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40,690贴子:16,701,098
  • 13回复贴,共1

<长青哲学:一体世界> 1. 我是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是谁〕的问题,从人类文明破晓之际,就开始骚扰人心,直到今日,它仍是人类最难作答的问题之一。从宗教观点到一般俗见,从复杂到单纯的,从理性的到感性的,从政治的到个人的,众说纷纭。在我们评论各种答案之先,不妨先反问一下,当人们开始追问:〔我是谁?什么才是真我?什么才是我的本来面目?〕时,究竟内心在想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我是谁?〕而你诚心愿意给予一详细的答复时,你会作何反映?你的脑子里起何变化?你大概会据实陈述一番你的特质,不论好与坏,有价值或无价值,理性或诗意的,哲学性或宗教性的。例如:你也许会想:〔我是个很特殊的人,具有某些潜能:我相当仁慈,可是有时很凶暴;我有爱心,可是有时也蛮不友善的:我是个父亲以及律师,我喜欢钓鱼及篮球……〕你可以滔滔不绝地列出一大串你的想法及感觉。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潜伏着某种相当原始的心理作用。也就是说,当你面对〔你是谁〕的问题时,某种想法会不由自主地跑出来。就在你形容、解释、或者只是体会到自我时,你正在自己的经验领域中划分心理的界限,不论你意识到与否。在界限内的,你感到是〔我〕,或称之为〔自我〕,界限以外的,你便感到那是〔非我〕。换句话说,你的自我认识完全根据自己所设的界限。
     你知道,你是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因为你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人类与椅子之间划出一道界限,且与人类认同。你也许很高,而不是个矮子,于是你的心理又在高与矮之间划了一道界限,且将自己与高认同。你不断觉出我是这,不是那,于是你又在这与那之间划分界限,将自己与这认同,而与那分开。 当你说〔我自己〕时,你是在〔你〕与〔非你〕之间划分界限。你答复〔我是谁〕的问题时,你只是在描述界限以内的东西而已。如果你感到这界限暧昧不明,便产生了所谓的身份不明的危机。总之,〔你是谁?〕不过是在问:〔你的界限在何处?〕而已。 


IP属地:上海1楼2011-05-05 21:19回复
        〔我是谁〕的所有答案,可以说都基于你如何在〔自我〕与〔非我〕之间划分界限。你所划分的界限,可能是科学性的、神学性或经济方面的,这问题可以答复的很单纯,也可以变得很复杂,或模模糊糊。不论那一种答复,都必须基于你所划分的界限。
         有趣的是,这界限常浮游不定,你可不断重划。也就是说:个人可以重创内心的疆域,不断发现他以前想都没想过的新世界。前文所提到的〔大我意识〕便是重划内心界限最独特的例子,因为这人的自我扩展到足以与整个宇宙认同的地步,不惜舍弃任何界限,因为他既自认为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已无内外之分,则界限便无立足之地了!


    IP属地:上海2楼2011-05-05 21:20
    回复
          长青哲学就是反省这种〔大我意识〕或〔无限界〕的大觉。此刻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一般人在自己心内划分界线的方式。
          人们最常认定的界限,即是以自己的有机生命体外的那层皮肤为界,这种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可算是放之四海皆准了。凡在这层皮肤内的,就是〔我〕:外面的,则是〔非我〕。皮肤外的东西,可以成为〔我的〕,却不是〔我〕。例如〔我的〕车子,〔我的〕职业,〔我的〕房子,〔我的〕家庭;但他们决不是〔我〕,至少无法和我皮肤内的东西相提并论,所以皮肤界限可以算是人们所公认的我与非我的分界。
           皮肤的界限对我来讲,大概最真实、普遍而理所当然的了。人们大概不会有其他界限了吧?事实不然。除了极少数已有一体经验的人或无药可救的精神病患以外,大多数人还有另一种界限。除了接受皮肤为自我及非我的界限以外,他们还会在自己有机生命整体内划定一种更重要的界限。
           如果你对这种界限,尚有存疑,让我问你一下:〔你觉得你就是这个身体吗?还是你觉得你有一个身体?〕大部分的人觉得他们有一个身体,和拥有一部车、一栋房子,没什么差别。于是,身体好像不是〔我〕,只是〔我的〕。一说是〔我的〕,它便被列入〔我〕与〔非我〕的界限之外了。人们通常只具体认同自己的有机生命的某一部分而已,他所认定为〔真〕的〔我〕的那一面,我们有时称为心识、心理,有时称为自我、人格、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的界限好像不能算是构成身心分离的主要原因:但若由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划界的倾向具有极大的感染作用,从身心分立发展到二元思想,终于汇为西方文明基本的思想模式。不得不用〔心理-学〕来称这研究人的整体行为的学问。此名词充分显示出西方视人基本上只是心理而非身体的偏见,连圣方济都称他的身体为〔可怜的驴子兄弟〕。我们大多数人确作此想:我们只是驾驭着我们的身体,就好像驾驭一匹驴子一般。
      


