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不管做什么事,必须依法,具足法德,才叫法器。有智慧者一举一动都在愿行之中,做任何事都在利益众生。没有智慧,即使你在听闻佛法,心里想的是贪嗔痴,那也不是在修行。
-
0修行最要紧的就是随时随地保持念头的清净,不要存有坏念头,也不要做坏事、说坏话。它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修慧,一个是修福。自己烦恼的减少或消解,叫做修慧。诵经、拜佛、忏悔、打坐、拜忏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反省自己、改善自己内在的观念和习气,以及内在的烦恼,帮助我们增长智慧。
-
0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世界一定到处都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那将是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如果我们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那么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
0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
0古人说“相敬如宾”,虽是老生常谈,却是能够维系长久爱情的真正智慧。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 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
0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假使对方已经明白拒绝你的感情,自己却还想尽办法,想把对方追回来;就好像赌输的人一样,心中不服气,老是想翻本,钱输光了就想办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无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应该赶快撤退,就算是以此为戒,至少学到经验,也就够了,这样就是对自己慈悲。
-
0菩萨度化众生有种种善巧方便,化现成任何对境考验、点醒我们,都是可能的。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凡夫状态,不仅能迅速摆脱嗔恨心,还可以进一步生起感恩、惭愧,安顿好那颗向外驰求、攀缘的心。
-
0内心不散乱才有智慧。疑惑心重,信没有根,问题出在哪里?妄想纷飞,不能制心一处而不动,容易被外境干扰。修行不是一句空话,心定了,你遇到什么境界都不会惊怖。
-
0在修行人眼中,一切都是组合的,我们可以成为这些组合的主人。明白万法中无我,然后好好地珍惜“万法”。一方面,没有“我”的执着;另一方面,用觉性去组合这些因缘。所以佛教徒“戒恶修善”,不随恶去,制造善业,这样的生命观就很积极。
-
0人身难得,几十年太短,如今生命即将走向暮年。也许明年,明天,也许就在下一刻,离开这个世界的就是我们自己。“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今生能够遇到净土法门,信愿念佛,仰靠佛力,了脱生死,真是庆快生平!庆幸今生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最后一生!
-
0真正修行佛法的菩萨,虽身在红尘之中,但并不被世间种种物质诱惑所困扰、淹没,这才是真正的“入世”,也才是真正的“出世”。因此,“出世”的观念并不是要我们逃避现实、远离人间,而是身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种种现象所困扰,这才是“出世”真正的意义。
-
0人生,万般皆因果。所尝之果皆是曾经所种之因,谁也躲不过去。你以为占便宜,其实是灾祸。人在做,天在看。每一个人,都得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而负责。
-
0修行是很朴实的。最大的神通,不是表演一下水上飞过来,或者给你托个梦,或者能预测你的未来,这些都不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神通,是能踏实的做一些事情利益到众生,接引众生到佛道。要知道,很多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守在一方,或者是修建寺院,或者是修持净戒,只要能利益到当地人的,他们都是伟大的修行人。
-
0人生有两难,登天难,求人难。因此正好可以学佛,求佛菩萨,反不难也。虚云和尚119岁那年有一次开示说:“禅门日诵上,载有憨山大师费闲歌十首,讲十件难事。这十件事办不到,就是空费力,就是闲无用,故曰费闲歌。若把这十事做到,就了生死。”十件难事是:体道难,守规难,遇师难,出尘难,实心难,悟道难,守关难,信心难,敬心难,解经难。
-
0人活着不是靠身体,而是靠心。有时候,换个心情,你会快乐些。心是一块田,靠自己去播种,种善因,故得善果;种恶因,故得恶果。如果你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充满生机的心,你就是播下了快乐的种子,就会收获一颗快乐的心。
-
0华严三圣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 (一)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二)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 (三)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 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
-
0古人有将除夕这一天当做死日的。这是由于一岁结束了,如同一生结束。黄檗禅师垂示言:“预先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你热乱。”如此说来,即使是从正月初一就开始筹备除夕日的事也不为早,从初生堕地时便为死日的事作准备也不为早,哪里可以任随宝贵的时间荏苒流逝,整天悠闲懒散呢。不觉间由少年便到了壮年,由壮年就到了老年,由老年至死也不远了。何况还有活不到壮年和老年的,岂不是更加可悲? 今晚是大年除夕,各人应
-
0要把一切境界,尤其是逆境都当做佛菩萨的加持,当做修行的最好机会。只有在困境、逆境、难境、苦境中,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自己的烦恼、反省自己的过失、放下内心的骄慢、洗去表面的浮华,真实磨砺、成长,突破自己的生命境界。
-
0为什么会生死轮回? 因为有“我”。 我是轮回的主角, 我是轮回的导演和编剧。 过去造的业, 驱使着我们没有自在地演着生死轮回的这场戏。 倘若没有佛法的参与, 轮回的苦真的是没有边际。
-
0人生的境遇并不是命定如此,绝对不变的。上天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圣贤,上天也不能使我们成为贩夫走卒,成圣希贤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只要我们精进不懈,慧命的显发是可期的!
