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吧
关注: 616 贴子: 747

十二因缘,解脱之道。

  • 目录:
  • 其他宗教
  • 0
    读寿康宝鉴因缘观有感: 1.无明缘行。 无明:过去世由于种种烦恼熏染,致使内心愚痴暗钝,失去正确观察判断的能力。 缘:引发,生起。 行:过去世所有身口意等一切身心活动,统称为业。 2.行缘识 识:入胎时,由于生起虚妄的欲念而托生母胎。 3.识缘名色 名色:托生母胎后身心逐渐发育成形。 4.名色缘六入 六入: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渐渐发育成形,出生后必然涉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故称六入。 5.六入缘触。 触:出胎后至三四岁
  • 1
    中庸之道最初来源于《尚书》,对《中庸》的解释是最早是从东汉的郑玄开始,另一个起到重要影响的人物就是南宋的朱熹。 孔子的思想在孔子之后至少经历了四次篡改,其中第三次篡改就是东汉郑玄等人在给古籍经典做注的时候,比如郑玄注的“庸器”;第四次就是南宋朱熹编纂《四书》时所作的修改和注解,比如将“庸”解释为“常”。 郑玄注:庸,功也。郑司农云:“庸器,有功者铸器铭其功。后《辞海》把“庸器”解释为:古代用以纪功的
  • 28
    据近代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出现城市化文明。后来,中亚的游牧部落雅利安人入主印度。吠陀文献透露了雅利安人在印度由西向东推进的过程。《梨俱吠陀》和《娑摩吠陀》表明雅利安人生活在印度河流域,《夜柔吠陀》表明雅利安人已经进入恒河流域,《阿达婆吠陀》表明雅利安人已经到达孟加拉地区。
  • 1
    十二因缘中的“识”具体指什么?谁知道
  • 0
    1、半途;中途。   ①《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②唐 孟郊 《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③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二折:“中道迷踪何处问。”   ④《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十娘 ﹞道: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於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   ⑤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复次为 伊兰 、 埃及 ,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绠,灿烂於古,萧瑟於今。” 2.道路的中央;路上。   ①
  • 0
      《中华的智慧》一书由张岱年先生主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89年2月初版,近来又由中华书局于2017年11月再版。此次新版补充入部分出土文献之材料和思想。另外,新版附录加有参与撰写的陈来与刘笑敢两位先生所列两种“中国哲学书单”,陈先生所列书目除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劳思光等“中国哲学通史”类著作外,以传统经典为主;刘先生所列书目则还包含不少时贤之学术专著。这些书目可备读者参阅。   就具体内容来说,此书也体
  • 0
    法语选粹 努力在过程,不是努力在结果。 ——随佛禅师
  • 16
    认真地想一想,已经是四十几岁的年纪,不老也不小,这一生在世间活了快半个世纪了。 真的要算一算这几十年中,除了父母、爱人、孩子、朋友,陪伴自己年数最多的,要算是佛教了。很庆幸,在很小的年纪,会有一些小小的奇特经验,得以在一个无神论家庭中,有亲近宗教的因缘。 世间与佛教的交织影响,好像从小就若有如无地蔓延着,说不好从哪个时候算是一个正式的开头,或许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因缘生”吧,没有固定的开始,也没有固定
  • 0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
  • 9
    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 论文摘要: 关于以何种观点来诠解十二缘起,历来多有讨论,以近代来说,M. Walleser曾从认识论的角度解释名色与触、名色与识的关系,进而抨击以名色为母胎中之胎儿的传统解释,其说间接地挑战历来严守阿毘达磨「缘起贯通三世」的传统诠释观点。此一新诠释虽未必使学者们完全信服,但在M. Walleser 立论后,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亦有后继者提出类似的观点,如泰国的佛使比丘(Bhikkhu Buddhadasa,泰国著名的禅修指导者与
    z35y 5-13
  • 6
    请教各位师兄师姐,想要学习佛陀的十二因缘,可以看那些书呀?
  • 2
    是否可以视为五蕴流转还灭?
  • 5
    释迦牟尼的教育   文/太虚法师   释迦牟尼的确是古代的教育大家,他生平所建立的教育宗旨、和适应现实所施设的方针及办法,虽在这二十世纪新时代,还可以作今日教育界的参考,尤其是我们现在的中国教育界。在讲这题之先,应把释迦的生平,大略介绍一下。   释迦牟尼,即是现在地球上的佛教创立人,我们通常都呼他为佛。其实、应当呼他为佛陀,音义方为圆具。佛陀、原是印度的话,中国译出来是觉者,就是先知先觉的意思,好像
  • 2
    1.机会;缘分。《史记·田叔列传》:“﹝任安﹞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 长安 ,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
  • 1
    本书作者罗灵杰,由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古埃及文明是上古人类文明史中的巨星。因为年代久远,她在公元前就已陨落,国际考古学界直到近百年才逐步复原其历史和文化。考古学家们从对古埃及文明的研究中发现,西方文明真正的源头在埃及,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犹太人都曾是古埃及人的学生。 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对上古世界影响巨大的伟大文明,却从没有学者系统地关注过古埃及文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 《跨越三千年的因
  • 39
    第一因缘相应 第一佛陀品 [一]第一法说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答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是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如是宣说:“诸比丘!缘起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
  • 9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 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 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 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 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摘自《关于大学毕业后的几条路》 1932.7.3 胡适先生
