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7
-
80胡二勇快手号
-
0不管做什么事,必须依法,具足法德,才叫法器。有智慧者一举一动都在愿行之中,做任何事都在利益众生。没有智慧,即使你在听闻佛法,心里想的是贪嗔痴,那也不是在修行。
-
0菩萨的标准是什么?但为利他,不为自利。众生做好事先要顾虑名誉,或是标榜一下,菩萨不会的。做任何事,从来没考虑过“我该从中得到什么”,经常帮助别人,一点没有想到自己,这就是菩萨。
-
0佛法僧三宝,为何称为宝?因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宝性论》以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称为宝的意义:"希有、离尘、势力、庄严、最胜、不改。"《心地观经﹒报恩品》以坚牢、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十义说明佛法僧得名为宝的意义。
-
0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释迦牟尼佛的恩德。如果不是佛陀通过累世的修行,最终觉悟了生命的真相,并且慈悲地与我们分享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恐怕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又要往哪里去,众生将永远无法从痛苦的轮回中得到解脱。
-
0修行最要紧的就是随时随地保持念头的清净,不要存有坏念头,也不要做坏事、说坏话。它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修慧,一个是修福。自己烦恼的减少或消解,叫做修慧。诵经、拜佛、忏悔、打坐、拜忏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反省自己、改善自己内在的观念和习气,以及内在的烦恼,帮助我们增长智慧。
-
0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世界一定到处都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那将是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如果我们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那么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
0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
0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
0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
-
0念佛就是把我们千头万绪的心集中到一点上,把全身心都投入当下这念佛号中去,心灵就自然地得到安详和净化,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这样来修行,这样来念佛,不管你有多少烦恼、多少妄想,通过一定时间都可以淡化和消除,心灵逐步便能得到净化。参禅也是如此,参禅与念佛在佛教修持上来看其目的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方法有所不同。
-
0人生就是一场戏。不管你是演小偷还是警察,总统还是大臣,都只不过一个角色而已。不管属于你的剧情有多精彩,剧中的情感有多逼真,佛陀说它的实质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在人生的剧场落幕之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找到角色背后那个真实的自己,找到生死之外那个不生不灭的永恒的家园。
-
0古人说“相敬如宾”,虽是老生常谈,却是能够维系长久爱情的真正智慧。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 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
0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假使对方已经明白拒绝你的感情,自己却还想尽办法,想把对方追回来;就好像赌输的人一样,心中不服气,老是想翻本,钱输光了就想办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无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应该赶快撤退,就算是以此为戒,至少学到经验,也就够了,这样就是对自己慈悲。
-
0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不满意或满意的事情,这是谁造成的?不是佛安排的,是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不断地创造着新的自我,这一生一个自我,下一生又一个自我,所以我们不要埋怨老天不公平,一切都是我们自作自受的。世界上还有没有比自作自受更公平的?没有。实际最公平的就是自作自受。不要说同样的年龄,甚至弟兄两个,为什么命运不同?因为个人有个人的前因后果。
-
0智慧就是佛加持,烦恼就是魔加持。不要祈愿事事顺利,要愿自己能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不要祈愿人人称心,要愿自己更加慈悲对待所有众生;不要祈愿甜美的果相,要愿自己能坚持不懈的种正因。
-
0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习气,如果不通过修行将其拔除干净,很难说什么时候这个习气就会蹦出来毁掉我们的大好前程。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不断流淌,遇到阻拦就尝试改变,随遇而安。人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唯有通过修行,挣脱掉习气的枷锁才能使我们领略广袤的人生。
-
0佛教主张守戒律,行诸善,以集聚福德资粮,开启智慧之门,走向成佛之道。也即是说,行善是修习佛法的必经之道。在经中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此理。在家居士身在尘世,生活节奏相对比较快,常常处于忙碌的状态。要修习善法,可以遵循“日行一善”的原则,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因此,日行一善是广种福田的最佳方法之一。
-
0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学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习佛法最主要的是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
-
0在生活中常常面带微笑,把好意和善意传递给身边的人,就会与周围的人结下善缘。“未修佛道,先结人缘”。熟悉的人,陌生人都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如此,你生活中自然少了许多矛盾冲突,变得更加顺畅通达,这就已经开始改善命运了。
-
0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念是无常变化的。快乐到来时,不会永远快乐;痛苦降临时,也不会永远痛苦。情绪高涨时,未必长久保持;心情沮丧时,也未必持续不变。心念总是飘忽不定的,念念都是无常,时时都在变幻。认识到心念的无常本质,就不会执著于某种感觉,不会因顺境而自鸣得意,也不会因逆境而难以自拔。
-
0人生不必斤斤计较,让自己怒火攻心。语云“生年不过百,常怀千岁忧。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如果想到我们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只不过是到世间走一遭,还有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值得计较呢?