-
0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习气,如果不通过修行将其拔除干净,很难说什么时候这个习气就会蹦出来毁掉我们的大好前程。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不断流淌,遇到阻拦就尝试改变,随遇而安。人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唯有通过修行,挣脱掉习气的枷锁才能使我们领略广袤的人生。
-
0一切你遇到的外境,都是你内心的剧本,有什么样的起心动念,便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当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首先会从自身找原因,那些所谓的他人的过错,便会消失在你的胸怀中,很多生活问题迎刃而解。
-
0《大悲经》上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磐界,不可穷尽。 《涅磐经》上佛说: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阿弥陀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
-
0要想真正改变命运,不能只想着烧香求佛,有求皆苦,而是要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习,修一切善法。“万般皆苦,只苦自渡”,佛菩萨是一种方向和精神的指引,修行是自己的事,命运不在佛菩萨手里。佛教从来不是消极的宿命论,也不是让人迷信神通玄幻,更不是坐享其成、急功近利。信佛,说明你有此福报慧根;学佛,说明你勤恳精进。如此,才是亲近佛法,才能真正受益。
-
0佛已在渡你,只是你悟性太差,看不到佛菩萨抛给你的“救命稻草”,故而一次又一次错失得渡的机遇。不要总是埋怨,信仰没欠你什么,你欠自己一个反思。总妄想着从佛菩萨那里得到救助,那你可曾像佛菩萨一样去善待众生呢?念菩萨、求菩萨,你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菩萨”,自己救助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护身佛”。有求皆是苦,其实真正能救你的不是别人,不是佛菩萨,而是你的善业、你的善良。
-
0世人不信因与果,因果何曾饶过谁?因果通三世,一切众生皆随业流转。好人逝去,未必是奔苦,也可能得生极乐;坏人逍遥,未必是享福,也许是在受苦还债。我们不要被假相所迷惑,世间万般皆是自作自受。你若善良,自然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
0由于众生的心念差别,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同,所造的业力千差万别。由于业力差别,导致众生不断在六道轮回。因此,怎样的心力,就会投射出怎样的世界。所以,作为修行人,应该特别注意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念。念念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是正修行之路。
-
0懂得忏悔的人,就是懂得改变因果、改变命运的人。改变心态、改变因果、改变命运、改变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忏悔,只有通过忏悔,最终才能彻底圆满。
-
0无论出家、在家,无论男女老少,一定念念求三宝保佑,这个很要紧。我们如果有一点成就,要求佛保佑,你的成就能保持,不要失掉;如果没有成就,也要求佛菩萨加持,使我们能够得到成就,世出世法都要求佛保佑。
-
0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予。如果别人需要的东西,我们有,就给他。为了布施而刻意去争取、去积累财物,布施本身便成为一种执着,显然与布施的精神相违背。对己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
-
0修行人就是要表现得非常平凡和真切,自自然然的,身口意上都要呈现出一个良善的、良性的状态,而不是病态的。哪怕是修行再高深的一个人,实际上在做人的表现上还是一个平凡又正常的人。
-
0学佛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现实和推卸责任的借口,或者掩盖自己懒惰和软弱的幌子。一个修行人,如果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生活不能自立,过得一塌糊涂,自私自利,逃避责任和义务,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以身谤佛”。学佛的人应当通过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出色和成功,来证明佛法的殊胜,以身表法。这才是合格的佛教徒。
-
0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 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
-
0面对无惭无愧的人, 不应对他生厌离心、嫌怨心, 也不要把他当恶人看。 应发悲愿,愿他舍离这种无惭愧心。 如果你看见人家犯错误, 而感觉自己很好,还指责人家, 这就完全失掉了菩萨的精神。 众生有种种根、种种欲、种种性, 你若“住大慈道”,具足悲心愿力, 就能解决一切。
-
0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的一则故事,可以让我们体会其中的用意。一次大师外出到一个寺庙。寺庙的侍者有意想试探大师的修为,所以第一餐饭做得特别咸。 用斋后,侍者问大师饭菜的口味如何。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而第二餐饭,侍者又少放了盐,做得特别淡。他问大师饭菜的口味如何。大师答,淡有淡的味道。 侍者由衷敬佩大师的功夫——无论咸淡,大师都以一颗平常心视之,保持内心的坦然与安乐。 与其担忧未来的事情,不如想好现在能
-
0对明天的担忧,往往来自于我们不敢去面对现实中的不完美,或者是想一直保持在安逸的常态中。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外在的事物达到或是满足内心中的某种形象时,那么注定会痛苦不断。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就像天气一样,一会万里无云,一会乌云密布,一会大雨滂沱。 这种外在的变化我们是无法掌控的,而要求外在和我们的想法达成一致,这种情况始终是少数。