  • 17
    我经常对事业感到恐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残酷,令我沮丧得只想抱头痛哭。 你可能不这么认为,但我感觉我们活在一个充满事业恐慌的时代,就在我们认为已经理解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时,真实便来恐吓我们。 现在或许比以前更容易过上好生活,但却比以前更难保持冷静,或不为事业感到焦虑。 为何我们会变成事业焦虑的囚徒?折磨人的因素之一是我们身边存在一些「势利鬼」。 很多人觉得,势利是英国人特有的个性,他们的势利来自于那些乡
  • 15
    尽管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挑战和失望,但有的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善于应对这些挑战和失望。为什么有的人在面对压力和考验的时候能够冷静应对,而有的人却不能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困难和挑战就退缩或者沮丧,而有的人则能泰然处之呢?你有没有遇到过异常恼怒而不能直接面对问题的时候呢?人们有没有告诉过你,你对某些事情的理解有偏差?你有没有做出过在当时看来合情合理,但随后却发现造成了严重后果的行为呢? 多年来,我诊治的都是
  • 10
    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   一天,尊者槃特责备弟弟朱利槃特说:   「如果你连戒律都记不住,乾脆还俗回家去好了!」   朱利槃特被责备得很伤心,站在给孤独园的祇园精舍门外哭泣。   佛陀知道了,就到精舍门外安慰他:   「比丘!你为什麽站在这裡哭呢?」   「世尊!我哥哥把我赶出来了,他说我连戒律都记不住,要我还俗去,不要再住这裡。」   佛陀安慰他说:   「比丘!不要怕,
  • 2
    人对苦难的承受往往都需要借助一种方式。 有些人会找人倾诉, 有些人会选择逃离熟悉的环境, 有些人会选择文艺创作; 文艺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对话, 是自我的言说和倾听, 苦难在表达中会变得不再那么沉重。 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对一个人来说太难。 绝大部分时候, 人依然会像过去那么生活, 会为自己辩解, 会责怪对方, 会悔恨,会挽留, 一遍又一遍地受伤。
  • 1
    从认知科学角度看,人类社会更像蜜蜂和它们的蜂巢:我们的智慧是集体式的,而非个体式的。大多数的人,很难做到独立思考。 当这种独立思考的智慧很难作用时,个体不仅仅依赖各自脑中的知识,更依赖众人丢给你的的讯息。
  • 2
    印度古代通行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迄今发现最早的书面文字是阿育王铭文?
  • 1
    在律藏《小品》(Cullavagga,V.33.1)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兄弟两个比丘请求佛陀说:“大德!现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未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 而佛陀呵责他们说:“傻瓜呀!这样既不能诱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 佛陀于是告诫他们说:“比丘呀,不许用梵文(Chandaso)表达佛语(budb
  • 1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缘在重要的导师引领下发生生命状态的根本性转变。🙏
  • 5
    作为孩子的父亲,想请教是什么姻缘造成的,应该念什么经或咒语补救
  • 4
    佛使比丘对于缘起思想的反省及其意义 吕凯文 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法光杂志 v.109 (1998.10 ) 法光杂志编辑委员会 一、导言 佛使比丘(1906~1993)对于缘起思想的讨论,主要见于1971年出版的《十二因缘》一书。(台湾的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亦有其《生活中的缘起》集译本,以下略称《缘起》)若就思想发展历程来看,此书亦是佛使比丘思想的主要分水岭。它一方面承继早期对于巴利原典之无我、无执、内观和四谛思想的澄清与深化,
  • 0
    认真地想一想,已经是四十几岁的年纪,不老也不小,这一生在世间活了快半个世纪了。 真的要算一算这几十年中,除了父母、爱人、孩子、朋友,陪伴自己年数最多的,要算是佛教了。很庆幸,在很小的年纪,会有一些小小的奇特经验,得以在一个无神论家庭中,有亲近宗教的因缘。 世间与佛教的交织影响,好像从小就若有如无地蔓延着,说不好从哪个时候算是一个正式的开头,或许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因缘生”吧,没有固定的开始,也没有固定
  • 1
    SA39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
  • 1
    母亲节快乐😊
  • 5
    玄奘法师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
  • 6
    贴吧交流规矩 十二因缘吧是一个开放交流平台,希望佛,道,儒家修行人可以来这里交流。我们不拒绝各个门派的人,希望大家遵守以下几点。 1.保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坦诚交流。不作人身攻击. 2.不违反国家法律,宣传政治因素贴。 3.不排挤任何门派。不引起各家纷争。 4.身,不宣扬,杀生,偷到,淫,欲各方面知识。 5.口,不恶口,两舌,绮语,妄语 6.意,不交流贪,嗔(生气,发脾气),痴(痴心妄想,愚痴) 我们都欢迎,也希望大家
  • 0
    佛学术语 佛经翻译时用华夏文化已有的术语~因缘。 因:【说文】从囗大。会意。意思大概是把“口”内因素放大。异体字:囙。会意。意思大概是把局部“口”出来。比如:因噎废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噎、人、势"因素放大。 “缘“约等于“彖”: 《易·系辞》彖者,言乎象者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又》彖者,材也。虞翻曰:八卦以象吿。彖说三才。故言乎象也。三才即天、地、人三才。
  • 0
    经常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抄经应该如何回向呢?现在就借此机会和大家来分享一下抄经回向的问题,其
    哈特雷 6-9
  • 13
    观世音菩萨也不一定是男身,也不一定是女身,他也是男身,也是女身,不过都是变化的。观世音菩萨的本体,是如如不动的,和佛是一样。并且观世音菩萨在
    xcw66 5-22
  • 0
    藏密喇嘛教从赤祖德赞的错施到朗达玛的禁传 及至金刚乘死灰复燃的史实 公元816年,三十八世藏王赤祖德
  • 0
    哪有什么一心三藏? 佛在《楞严经》第四卷说,原文如下: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佛友

目录: 其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