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 62,791 贴子: 329,840

读圣贤书,让大道行

  • 目录:
  • 国学
  • 43
    以逐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可流动性,圈占资源且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叫做资本。具有嗜血性。 资本的形式,占有生产资料。权利,资源,资金,土地,环境,制度,生产形式,……具有生产力。(人)成生产资料必奴。 . 工业化,资本增密,技术增密排斥劳动。 一致化,标准化,模块化,可量化,平均主义。具有强制性。 , 工业化是劫掠文化的文明。 工业文明就是劫掠文化。
  • 2
    敢问读《论语》有何用?吧里可有精通《论语》的人告诉我读了《论语》对你的思想和为人处事上有什么影响?
  • 17
    資源有限。你吃我死怎麼搞?
    myjzzg 4-25
  • 0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管子》“国虽弱,令必敬以哀。”;“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道德经》;“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吕氏春秋·报更》 上面的“哀”同于本文的“哀”,不能仅做哀伤解,虽然也有一点点哀伤的成分。它更是有坚强的意志做后盾的强烈情绪,类似有情有义之人的悲愤或者慷慨激昂。 汉语语词尚简,更尚意,所谓言简意赅。它的性质有常有变,可常可变,随上下文的声气、逻
  • 414
    其甚至认为孔子比老子更高。 。王弼推崇孔子,在答裴徽问中表达更为清楚。裴徽问:“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王弼回答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似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将圣人孔子临驾于老子之上。
  • 8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4] ;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
  • 0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美或美的东西让人类愉悦,因为我们需要感觉;善或善的事物使人类满足,因为我们需要理解。 美也是一种善,在那里能发现善“在经验上可企及的化身”,对它的体验“是进入好生活(不仅仅是类比)的一个入口”,也可以说美能使我们善~它们都是在能共享的意义上来说的,最高的善在儒教里就是仁。美是可见可及的善,是对善强烈的展示;善就是难见难及的美,是将美一点
  • 1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鲁国正卿)问:如何使民众对当政者敬重、忠诚而且听从政令的号召。 孔子说:管理(临:俯视,引申义)者自己庄重,被管理者就敬重你;自己有孝慈的言行,他们就忠诚;提拔有德行的人同时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听从号召。 善:不论是与人为善还是教人以善,前提都是自己要有善、要知善。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能力或
  • 0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边疆仪地的执政官请求面见孔子,说:“君子(有土、有德的人)来到这个地方(仪),我没有不当面请教的!”孔子的弟子们领他见了孔子。出来后他对弟子们说道:“对于目前的狼狈不堪,诸位有什么担忧的呢?难道是(因为)天下失去道德太久了吗?(无妨),上天将以夫子为唤醒世人的木铎。” 肯
  • 16
    好心晴三部曲 壹:通明之书 一.歪风邪气 李四说:现在有人说秦桧是人才 ,我该怎么理解? 张三说:秦桧陷害忠良 ,不能算是人,人才更是无稽之谈, 它只能算个***。 岳飞是忠臣良将,在国家危难之际,千古流传的民族英雄 。 假如岳飞没有被秦桧害死,岳飞一定还会带着宋军攻打和消灭金国 。而不是岳飞被秦桧害死 ,宋朝才得以保全。 秦桧害死岳飞的主要原因有俩个,一个它本来就是个遗臭万年的玩意儿,二个它明知道岳飞是个忠臣 ,早晚得把自
  • 12
    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约翰1234 4-20
  • 0
    3•23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时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乐曲开始的时候好像含苞待放的蓓蕾;接下来轻轻地舒展开来,和谐、优美;再接下来由小到大,高低相间,音声相和;到了高潮,或激昂慷慨、或庄严肃穆、或低沉悲壮,结束了,还余音袅袅绕梁不散,似有未尽之意,始成。 翕:闭合,聚集。纯:纯正、专一。缴:缠绕,收回。绎:
  • 1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做祭祀时的牌位都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又接着说:用栗木的意思就是使民众战战栗栗。 孔子听到后,批评说: 已经完成的事,(做好了)也不要去解释宣扬;已经做过的事,(做错了)就不要再去悔恨纠结。(不论对与错),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
    约翰1234 4-19
  • 0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关睢》一诗,传达的情感是愉悦而不是兴奋,有淡淡的哀伤但不痛苦。 《关睢》一诗,画风唯美,词句质朴,寓意美好。喜欢一个人,没有狂热的言行举止;思念而不得,没有弄成多愁多病身。这是对未来的信任,也是以相互忠诚的婚姻为目标的想象。 人类的所有情感,抽象到后面,无非快乐和痛苦的二元对立,也可以说是爱恨,但它们只是表象而非本质的不同。 追求快乐不过分,释放痛苦不
  • 4
    “义之于比”,有没有评价标准,也就是衡量一个动作是否有义?