-
0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关键在于是否意识到了这种习气的根本所在,意识到了就会积极去寻找可以改变的方法途径,在良师益友的教化和影响下,发大惭愧心和忏悔心,然后发愿修行改过,如此这般,不良习气的影响会越来越衰微,正念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不管是意识还是言行都会变得越来越清净,自己慢慢也就会变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了。
-
0如果有人跟你说,他能看你的前世。这样的人,请远离。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唯有当下可以把握。好奇前世,最容易掉进失财的陷阱。无始以来,我们有太多颠倒妄想,所以才不出轮回。今生值遇稀有善知识,不去思维他的教言开示,整日沉沦在前世、附体、看因果、还阴债、烧小房子,行外道法。甚至破皈依戒都不自知,这是最大的颠倒。
-
2二:童年附体篇 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也是放学回来,写完作业,没什么事了,我就出去玩。因为家离山
-
2如果对本该诚信的对境——佛法不起信心,那无论对大力天龙或外道教派是何等虔诚信奉,也不能救度自己脱离轮回和恶趣的痛苦。 记得法王如意宝去马来西亚时,曾在马六甲的噶玛噶举中心,讲过一段殊胜教言:“我毕生中一直认为,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智慧、悲心和信心这三者。 如若无有信心,则始终不会证悟佛陀的究竟密意;倘若没有智慧,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外道极其猖獗的时代,对层出不穷、错综复杂、名目繁多的外界事
-
0菩萨度化众生有种种善巧方便,化现成任何对境考验、点醒我们,都是可能的。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凡夫状态,不仅能迅速摆脱嗔恨心,还可以进一步生起感恩、惭愧,安顿好那颗向外驰求、攀缘的心。
-
0在日常生活中,随喜赞叹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他人所做的好人好事、善举、慈善救助等等,在在处处,时时事事都可以做到随喜赞叹。如此也就能够收获无量无边福德。所谓的修行,不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善根,不断地清除杂念,发清净心吗?
-
0内心不散乱才有智慧。疑惑心重,信没有根,问题出在哪里?妄想纷飞,不能制心一处而不动,容易被外境干扰。修行不是一句空话,心定了,你遇到什么境界都不会惊怖。
-
0有人宰杀动物却说在行菩萨道。如果你是大菩萨那可以,“我给你一刀,送你到极乐世界”。如果你没这个能力,假使那众生会说话,它肯定会说:“你慈悲慈悲,我不想去极乐世界,你不要杀我”。选择职业要有取舍,哪怕是饿着,也别去做屠宰行业。
-
0有时候,善良的举动会招来质疑甚至毁谤。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解脱,如果解脱之道不是远离贪、嗔、痴,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很容易便会迷失在对贫穷、蔑视、责难、羞辱的恐惧和对富贵、尊崇、荣耀、赞美的向往中。
-
0在修行人眼中,一切都是组合的,我们可以成为这些组合的主人。明白万法中无我,然后好好地珍惜“万法”。一方面,没有“我”的执着;另一方面,用觉性去组合这些因缘。所以佛教徒“戒恶修善”,不随恶去,制造善业,这样的生命观就很积极。
-
0人身难得,几十年太短,如今生命即将走向暮年。也许明年,明天,也许就在下一刻,离开这个世界的就是我们自己。“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今生能够遇到净土法门,信愿念佛,仰靠佛力,了脱生死,真是庆快生平!庆幸今生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最后一生!
