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离韩寒多重身份的最真实一面,或许,应该是有妇之夫。但是,其稀缺而难得的高知名度和高美誉的个人品牌效应,决定着这场被打上浓郁的韩寒烙印的视觉盛宴,不是这个导演拍,就是那个导演导,不是今夕,就是他年。
而从文本和技术操作层面上来看,有人说,散文是小家碧玉,诗歌是大家闺秀,小说是妓女,那么电影就是一个具有再正常不过的生理需求的精壮猛男。电影与小说的媾和是必然的,互取所需,互相提携,互相繁荣。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经常念叨着电影创作要“接地气”,这氤氲的“地气”来自对王朔小说的竭泽而渔的疯狂掠夺;张艺谋(在线看影视作品)没有了苏童、余华和莫言的强大的后勤供应,蔫了,错乱了,要么,张大师您也屈身学学《刀剑笑》,咱多读两本《故事会》。
对于电影来说,被改编的小说可能是一种负担和束缚。韩寒的小说少摹物、少心理、多对白,惯性的草草结尾,这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欠缺对于电影来说,却往往为改编给予了宽阔的空间、可能性和天然便利。
我们担心的是,中国电影的独特的审查机制,是不是会削弱电影对于小说在思想上的忠诚度。当然,韩寒小说的创作类型的多元性,如《长安乱》的武侠、《他的国》的黑色幽默、《光荣日》的魔幻、《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公路小说,至少在类型上提供了消解制度风险的可能性。而最后的底线,大不了不谈时事,我们只谈爱情,只谈风月。或许,我们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皇帝不急太监急,韩寒的作壁上观可以说是对导演电影创作的再表达和再创作,这也是他和我们的区别。
独唱团被解散,文艺复兴还远远未来到。曾经指导我们青春成长,书中的泛黄发黑的精华被口口相传的那些小说,《挪威的森林》已经问世,《白鹿原》正在拍摄,《黄金时代》还无人问津。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时代,或许,现在判断2011,是属于韩寒的“电”光火石的“韩寒年”还为时尚早,但是,“韩”流过会,文艺的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