  • 0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问:君臣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相处?孔子回答说:国君应该(义)依礼来对待臣属,臣属应该(义)忠诚地事奉君主。 孔子的回答有一个隐藏的逻辑结果:国君如果不能使臣以礼,那么臣亦不能事君以忠。 不能忠诚,哪么拿什么来“事”?结合上章,臣属也只能礼到而止。不然呢?要么以暴、要么以谄,显然都不符合孔子的“仁”的思想。 礼者,理也,节也
  • 0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因公事和国君在一起(事奉、共事,不是侍奉)时坚持以“礼”对待,人们会以为是在谄媚他。 这里的“礼”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在具体场景下的一切有礼的言行举止。有祭祀时的礼、丧礼、婚礼,有君与臣、臣与臣、父与子、夫与妻、朋友之间的礼等等。虽不可能都予以明文规定,但可以互相借鉴,人人都在这种逻辑关系中,总原则是“仁”。 礼,看到差别、尊重差别、平衡差别,致中致和。 礼不是抹掉差
  • 0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樊登讲论语》全...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Jd6XOjBr8alBMGb74AKw?pwd=oioi提取码:oioi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滴答、 4-14
  • 0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要去掉每月初一用于祭祀祖先的活羊(觉得成本高?),孔子说: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的是礼。 《马太福音》上记载,马利亚用非常贵的香膏给耶稣抹脚和头,犹大埋怨说:这么贵的东西,换成钱施舍给穷人多好。于是耶稣回答他道“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这个故事表达的意思和孔子完全一致,虽然字面不一样。 孔子珍惜的是每一个“礼”的行
  • 1
    只要孔子的文字,不要孔子的读音。到处瞎咧咧。这个孔子说的,那个是孔子说的。
  • 0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主流译为: 射箭,不一定要穿破箭靶(或者不以穿破箭靶为主),因为每个人力气不相等,这是古时规矩。 现直译为: 射箭,没有一个箭靶为基本(主要)的目标,(每一次射箭)发力就不会有同样的力度,(射箭的原理就是)自古以来的“道”的(体现)。 注释的同异: 皮:兽皮为主要材料的箭靶,目标。 主:先入为主;主要的,基本的。(主流上‘主’如果译成穿破则毫无根据;如果译成
  • 13
    深有感触啊,来找组织了。
  • 31
    我自幼受先祖父启蒙,接触儒学。尽管先祖父身为农民,文化水平有限,但仍为我开启了儒学之门。不过,我的儒学学习进展相对缓慢。2018 年 11 月,我有幸结识儒家践行派孟式国学创始人孟繁林博士,并被其收为亲传弟子。此后,我谨遵祖训与师命,将儒家思想融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凭借努力与成绩,获师父赐予免许皆传荣誉称号。接下来,我以《论语》为主,分享自己把儒家思想践行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心得体会。儒家思想作为一门思想
  • 0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鲁国开国之君的庙),每一个行为都要请教(身边的人)。于是有人就说:谁说鄹(孔子出生地)人的儿子懂礼呢?他到了太庙,啥事都要问。孔子(过后)听说了,便解释道:这就是礼呀! 道德的意义是实践,实践就在当下,当下就是在场。礼是道德的实现方式,有礼的人不是对礼有见解的人,是随时随地的行为的展示,“力行近乎