      IP属地:上海3楼2011-05-05 21:20
      回复
             人竟然会在身体与心理上划分界限,真是匪夷所思,这决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年岁的成长,一个人的自我与非我的界限也愈来愈明显,他对自己的身体有种奇怪的感觉,不知应把它纳入自我的范畴,还是视它为陌生的外境才对。何处才是它们的界限?一方面,身体乃是快感的泉源:性爱和佳肴的快感以及日落美景所带来的赏心悦目,都是透过身体而来。另一方面,身体又是痛苦、折磨、疾病、绝症的温床。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身体是快感的唯一来源,却又是与父母冲突,产生痛苦的导火线。此外,身体好似专会制造废物、尿床、排便、喷嚏,搞得父母紧张不已。小孩子实在不懂大人这么爱小题大做。这一切都和身体有关,我们实在很难和它划清界限。
             直到这孩子长大成人,他便开始与自己的驴子兄弟分手,尤其是在自我于非我的界限划定后,驴子兄弟自然被踢出外界,身体成了一座异域。我们虽然不能说它和身外的世界一样生疏,但也亲切不到那去。身心分立后,人们便一面倒地与心理认同。他有时真的觉得自己活在脑袋里,脑壳下好似有个小人儿,在那发号施令。可是,身体却未必服从。
             总之,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通常都不把整个身体直接包括在内,只取有机生命整体中的一部分为自我。他所认同的乃是脑子中的自我形象,以及与这形象相关的理性与情感活动,那才是他的〔自我〕,身体好似成了托油瓶而已。由此我们找到了另一条人们常有的基本分界线。当此人能跟自我或自我形象认同时,他便觉得找到了自己。
             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自我与非我的界限伸缩性很大,即使在自我的心理内,我们还可以找到另一种界限。个人常为了某种理由,否定心理上的某一面,视它为非我,详细原因,我们留待后文讨论。这种现象,套句心理学的术语,他疏离了那一部分,或压抑它,或投射出去。总之,它有意将自我与非我的界限缩小到自我的某一种习性倾向。。我们称这更加狭隘的自我形象为〔角色〕(PERSONA)。它的内涵,我们留待后文详述。当个人只与心理的某种倾向认同时,其余的心理活动便被视为〔非我〕,成为生疏且令人生畏的异域。他重新为自己的心灵划分界限,企图否定他不想要的那一部分,并且踢出意识之外。我们通常称这不想要的部分为阴影(SHADOW)。这是另一种显而易见的分界线。
        