-
0《地藏经》里,佛陀一遍一遍地嘱咐地藏菩萨:你不要让众生堕入大深坑,受极大苦,无论何时何地,哪怕这个人有一点好处,也不能让他堕落地狱啊!地藏菩萨一遍一遍地向佛陀承诺:您放心,您放心! 《地藏经》里,地藏菩萨把对方的罪业背到身上,一边拉着他手,一边跟他讲:这个地方有狼虫虎豹出没,你怎么可以到这里来,出去了之后你再也不要回来了,遇到以前的人你要转而奉告,叫他不要到这个地方来啊。 地藏菩萨把我们从危险的地方
-
0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佛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可我是一个穷光蛋呀!”“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一、颜施:你可以用微笑与别人相处; 二、言施: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 三、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 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 五,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六、座施
-
0千万别小看了自己的“当下”一念,潜流不息的刹那“当下”种下无数或善或恶或非善非恶的业因,影响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当下”连起来的话就是一个串儿,就是一个链条。你每一个链条做好了,链条的每一环做好了,把它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就形成历史。
-
0当一个人求解脱的时候,与他有缘的无边无际的众生就有了重开生面的机会。我们人有这样一个特点,迷惑的时候很刚强,造恶业的能力也很强,但觉悟的时候,精进的时候,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做下无量的功德。这个宝贵的人身用来为善、修功德时,就会成为解脱之因。
-
0行善无倦“美则美矣”,却非一心想要解决“生死大事”者最应关切的“今日要务”,更不应存有一种“心善就好,不用修行”的想法。
-
0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
0世上所有万事万物都是有尽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不究竟的,经上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佛陀在《八大人觉经》教导我们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明,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如火一烧,水一漂,什么也没有了。山河大地,都在成住坏空变迁着,我们的身体生老病死,心念生、住、异、灭。明白万法唯心,心若清净无嗔,行为自然端正,那就真是无价之宝。
-
0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太烦恼、太生气,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带点混乱的。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做事之前善加考虑,从善意出发也尽心尽力了,即使结果仍不尽人意,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想得太多所以不开心,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
0不管你拜谁为师,听谁讲法,传承多么殊胜,修行多么用功,如果不是为了搞定自己,调伏自己的烦恼, 解决内在的困惑 ,那很遗憾,你学的不是法,仅仅只是知识而已。
-
0我们现在不能超越因果,但是可以转变因果。怎么转变?从因地转变。因改变了,果自然就变了。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坎坷、艰难或痛苦,这时你只想摆脱、逃避是没有用的。若是通过忏悔,真正把恶因、恶缘消掉了,显现的果报自然会改变。你要改变这样的现实,也是要从因上入手,从因地上改变。你想掌握将来的命运,也是从因上入手,从因上改变。你懂得了因果,懂得了这些道理,心态自然就放下了。没有必要怕失去,怕得不到。
-
0学佛学到后来,越学越像一个普通人,越像一个平凡人,越像一个老实人,越像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大家现在都还在修行中,就要像水缸里的水,低调、平静、清澈,能自我降伏。这是最重要的。
-
0(108遍) 金刚铠甲心咒:嗡巴玛夏瓦热帕的,南巴修,纳嘎南,达雅塔,萨瓦沃热达,哈纳哈纳班贼纳(ra)恰(ra)恰所哈. 忿怒莲师金刚铠甲(译音:古鲁乍波贝玛夏娃里 ), 为宁玛巴的岩传极密法。 据传莲花生大师受藏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弘法垂二十年,降伏魔外,度脱众生,功德浩大,难以思量。莲师寻思我所之法虽无错谬,但恐未来众生无智多疑,于法不信,坐失大利,殊堪怜悯。乃将未传之法及已传而未能普周于世者,藏
-
2如果对本该诚信的对境——佛法不起信心,那无论对大力天龙或外道教派是何等虔诚信奉,也不能救度自己脱离轮回和恶趣的痛苦。 记得法王如意宝去马来西亚时,曾在马六甲的噶玛噶举中心,讲过一段殊胜教言:“我毕生中一直认为,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智慧、悲心和信心这三者。 如若无有信心,则始终不会证悟佛陀的究竟密意;倘若没有智慧,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外道极其猖獗的时代,对层出不穷、错综复杂、名目繁多的外界事
-
11萨满仙门龙仙凤仙讲解 1.各位群友、博友、吧友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是应广大网友要求而写,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萨满仙门中的龙仙、凤仙的分类,希望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