晋朝的统一,这一思想暂时低迷。
       东晋末年,南朝宋时期人裴松之,他是给《三国志》写注解的,当他写注解的时候,时局变了,虽然晋朝是篡夺前朝的,但是看到异族占据中原,大家都忘记了晋朝篡魏,只是觉得东晋的形势很像当年的蜀汉,而残暴的匈奴,羯人很像当年的曹魏。中原百姓也忘记了晋惠帝时期的糟糕的政治,他们只知道,晋军要是收复中原,就不用再遭受匈奴和羯人的欺凌了。一个单纯的政权矛盾——上升到了民族矛盾。
       最终,鲜卑选择汉化,杨隋改了北周的江山,华夏一统。尊刘贬曹事业,告一段落。唐太宗和宋真宗都对曹操表示赞许。
       情况又有变,靖康二年,金人南下,宋朝重蹈晋朝的覆辙。
       尊刘贬曹,继续上演,有诗人说,“即使有酒,也不祭曹操。”显然,就像700年前一样,人们有把异族比作曹魏,把南宋比作蜀汉。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希望王师可以收复中原。也希望南宋有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才。也就是在这样的期望中,诸葛亮逐渐被神化。
        又过了几十年,南宋最终不能抵挡蒙古人的铁蹄,我们的先人们,做了亡国奴,较之辽金的汉化,蒙古的统治更为残暴。在蒙元治下,百姓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亡国奴的滋味。罗贯中所处的年代正值蒙元衰亡,他是可以体验到这种痛苦的。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相对三国志评话要客观得多,他承认曹操的优点,承认东吴的人才,不像三国志评话那样极端。当然,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那是半真实的曹操,有他的残忍的一面,但是有所夸大,原因何在——这里的曹操,是匈奴,羯人,金人,蒙古的代名词。三国演义写的不是三国,而是华夏的血泪史。
        而蜀汉方面,可类比为东晋,南宋对异族的抵抗。诸葛亮一生致力于为蜀汉收复中原,而晋之桓温,宋之岳飞等可以类比为诸葛亮。都是耗尽一生,却事与愿违。
        关羽,赵云,诸葛亮,马超等,他们的信念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其实这也是广大百姓心中所想,华夏与异族不两立。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又何尝不是华夏抵抗异族的决心的象征呢?
        明末清初,我们的民族英雄李定国将军,在他年少之时,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学到了战术,学到了精神,学到了抵抗满清的决心。
        三国演义讲的不是三国,讲的是抗击异族的历史。


1楼2011-05-14 09:57回复
    额···
    可怜的曹丞相···


    IP属地:安徽2楼2011-05-14 17:51
    回复
      古人爱指桑骂槐,没办法


      3楼2011-05-14 17:54
      回复


        4楼2013-01-27 22:32
        回复
          三国不是典型是内战吗?曹也是汉人之所以被认为是贼好象和“汉王朝”没什么关系,应该说是刘家的王朝也就是。


          IP属地:浙江5楼2013-08-07 16: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