        IP属地:上海4楼2011-05-05 21:21
        回复
               至此,我们只是客观之处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种种界限,并无意判定那一种界线较对或较真。基于我们的兼容并蓄的立场,还有一种颇受当代人重视的界限,也是不可忽略的,即〔超人格〕(TRANSPERSONAL)的境界。
               所谓超人格,是指个人内心所产生的超乎个人界限的某种认识,例如:第六感这类知觉。超心理学早已接受各种超感觉活动,如心理感应、预知未来、推算前世等,我们还可以把灵魂出窍、超人格经验、高峰经验等也一并列入。它们有一共同点,就是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已超越了有机生命的皮肤界限以外了。虽然超人格经验与一体意识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两者仍不可混为一谈。在一体意识内,个人是于无所不包的绝对整体认同,而超人格经验,虽已突破自己生命的皮肤界限,却未必能与绝对的整体认同。也许有些人会对超人格经验持有某种成见,然而当前已搜罗的种种证据已不容我们否认它的存在。因此我们也应肯定地将它列入另一种自我界限。 从自我与非我的界限来看,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层次。这不止是理论上的假设而已,我们可以由自身内观察到事实。我们统称这些层次为意识界。它是如此熟悉,却又极端奥妙。不同层次的自我意识,如彩虹一般,构成一幅意识层次图。这五种主要的层次在每个人身上虽有枝节上的出入,然而人类最基本的意识层次,大概尽括于此了。


          IP属地:上海5楼2011-05-05 21:22
          回复
                 我们不妨将这主要的意识层次,排出一个次序来。(见图一)图一列出自我与非我的主要界限以及相关的意识层次,不同的层次各具不同性质的界限,这些界限向下延伸,直到〔一体意识〕界,便消失了,因为在那终极境界,自我与非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意识层次图标示出人们对〔我是谁〕的不同认识,愈往表层上推,限定愈加狭隘。在层次图的底部,人们体验到他与宇宙本是一体,他的自我不只是这个有机生命,而是整个宇宙造化。在往上一层,个人虽未感到与万物同体,至少已能与自己的有机生命整合为一,他的自我意识便由宇宙整体缩小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体。再往表格上推,他的自我意识更加狭窄了,只肯与他的有机生命的一部分,即心诚(MIND)或自我(EGO)认同。到了最上端,他只能与心识的某一部分认同,而否定他所不想面对的心理活动,将他们掩埋在”阴影”中。他所认同的那部分心识活动,我们称之为〔角色〕(PERSONA)

            


            IP属地:上海6楼2011-05-05 21:22
            回复
                   因此,从宇宙整体到部分宇宙,我们称之为〔有机生命体〕的层次:由有机生命整体到部分生命体,我们称之为〔自我〕层次:从自我到部分的自我,称之为〔角色〕层次。这是我们的意识界的主要层次,层次愈浮浅便有愈多面的存在领域被个人推拒到自我之外,于是,在有机生命整体的层次上,外界环境成了异域,变成非我:在角色层次上,不只是周遭环境,连他自身的某类心理活动,也都成了异域,变成非我。 每一层次,不止代表不同的自我意识,还产生了其类特性。就以自我矛盾这最普通的心理现象为例,不同层次的自我,便构成了不同层次的自我冲突。任何军事家都会告诉你分界线就是导火线,因为它立于两个敌对的领域之间。例如,对有机生命层次的人而言,外界环境便成了他的潜在敌人,陌生的异域会威胁到他的生命及福祉:至于处在自我层次中的人,不只是外界,连他自己的身体都成了陌生的异域,于是他的烦恼及冲突的性质便有所不同了。自我的界限一改变,冲突的导火线也随之转移,甚至连他的身体最后也加入了敌人的阵容。
                   这导火线对角色层次的影响最明显而强烈了。由于他在自己多元的心理活动间划分了界限,于是个人为了维系角色面子,不惜和他的环境、身体以及心理阴影交战,内忧外患使得生活永无宁日。
              


