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什么? 著名佛教界人士净空老法师告诉我们,佛教是一门最好的人性教育
按照佛教的理论,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法相,人的本性自性都是美好的。 但为什么人世间还有那么多假恶丑的事物存在呢? 因为人们产生了妄想,分别,执着。 这些魔障阻碍了人们实现美好的自性。所以人们需要教育。 佛教就是帮助人们扫除妄想,分别,执着的一门最好的教育。
在浙版西游记中,我们找到了这种教育。
浙版西游记前18集是一个轮回,以白鸟争夺金丹开头,又以白鸟羽化为结尾。从一个执着追求修炼的女妖,转变到放下执着,彻悟得道,升华成仙。表现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这是符合佛教教育的思想的。
当然,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剧中受教育最大的也是孙悟空。 而观众看电视剧往往都有代入感,会把自己代入到主角中去,所以浙版教育孙悟空实际上就是教育观众。
浙版的孙悟空,一出来的特点就让人感觉到——没有教育。 没有教育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因为被妄想,分别,执着蒙蔽了自性而已。
浙版把孙悟空产生妄想,分别,执着的根源表现的很清楚。 小石猴亲如父母的猴王猴后去世,是一个挥不去的情结。这个理由足够大了,足以让孙悟空产生了对生死的执着。 这个执着逐渐把孙悟空导向反面, 从海外求仙的正面积极上进,发展到闹地府破坏生死秩序。 这都是出于孙悟空看不破生死的“执着”。 浙版西游记通过通臂猿,如来佛,王母娘娘等配角人物旁敲侧击地告诉我们,这种执着应该被改正。而在原著和其它版电视剧中,我们看不到这种观念。
孙悟空的另一个执着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并从中得到快乐。这个执着只有浙版的孙悟空演出来了。浙版孙悟空扫地府,闹龙宫,真正求得长生不死后,却并不快乐,也不甘心呆在花果山一辈子。 人物目的和执着都很明确。 这个也是其它版本没有提及的。就是因为孙悟空出于这个内心的执着目标, 又盲目求快,想一步登天,才引发了对天庭不满和怨恨, 最后导致大闹天宫的发生, 事事都有因果联系,把人物心理发展轨迹脉络讲清晰,人物的形象轮廓才丰富饱满,这就是浙版的高明之处, 这也对后来的佛法教育做了铺垫。
佛教告诉我们,过分执着,就会堕入魔道。 浙版的孙悟空也是这样,就是因为执着生死,执着一步登天,最后堕入了魔道,大肆破坏。 浙版是唯一否定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版本。这个就是观念上巨大的进步。如果连这个是非都分不清,就跟佛法教育无缘了,是不可能得到真实圆满的自性的。
浙版的另一个堕入魔道的形象就是白骨精翩翩了。 其堕入魔道的理由也很明确——执着。其一是白鸟对修炼的执着, 因为开篇我们从白鸟抢金丹,平时的对话,行为,都看的出,白鸟对修炼是非常执着看重的,然而就是这么执着看重的东西,却被孙悟空失手毁灭了。 所以这个执着造成的怨恨情结也是足够深刻的,足以改变人物发展的轨迹,堕入魔道。其二就是白鸟对爱情的执着,为了修补容貌,得到王子的爱,不惜设计吃唐僧,变化多端欺人,害人,都说爱情让人疯狂,这个执着也是要命的。
二者加起来,我们看见前世善良正直的白鸟,转世后出现在我们面前却是恐怖的白骨精,就不足为奇了。
佛法跟魔道的斗争,其实就是人们跟自己的执着的斗争,也是人性善恶的斗争。浙版西游记把这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过分执着一样事物,就会陷入自私,阴暗的泥潭,不惜伤害别人,成为魔道,就是恐怖的白骨精。 而放下执着,打开心胸,牺牲小我,用大爱来对待别人,就成为了美丽的白鸟羽仙。 浙版西游记让我们明白了天堂和地狱的差距如此之小, 从魔到仙的转变如此简单,就是佛法教育的四个字——放下执着。
浙版的白鸟羽化,让孙悟空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死的执着可以放下,怨恨的执着也可以放下,消灭妄想,分别,执着,才是修行得道,获得人生圆满的正确途径。 当然。白鸟500年前就早已修炼成人形了,而孙悟空却还只是只猴子,不同人的修炼也是有差距的。“放下执着”这四个字虽然简单,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领悟到,并彻底付诸实施的。
所以,白鸟羽化成仙了,孙悟空还在取经路上修行。因为孙悟空还有一个执着是白鸟没有教育到的,就是想一步登天,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执着。 这个“让悟空明白修行是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轻浮,虚假”的任务,就交给了猴子的师父——唐三藏。 当然,这个任务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猴子的性格就是猴急猴急的。 想“让一只猴子心平气和”,跟“走路去西天取经”的困难几乎没什么分别。
不过还好,猴子认了个超级有耐心,又真正懂得佛法教育的好师父。 一路上用佛法教育把孙悟空这块顽石磨了一十三年之后,果然成功。
