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cold吧 关注:10,563贴子:1,453,085
  • 5回复贴,共1

2011,“电”光火石的韩寒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3-25 19:29回复
      1988年,各路导演纷纷在王朔这个坟头烧纸祭旗,王朔的四部小说动物凶猛般地被搬上荧屏,这一年,被冠之以“王朔年”;2011年,在韩寒抛出一句夹杂着宣言气息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之后,借“波波印刷厂”(《他的国》)厂长路金波之口,韩寒的四部小说正在被洽谈、被改编、被出售,且韩寒不参演、不创作、不宣传,像个孩子似地点燃鞭炮,扔出,远远躲去,在与1988的时空暌隔之下,在鞭炮的电光火石之中,我们要悄然迎来“韩寒年”?
    


    2楼2011-03-25 19:31
    回复

        韩寒,已经严重地被过度言说和阐述,标签无数,光环亮丽,如果他是一本书的话,那么这腰封必将引起腰封界的奇葩们倾巢出动,争奇斗艳。韩寒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花圈和祭坛的若即若离和进退自如,在于他对现实和理想的关注和坚守。尼采说,所有的文字都是无用的,都不能刺激行动。絮絮叨叨之后我们往往身陷虚无而不能自拔,韩寒已经在崎岖艰险的人生赛车路上狂奔。如此矿石奇男子,不管是精英领袖、还是竖子小辈,在各自凭吊完自我残破的青春,与其说是对韩寒个人品质的击节赞赏,还不说是对自那个由独那个立的推崇和致敬。
      


      3楼2011-03-25 19:31
      回复
        石火光中寄此身


        4楼2011-03-25 19:31
        回复
            抽离韩寒多重身份的最真实一面,或许,应该是有妇之夫。但是,其稀缺而难得的高知名度和高美誉的个人品牌效应,决定着这场被打上浓郁的韩寒烙印的视觉盛宴,不是这个导演拍,就是那个导演导,不是今夕,就是他年。
            而从文本和技术操作层面上来看,有人说,散文是小家碧玉,诗歌是大家闺秀,小说是妓女,那么电影就是一个具有再正常不过的生理需求的精壮猛男。电影与小说的媾和是必然的,互取所需,互相提携,互相繁荣。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经常念叨着电影创作要“接地气”,这氤氲的“地气”来自对王朔小说的竭泽而渔的疯狂掠夺;张艺谋(在线看影视作品)没有了苏童、余华和莫言的强大的后勤供应,蔫了,错乱了,要么,张大师您也屈身学学《刀剑笑》,咱多读两本《故事会》。
            对于电影来说,被改编的小说可能是一种负担和束缚。韩寒的小说少摹物、少心理、多对白,惯性的草草结尾,这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欠缺对于电影来说,却往往为改编给予了宽阔的空间、可能性和天然便利。
            我们担心的是,中国电影的独特的审查机制,是不是会削弱电影对于小说在思想上的忠诚度。当然,韩寒小说的创作类型的多元性,如《长安乱》的武侠、《他的国》的黑色幽默、《光荣日》的魔幻、《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公路小说,至少在类型上提供了消解制度风险的可能性。而最后的底线,大不了不谈时事,我们只谈爱情,只谈风月。或许,我们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皇帝不急太监急,韩寒的作壁上观可以说是对导演电影创作的再表达和再创作,这也是他和我们的区别。
            独唱团被解散,文艺复兴还远远未来到。曾经指导我们青春成长,书中的泛黄发黑的精华被口口相传的那些小说,《挪威的森林》已经问世,《白鹿原》正在拍摄,《黄金时代》还无人问津。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时代,或许,现在判断2011,是属于韩寒的“电”光火石的“韩寒年”还为时尚早,但是,“韩”流过会,文艺的春天还会远吗?
          


          5楼2011-03-25 19:31
          回复
            1988就在车上拍吧


            IP属地:广东6楼2011-03-25 1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