              IP属地:上海7楼2011-05-05 21:23
              回复
                     我们的问题便在于此:每个人都在心灵内划定界限,就好像在心灵内开辟战场。个人的自我界限视宇宙的某一部分为自我,另一部分为非我,于是每个层次内都有不同部分的世界变成了敌对的非我,宇宙内多元化的生命现象成了陌路。佛洛依德曾说:陌生人就是敌人。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与不同的敌人暗暗交战,因为每个分界线都是战争的导火线。套句心理学术语:每个层次都引发出不同的心理病症。
                     我们既已看到了意识中的每一层都各具特色、症结以及潜能,现在便可话入正题了。当然已有不少学派致力于调整各种层次的意识活动,人们一窝蜂地涌向心理治疗、荣格心理分析、神秘学、综合心理学、禅道、沟通分析法、印度教、心理分析、瑜伽等等。它们全都有意改造人们的意识,然而他们的共同处,也仅止于此而已。
                     当一个人开始想加深自我认识时,面对这些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心理学派及宗教组织,必然会如堕五里雾中,不知从何下手,更不知该相信谁才好。即使他下定决心研究各派的理论,仍然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因为这些学派大体上确是相互抵触的。例如:佛教的禅,要人超越看破放下的自我:心理分析学却教人强化、巩固自我,谁对谁错?连心理学家都难以分辨、更何况一般人士了。这些针锋相对的学派,究竟是不是针对同样的一个人说的?
                     这是问题的症结:它们是否针对同一层次的人而讲的?也许各种不同的方法,乃是针对个人不同层次的自我而已。那些方法可能不仅没有冲突,反而显出一个事实:即是不同的意识层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大异其趣,若能将上述方法应用在相称的层次上,它们都能自圆其说各成一家之言。
                


                IP属地:上海8楼2011-05-05 21:24
                回复
                      如果上述的假设正确,我们便能由错综复杂的学说中,整理出一个头绪来。既然不同的心理学派以及宗教组织只是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对治方法而已,我们便不难将那些方法归纳为五大类或六大类,让每一类各有所司。在此,我只能简要地举几个范例。心理分析学以及大部分的传统心理疗法,都是为了愈合意识与潜意识的过度分裂,帮助人们正视自己全面的心理活动。这种治疗法企图重新结合角色以及阴影,重建一个坚强健康的自我以及比较正确易于接受的个人形象。总之它们企图重新组合一个人的心灵,帮助他在角色层次活出一个自我来。
                       再进一步,还有所谓的人本论心理治疗(HUMANISTIC THERAPIES).它是为了愈合自我及身体的分裂,重新组合身体与心理,成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有些人也采用人本论心理学来开发人类的潜能。此派心理学已逐渐在传统心理学的两大主流-心理分析与行为心理学-之外,蔚然汇为〔第三势力〕当一个人从〔自我〕局限的心理活动,扩展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时,此人才能自由运用被释放出来的充沛的生命潜力。
                       在往深处看,我们发现佛教之禅或印度的吠陀哲学,是为了愈合有机生命整体与外界尘埃的分裂,开展出一个能与整个宇宙认同的大我意识,迈向一体意识。可是我们也不可忘了,在一体意识与有机生命整体意识之间,还有沟距,尚有待于〔超人格〕层次的重重超越,这一层次的对治法门,主要是为了促成〔超乎个人〕或〔集体性的〕,或〔超人格〕的意识。有的甚至提到所谓的〔超人格的自我〕。这虽与一体意识不尽相同,至少已超越了个人有机生命体的范畴。属次层次的对质法门有;综合心理学、荣格学派的心理分析、瑜伽及超觉静丵坐等。
                  


                  IP属地:上海9楼2011-05-05 21:26
                  回复
                         不论是学者专家还是一般人士,若了解了这个层次图,便不难为自己或他人找出认识自我及成长突破的途径、他较易分辨目前的问题是由那一层次出来的,且知道应用相称治疗法来解决,同时还能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找到相称的成长方式。
                        所谓成长,通常是指个人的眼界在内在的深度或外在的广度上的扩展。这正是意识层次图向下取向的意义。向下深入一层,便表示他的心灵领域又扩大了一层。成长就是重新分配、重新划界、重新组合。是自我迈向更深、更广、更丰富之境的心路历程。 


                    IP属地:上海11楼2011-05-05 21:27
                    回复

                      从书里转的,若要讨论,希望是在看完后..


                      IP属地:上海12楼2011-05-05 21:28
                      回复

                        顶一个


                        IP属地:上海13楼2011-05-06 11:40
                        回复


                          14楼2011-05-29 13:05
                          回复
                            好久没看到这贴了。。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1-05-29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