按照佛教的理论,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法相,人的本性自性都是美好的。 但为什么人世间还有那么多假恶丑的事物存在呢? 因为人们产生了妄想,分别,执着。 这些魔障阻碍了人们实现美好的自性。所以人们需要教育。 佛教就是帮助人们扫除妄想,分别,执着的一门最好的教育。
在浙版西游记中,我们找到了这种教育。
浙版西游记前18集是一个轮回,以白鸟争夺金丹开头,又以白鸟羽化为结尾。从一个执着追求修炼的女妖,转变到放下执着,彻悟得道,升华成仙。表现了“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这是符合佛教教育的思想的。
当然,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剧中受教育最大的也是孙悟空。 而观众看电视剧往往都有代入感,会把自己代入到主角中去,所以浙版教育孙悟空实际上就是教育观众。
浙版的孙悟空,一出来的特点就让人感觉到——没有教育。 没有教育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因为被妄想,分别,执着蒙蔽了自性而已。
浙版把孙悟空产生妄想,分别,执着的根源表现的很清楚。 小石猴亲如父母的猴王猴后去世,是一个挥不去的情结。这个理由足够大了,足以让孙悟空产生了对生死的执着。 这个执着逐渐把孙悟空导向反面, 从海外求仙的正面积极上进,发展到闹地府破坏生死秩序。 这都是出于孙悟空看不破生死的“执着”。 浙版西游记通过通臂猿,如来佛,王母娘娘等配角人物旁敲侧击地告诉我们,这种执着应该被改正。而在原著和其它版电视剧中,我们看不到这种观念。
孙悟空的另一个执着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并从中得到快乐。这个执着只有浙版的孙悟空演出来了。浙版孙悟空扫地府,闹龙宫,真正求得长生不死后,却并不快乐,也不甘心呆在花果山一辈子。 人物目的和执着都很明确。 这个也是其它版本没有提及的。就是因为孙悟空出于这个内心的执着目标, 又盲目求快,想一步登天,才引发了对天庭不满和怨恨, 最后导致大闹天宫的发生, 事事都有因果联系,把人物心理发展轨迹脉络讲清晰,人物的形象轮廓才丰富饱满,这就是浙版的高明之处, 这也对后来的佛法教育做了铺垫。
佛教告诉我们,过分执着,就会堕入魔道。 浙版的孙悟空也是这样,就是因为执着生死,执着一步登天,最后堕入了魔道,大肆破坏。 浙版是唯一否定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版本。这个就是观念上巨大的进步。如果连这个是非都分不清,就跟佛法教育无缘了,是不可能得到真实圆满的自性的。
浙版的另一个堕入魔道的形象就是白骨精翩翩了。 其堕入魔道的理由也很明确——执着。其一是白鸟对修炼的执着, 因为开篇我们从白鸟抢金丹,平时的对话,行为,都看的出,白鸟对修炼是非常执着看重的,然而就是这么执着看重的东西,却被孙悟空失手毁灭了。 所以这个执着造成的怨恨情结也是足够深刻的,足以改变人物发展的轨迹,堕入魔道。其二就是白鸟对爱情的执着,为了修补容貌,得到王子的爱,不惜设计吃唐僧,变化多端欺人,害人,都说爱情让人疯狂,这个执着也是要命的。
二者加起来,我们看见前世善良正直的白鸟,转世后出现在我们面前却是恐怖的白骨精,就不足为奇了。
佛法跟魔道的斗争,其实就是人们跟自己的执着的斗争,也是人性善恶的斗争。浙版西游记把这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过分执着一样事物,就会陷入自私,阴暗的泥潭,不惜伤害别人,成为魔道,就是恐怖的白骨精。 而放下执着,打开心胸,牺牲小我,用大爱来对待别人,就成为了美丽的白鸟羽仙。 浙版西游记让我们明白了天堂和地狱的差距如此之小, 从魔到仙的转变如此简单,就是佛法教育的四个字——放下执着。
浙版的白鸟羽化,让孙悟空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死的执着可以放下,怨恨的执着也可以放下,消灭妄想,分别,执着,才是修行得道,获得人生圆满的正确途径。 当然。白鸟500年前就早已修炼成人形了,而孙悟空却还只是只猴子,不同人的修炼也是有差距的。“放下执着”这四个字虽然简单,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领悟到,并彻底付诸实施的。
所以,白鸟羽化成仙了,孙悟空还在取经路上修行。因为孙悟空还有一个执着是白鸟没有教育到的,就是想一步登天,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执着。 这个“让悟空明白修行是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轻浮,虚假”的任务,就交给了猴子的师父——唐三藏。 当然,这个任务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猴子的性格就是猴急猴急的。 想“让一只猴子心平气和”,跟“走路去西天取经”的困难几乎没什么分别。
不过还好,猴子认了个超级有耐心,又真正懂得佛法教育的好师父。 一路上用佛法教育把孙悟空这块顽石磨了一十三年之后,果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