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子吧
关注: 14 贴子: 1,318

  • 目录:
  • 其他
  • 0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宁宁安 4-22
  • 0
    南无观世音菩萨
    宁宁安 4-22
  • 0
    南无阿弥陀佛
    宁宁安 4-22
  • 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宁宁安 4-22
  • 0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宁宁安 4-21
  • 0
    南无观世音菩萨
    宁宁安 4-21
  • 0
    南无阿弥陀佛
    宁宁安 4-21
  • 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宁宁安 4-21
  • 0
    《孟婆一杯汤,恩怨两皆忘!---实地参观醧忘台》 感恩佛力加被!乘白莲花出发! 阿弥陀佛!阿玉合十向判官行礼! 请问判官:“是否地府的所有众生投生前都要喝孟婆汤?” 判官说:“孟婆汤只有地府才有,天界及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任何他方的佛国净土,都没有孟婆汤这回事;魂归地府的所有众生投生前都要喝孟婆汤,作用是使其忘记前世,随其业力重新跟新的眷属生活。若人不喝孟婆汤使其彻彻底底忘记过去的一切 ,人的根本先天性质是
  • 0
    塑画地藏菩萨形像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各位师兄:地藏经云: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
  • 0
    莲池大师戒杀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冤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正宜戒杀持斋,广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获超升,见在椿萱增延福寿,何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上贻累于亲,下不利于己。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一也
  • 2
    禅修者有了观的能力后,内心就会变得敏锐和清晰。内部敏锐的觉知能力,会让禅修者了知自己内心,每一个瞬间的所有变化,了知所有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内心从此变得清清楚楚,有条不紊。 通过观,通过不断地内观下去,禅修者就会慢慢解脱,内心越来越寂静,最终涅槃成佛。以下三步内观禅法,就是解脱、涅槃、成佛的过程。以下是我对观的体验,每个已建立起观的能力的禅修者,可依此进行具体的体验。 第一步、我知道我在观:在有观的
  • 11
    半年多来,认真学习了《楞严经》《法华经》《大乘起信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一个很大的疑问随之生起,却一直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真如本性湛然常寂,为什么会生起一念的无明,由这一念无明,而生出万法呢?这一念无明生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直到今天早上,看到道教《清静经》的一段经文,忽然茅塞顿开,这一念无明的起因,就是真理,就是规律,就是法则。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
  • 0
    按步就班法:按照禅法的精细次第与修持的层级的需要而进行逐渐向上进修的方法。如:(1)先修准提法,修至五百座时,感到身心轻快,无一切不适感为止。(2)续修月轮观法,修至观力坚固,定力不动为止。(3)续修随息禅观法,修至内外空明,无有妄相为止。(4)修直观心地法,修至智慧明朗,觉照不昧为止。(5)浏览公案发现未透之言句而起参,直参至透彻无疑为止。(6)如已真实透彻,即可放手空行,随缘自在,如果仍未透彻无碍,则
  • 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界上所见的一切物质,禅学上叫做“色”,色法都是依因缘条件而成的,色法不能单独存在,因此没有自性可得,这个不可得色即是空,所以色的当体是空,这就是“色即是空”的含义。空不是没有,虚空能包容一切万物,因此经上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这个意思。俗人固执的认为一切都有实体,处处障碍,无法贯彻现象与本体,一旦体悟诸法无我,缘起性空,就知道禅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禅心了。 所
  • 0
    佛家高僧净慧长老曾说:“许多僧俗佛弟子修行了许多年,往往把世间与出世间看作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实际上世间与出世间都在一个点上,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心不净则佛土不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此岸即彼岸,问题就在于你能不能‘即’”。为此他曾开示说道《生活禅》中的不二法门,即“会心当下即是”,便以六点来阐述了学佛修行的不二法门。 会心当下即是,“有会于心,当下即是”,临济宗称之谓“即事而
    3-19
  • 0
    佛学对思维的认识与现代科学迥然不同,佛学的认识来源于禅定体验,是生命的自我觉照。佛学认为思维别有心识为自体,大脑是生理器官,大脑本身不能思维,充其量大脑可当思维的工具或物质载体。再者,科学对主体意识心理认识范围也比较狭窄,仅研究六识内一部分问题,佛学则不然,佛学广泛探究了七识、八识诸问题,远比科学更周详。 科学由于研究范围的狭窄和生物机能观念的桎梏,所以在理解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时,都把它们纳于大脑生
  • 0
    对与错,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的人的对,对于别人是个错,有的人的错,对于别人是个对,有的人一直的对,为的就是最后的错,有的人的错,为的就是最后的对……人身难得今已得,正法难闻今以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