  • 0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周代的文化传统(礼仪制度)是儆戒(主动的意义上)于夏商二代所形成(因为儆戒所以根本上不同于二代),“以人为本”开始成为文化的明确基础,并且坚定、全面而系统,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所以,我顺应周代的。 文:象形字,甲骨文象形为站立的人的形象,但上面有了反映自然的花纹。因此,“文”的本义应该是来自自然并能主动反映自然的人。 孔子微言大义,一字千钧,
  • 0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的行为)是人的在场(本质上如同面对自己);祭神如同神的在场(本质上是神我莫分)。 ‘祭如在’完整的直译应是:祭什么就如同什么在(场)。而祭什么就如同什么在场的实质一定是‘祭’者自己的在场,就如同看什么都好的人自己一定的就是一个‘好’人,对什么都恨的人必然的他也会恨自己。 行为的意义或祭神的价值就在‘我’参与这一事件的行为之中,并且仅会在这一融合
  • 0
    3•11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褅祭”的理论(原理)是什么?孔子说:不知。 “褅祭”,祭祀祖先和上天,需要内心最大的“信”以及“诚”,这样的信和诚是无法也不可用语言解释的。解释,本质上就是不信不诚的表现,不然,为什么要解释呢? 即使连以上的解释也是不能解释的,所以孔子只能说:不知也。 孔子接着说:知道的人他看天下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了如指掌。 “是故于中
  • 3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的主词(主语)是“八佾舞于庭”而非“他”或“我”。 因此应该译为:“八佾舞于庭”这个事件代表的这种现象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呢? “八佾舞于庭”说明了季氏严重的无“礼”,这是无疑的。它是当时的鲁国政治无序、统治阶层内耗的广告性事件,任其传导,将导致内部政权频繁更迭,思想混乱,社会动荡,外部生存坏境恶化的局面。在周代王庭名存实亡,诸
  • 1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原文最好不做白话翻译,直接读诵更好,这是顺应于美的召唤,也是基于行动的命令! 鲜:鱼羊肉的新鲜,因为很难保鲜所以存留较少,鲜又引申为稀罕,稀罕近于不可能。上者:对自己负有管理责任同时也负有照顾义务的人(上者存在的前提是人人都是社会人,人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存,人类文明程度越
  • 1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在孔子的思想里,是一个和小人相对的概念,因此也可理解成大写的人。 作为人的有机体,只有高低胖瘦,不说大小,因此这个大,一定是在精神层面标注的。精神层面无非感性和理性,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于高尚的目的为德性,德高者为君子。感觉,是认识外界的最初能力,是人的源动力;理智,是认识自己的能力,是人的制动力;德行,是二者合一后保
  • 0
    3•10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鲁君)主持的褅祭仪式,从第一次献酒结束往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扭头就走?)。 褅祭之礼,是当时祭祀祖先上天的大礼,只有周天子才能主持,就像国宴只在国家层面一样,下面诸侯国君行此礼,则是无礼 ! 那么“谛”祭时孔子是参者与的身份还是旁观者的身份?  孔子曾因为季氏泰山封禅的大是大非批评过季氏宰臣冉有不如林放,更因为季氏将伐颛臾批评过冉求“欲之而必为
  • 7
    我现在在做炒黄金,冒险投机。经商在儒家眼里是不是很低贱?我如果不炒黄金,就只能去电子厂打工或者当保安。我应该干什么?炒黄金还是打工?
