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南方很多城市给人的印象为江南水乡,殊不知咱北京(确切地说是老北京城)也曾是水乡,民国时期从玉泉山上看到的水田。元世祖将昆明湖的水引入北京城内,形成了什刹海和太液池。后来,乾隆帝将玉泉山的水引入昆明湖并疏浚了附近的水道,使附近拥有丰富的灌溉水源。最早北京四九城城墙的护城河边儿能泛舟
-
25
-
10北顶娘娘庙今年首次开了庙会,去逛逛
-
97前天在公园一问20,要是在老家也就算了,可北京这7块钱一串糖葫芦都地方棉花糖怎么可以这么贵。有没有大哥知道啊
-
120
-
6
-
1因为在网上买容易碎,所以我想在超市买。大超市的价格比拼多多上的贵多少? 另外,还有什么特别薄特别脆的薯片?
-
26973网上看了几家庙会的视频 发现就剩下个吃了。 而且品种单调。鱿鱼,肉串之类。动辄十几,甚至几十一串。还未必地道,真货。 小时候逛庙会除了吃之外,起码有玩意儿看, 有新鲜东西可买。 爆竹声没了很多年。 现在庙会也越来越没劲! 😑17今年备受关注的“315晚会”如期举行,每年在这个时刻,都有大量不良商家受到严厉谴责和曝光。烤肠作为很多大人孩子都爱吃的一种小零食在街面儿上非常常见。其实现在卖的烤肠大多是淀粉里面没肉,而且还会有不良商家用鸡骨泥等做烤肠。这条消息一出让我想起了30多年前北京的一个熟悉老品牌—育青食品。育青食品1992年成立于北京。育青公司是由香肠起步的,但这小小的香肠却有着重大的意义。烤香肠原本是台湾的一种传统街头小吃,但从未4过年庙会貌似心里已经差不多都遗忘了忽然想起来,以前过年曾经去过这俩地方吃的小吃吃的什么已经都想不起来了。9过了初三,走过了该走的亲戚。 基本就可以在家自己玩了。逛庙会就是最重要的选择。 太早的没赶上 90年代的庙会还算有点意思。北京小吃还是北京人做的。 甚至还能看到耍中幡,舞大刀和撂跤的表演。 卖的东西也算地道,除了传统的糖葫芦,拨浪鼓。有时候书店也去庙会上摆摊儿 运气好的能淘到好几本一直想要的书。 唯一的缺点就是人多,那一年是在地坛还是那,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脚不沾地”被扛着走。 后来改去京西的白云观,给自己或1225首先必须说明这是一项古老加新潮的嗜好。 因为中间有一段为了解决居住问题,私自盖房成风,大杂院里转身都难,更别提找地方种什么菜。 尽管住在城圈子里,不像近郊农村场院大,小时候的北京人还是喜欢在院里种点菜的。 一是图吃个新鲜,二嘛,多少可以省几个钱。不用上街买去。虽然当年青菜不值钱,人们向往大鱼大肉。 不过可种的菜品种比较单一,以豆角,韭菜,大葱为主。 一是没那么大的地方,二是真正的精菜,细菜,需要手艺,除01361612所谓搪瓷,通俗的说就是在金属胚上涂上一层玻璃质的釉面。 高端的叫做珐琅器,低端就是一些日常用的杯子,盆,碗儿之类。 上岁数的人最熟悉的就是“大把缸子”喝水喝茶用,除了自己买,单位也发。 还作为“奖品” 基本都是白釉,印着大红大绿的图案,简单的只有一个“奖”字儿。 除此之外,还有搪瓷脸盆,搪瓷脸盘儿,暖壶,托盘,饭碗,盘子之类。 这东西新的时候,看着相当是样,有几分瓷器的意思。 甚至结婚都可以当礼物送 但不管17老北京人很早就开始打车 当然主要是人力洋车和三轮车 价格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贵,几个“大子儿”的事,除了极其贫困的,一般市民阶层都坐的起。 如果小康之家,甚至还有自己家的专车和专职“司机”,老话儿叫“拉包月” 除了工钱,主家还包吃包住。 49之后,人力车取消了,只剩下了三轮。后来三轮也没了。老百姓改坐公交,偶尔运个大件家具唔的,就得托人弄呛了。 至于出租汽车,理论上有,但价钱贵不说,用车还得登记申请,有钱都不一267031吃饭逛街56315小时候过年。 都奔老家儿家里团圆。 五六口是标配,大家族一凑,老的,小的十几口子也正常。 即便不是春节都觉得很热闹非常。 父母老家没了,兄弟姐妹好的,就投奔大哥大姐。长兄为父,也能其乐融融。 那时候的还是讲点规矩礼数的,老爷子在,他说了算。老爷子没了,老太太就是一家之主。 晚辈人尽管私下也会有自己小九九,但只要老娘发了话,没人敢公开反对。 有人镇着,家族的架构是稳定的,不说长幼有序,兄友弟恭。起码大面上很7224突然想到小时候吃的猪头肉了,在南方待久了,这边的猪头肉真的吃不习惯,我记得小时候我看副食店里卖的猪头肉是四四方方的,粉红色的,吃着特好吃,我记得我们邻居的大妈说过,猪头肉压过的才好吃,南方这边就是直接卤,吃两口就腻了,而且味道也不怎么样,哎104这歌真好听 https://www.ixigua.com/6912578155362386439325网店都不发货了,只能去商店超市买了。酸糖最好是软糖,爆浆最理想。越酸越好。27140《燕京岁时记》里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至于有钱人家,则是金银锞子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到:“接近年关,贾府里上上下下忙碌起来,打扫、开宗祠、收拾器皿、请神主等等,就有下人就捧了一大盘子压岁用的金锞子进来回尤氏:“兴儿回奶奶,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 到了笔者小的时候,小孩子的压岁钱也就是三五块,大一5虽说儿歌里唱 “三十晚上熬一宿”。 但在记忆里还真没有,整宿不睡的时候。 十一点五十五基本就在外边等着放炮了。各家各户都比着看谁家放的时间长久。 当年最牛X见过一万头...... 放完炮回屋吃饺子。发压岁钱。 除非有人玩牌,否则即便大家就都洗洗准备睡了。 当时都是大家庭,叔伯姑姑一大堆。晚上怎么睡是个问题。通常都必须搭床。男的一屋,女的一屋,孩子一屋, 不过也睡不了几个小时。七八点中就得起来吃早饭,全套穿戴起来。因为4因本人酷爱饺子这一口儿就发现无论和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一起吃饺子时无一例外男生们都是一口一个吞进嘴里而女生们都是一口咬半个一个饺子总是要分两次才能吃进去,这个也没人教啊就发现无论嘴小男生还是嘴大女生都是这种吃法大家说说为什么是男生吃的不文……还是女生吃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