-
0真正修行佛法的菩萨,虽身在红尘之中,但并不被世间种种物质诱惑所困扰、淹没,这才是真正的“入世”,也才是真正的“出世”。因此,“出世”的观念并不是要我们逃避现实、远离人间,而是身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种种现象所困扰,这才是“出世”真正的意义。
-
0懂了很多道理 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只有深入思维佛法 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 才能在每一个当下 有力量去转换每一个行为
-
0人生,万般皆因果。所尝之果皆是曾经所种之因,谁也躲不过去。你以为占便宜,其实是灾祸。人在做,天在看。每一个人,都得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而负责。
-
0修行是很朴实的。最大的神通,不是表演一下水上飞过来,或者给你托个梦,或者能预测你的未来,这些都不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神通,是能踏实的做一些事情利益到众生,接引众生到佛道。要知道,很多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守在一方,或者是修建寺院,或者是修持净戒,只要能利益到当地人的,他们都是伟大的修行人。
-
0人生有两难,登天难,求人难。因此正好可以学佛,求佛菩萨,反不难也。虚云和尚119岁那年有一次开示说:“禅门日诵上,载有憨山大师费闲歌十首,讲十件难事。这十件事办不到,就是空费力,就是闲无用,故曰费闲歌。若把这十事做到,就了生死。”十件难事是:体道难,守规难,遇师难,出尘难,实心难,悟道难,守关难,信心难,敬心难,解经难。
-
0奔劳的人生也能有别样的风景,试着让你的生活慢下来吧!慢下来,不仅是一种心态,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美学。慢下来的人生,让你更加智慧地思考人生,哪怕是思考与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你都变得更加有耐心地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智慧、更圆满的解决问题。
-
0世间一切法,没有一定的形相,灾祸与福报互相倚靠转变,受损害受利益,只在当事人自己召感。善于得益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受益。甘心受损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受损。你果真能够常常将遇到急难,将要命终那个时候急切念佛之念,存在心中。那么决定可以在这一身报终的时候,俯谢娑婆世界,高登极乐莲邦。成为阿弥陀佛的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啊!
-
0每一件事情都是 成就大事的积累 每一种行为都是 圆满大行的举动 每一个念头都是 开启灵性的导航 所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圆满菩提在于当下
-
0人活着不是靠身体,而是靠心。有时候,换个心情,你会快乐些。心是一块田,靠自己去播种,种善因,故得善果;种恶因,故得恶果。如果你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充满生机的心,你就是播下了快乐的种子,就会收获一颗快乐的心。
-
0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人生之所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缘 都是正常的因果业报 我们皆要以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 在违缘中体悟世间无常的道理 寻求解脱烦恼的方法 如此,便可将种种违缘转化为 助益我们修行的 无上“驱动力”
-
11萨满仙门龙仙凤仙讲解 1.各位群友、博友、吧友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是应广大网友要求而写,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萨满仙门中的龙仙、凤仙的分类,希望可以
-
0华严三圣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 (一)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二)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 (三)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 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
-
0古人有将除夕这一天当做死日的。这是由于一岁结束了,如同一生结束。黄檗禅师垂示言:“预先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你热乱。”如此说来,即使是从正月初一就开始筹备除夕日的事也不为早,从初生堕地时便为死日的事作准备也不为早,哪里可以任随宝贵的时间荏苒流逝,整天悠闲懒散呢。不觉间由少年便到了壮年,由壮年就到了老年,由老年至死也不远了。何况还有活不到壮年和老年的,岂不是更加可悲? 今晚是大年除夕,各人应
-
0我们自己平安过年,不可忘记那些痛苦不堪的人。我们不可贪图欢乐,要格外的省慎,深自忏悔,精进修持,自利利他,广培福慧。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了脱生死,方为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