  • 0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夏代的礼乐制度(文化)我可以讲给你们听,(然而我的观点所据并非来自于现在的杞国),所以即使杞国人是夏禹的后裔,也不能够证明我所说的真伪。 商代的礼乐制度(文化)我可以讲给你们听,(然而我的观点所据并非来自于现在的宋国),所以即使宋国人是商汤的后裔,也不能够证明我所说的真伪。 这是因为(许多)历史的文字记
  • 0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诗经里有)巧笑嫣然,美目流转,素朴的外表让她们(那些姿态)显得更加绚丽夺人。 子夏问这是为什么?孔子比喻说:就像绘画一定要在纯素的底子上一样,原理就在这儿。 子夏悟道:那么,(先有仁),后有礼,也是这个意思吗?(见本篇3-3章) 孔子赞赏他道:举一而反三,卜商启发了我,从此
  • 52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第五》 关于“道不行,乘桴浮于
  • 1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曰:君子(在世间)无所争,(如果有),一定是像比赛射箭那样:赛场下相互行礼,互相谦让,登上赛场则全力以赴,赛完后仍然相互敬酒,这样的行为才是君子应有的表现。 射之礼,隐喻着永恒的、理想的人类关系的理念~友爱和竞争兼顾,利他和存己相生。它的处理原则为“中庸”,是有德行的人才能实行的同时也可培育人的德行。而且射箭的行为本身也含有面对正确的
  • 0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季氏要去泰山封禅(这是严重的越礼行动),孔子问冉有(季氏宰臣、也是孔子弟子):你能不能阻止一下呢?冉有回答到:不能。孔子于是说:遗憾呀 !(那么)你可曾第一时间向泰山(神)忏悔说(你)不如林放吗 (背后意思是应该)? 这句话应该有一定的背景没有记录下来,也许林放曾经有过此类符合当时正义的勇敢行为。 随波逐流
  • 0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子曰:华夏文化圈以外的偏远民族还有一个君主,不应当中原诸国会没有吧! 孔子疑问句式的感叹,是强调它的不可能。“统一”之于“诸夏”是有历史或者叫基因传承的,夫子先知、自知。 君:国家最高统治者,国家的象征,代表了实际上统一的意志。有名无实的君主说明了邦国统一意志的缺失,孔子从来不认可无实的名。 如:应当。《左传.昭公二一年》“君若爱司马,则如亡”。 夷:会意字。
  • 0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绝对的本质,即原理性的东西,需要逻辑往深处去分析的,然而同时,我们又不能不往宽处综合地去看。同时的真实意思就是没有时间的差别,因此空间的差别同时消失~差别消失。 没有差别则无法用语言表达,分析或者综合尚且说不清楚,本质终将不可说而趋向神圣或神秘。 所以对于本质,要辩证地去看,也就是说难以用语言绝对地定义,换句话说就是只能在行动中去
  • 0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礼何 ”?“如乐何 ”?现代的语言习惯是“礼该怎么办?”“乐该怎么办?” 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是因为仁是无以尚之的存在,“无以尚之”和《新约》里的“万有之上”都是不可思议而勉强说的。“高的无法再高”之物怎么想象和推理出来~只能回头?“太上,不知有之”~只能空之! “仁”,并非任何自然科学包括心理学的对象,是用语言无法完整因此无法准确解释的。有关什么
  • 0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仲孙、叔孙、季孙三个家族祭祀时庄重地唱着《雍》诗,孔子说:这首诗歌里说的“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从哪里能听出来和他们有丝毫联系呢? 文字上古今貌似精确的对译会失去原话的意趣,而且这本来不过是孔子调侃三家的话。 先解释一下语境:仲孙、叔孙、季孙是当时鲁国三个当权的大夫,他们上面还有诸侯(鲁公)、周王(天子)两个上级。 春秋时期,祭祀者按社会
  • 0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鬼”: 《礼记·祭义》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礼·礼运》:“列于鬼神。注:鬼者精魂所归。”;《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 鬼是人类对神秘的精神所赋予的概念。肉体尚存时叫精神或灵魂,此时它的形象被人身所显现;肉体消灭后叫鬼或神,彼时人类也认为它需要一个形象。 人类多情! “祭”: 本义即向神灵、向祖上献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5

会员: 夫子门生

目录: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