  • 12
    大乘起信论原文 ~~   马鸣菩萨造 ~~   梁真谛三藏译 ~~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   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因缘分。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 0
    很多人学佛学禅,一开始都是通过看书来学习,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有些东西你觉得你理解,但是你做不到,这其实还是没有用的。 问:由于某种机遇,我开始阅读禅文字,并从中找到了从未找到的东西—一生命的真义,于是彻底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生活充满了意义,烦恼也逐渐减少。但是我觉得这种对禅的认同仍属于观念的作用,虽然有时感到道就在目前,却无法把握,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对禅的新鲜感也慢慢减退。我多么希望永恒地体
  • 16
    3-11
  • 0
  • 2
    性空能缘起,缘起而能生起诸相,诸相就是依空而起,性是空寂的,所以相也是空的。
  • 0
    关于修法是否入道的五个标准 为了衡量你们的修法是否入道,无垢光尊者规定了五个标准,加以鉴别: 1)【发愿清净为诸众生利】: 首先要看自己平时发的是什么愿。如果眼光仅盯在今世的短暂快乐上,所发之愿无非是“让我快乐”,“让我发大财”,“让我工作顺利,家庭平安”,这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有远见的人今生怎样都无所谓,关键是自己的来世,乃至菩提果之间能够利益众生,使他们获得正法的利益,永离轮回的痛苦,得到无上正等
  • 1
    修行就这样几条,永远不可以改变。
    浮生半... 12-26
  • 2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若为宾主。忽于空中
    浮生半... 12-24
  • 31
    《楞严经》修学分享
    浮生半... 12-23
  • 0
    六欲天顺口溜
    浮生半... 12-22
  • 0
    止观十种比喻。
    浮生半... 12-20
  • 2
    佛既然成佛了,既然懂得世间一切皆为虚幻,为什么还要来到世间,不离世间?
    浮生半... 12-20
  • 1
    如何做到佛心己心无二无别?
    浮生半... 12-20
  • 0
    一部分是随顺外在的发起而起用,一部分是自需的发起而起用。
    12-19
  • 0
    善恶对错,都是如来藏性显现的智慧德相妙用,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升起无明,就不会有烦恼。
    浮生半... 12-19
  • 0
    浮生半... 12-19
  • 1
    业习现前,不生烦恼,不随业习去转,就是智慧,就是转识成智。
    浮生半... 12-19
  • 1
    明白了很多道理,解决了内心很多的问题和疑问,就叫开智慧。 ~~~ 自己的问题,别人也没帮忙解决,自己也没去解决,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但是问题却不知不觉的解决了,这个就是密法。
    浮生半... 12-19
  • 0
    善知识|六祖慧能开示,在家修行的人应该如何做? 原文:六祖:“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六祖曰:“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解译:六祖曰:“善知识!如果想修行学佛,在家修道也是可以的,不一定要出家住寺。在家人如果能够依法修行
    浮生半... 12-17
  • 1
    我们昨天讲解过,想要做到在梦中依然能够修行,平时座上和座下就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传讲的见解,修行和行为,绝不能轻视。但这里还要记住的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不管梦见什么样的境相,都不能去贪执并对他产生耽著。 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从睡眠当中醒来的时候,回忆起之前做了一个非常美妙的梦,心里就产生了欢喜心,不仅第二天都时时刻刻清晰地铭记着梦境,乃至见到谁都忍不住想告诉对方,自己昨天晚上所做的梦。 相反,若要是前
    浮生半... 12-17
  • 0
    有些人虽然在寂静处已经精进修持相当长时间,却始终没有感应,三根本的加持一点都没有得到。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三根本没有加持,而是因为自己的心相续中就像是荒漠的旷野,没有播种及萌发增长善根之故。 比如一些仙人的咒语本来也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行者没有信心,也不可能获得咒力的加持。既然要成就世间上一般仙人的咒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我们内教的咒语,如狮子吼咒也同样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心,否则,虽然在半信半
    浮生半... 12-14
  • 0
    为什么要多行善呢?因为每发一个善心,身心脉气等都会开,心是开放的状态。顺缘方面的善做得越多,心就开得越大,修法的力量就大,马上就能相应。不论是世间读书,还是佛法上的闻思以及更重要的修行,都跟行善积德有直接的关系,上至阿弥陀佛建立国土也须要不断地行善积德,不然没有办法成就。 造恶、做违背良心天理、见不得人的事,马上就使心陷入黑暗、被封闭住了。比如偷个东西,如果不忏悔,就会被这个罪业障蔽,书也看不进去
    浮生半... 12-14
  • 0
    佛之法门、佛教之门。又作释门、法门、缁门、玄门、真门、道门、空门、谛门、祖门、宗门。 依三论玄义,知菩萨之造论,即为开显诸佛之教门,此教门即法门之意。后代‘佛门’一语,主要为佛教对于儒、道二教之自称。如信仰佛教者,称为佛门弟子;舍离世事而修行佛道,即称为入佛门。
    浮生半... 12-13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佛门子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