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风火牙痛 (一)、牙龈红肿,阵发性疼痛,遇风发作,得冷痛减,受热痛增,全身伴有发热、恶寒之表证,舌苔黄或白干,脉浮数或滑数。此属风热上扰,内治以“风火牙痛方”、“风火牙痛饮”或“牙痛饮”主之,外治以“冰硝散”或“牙痛散”主之。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风火牙痛方(《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傅宗翰验方):升麻5克,细辛2克,生石膏20~30克,石斛10克。水煎服,每天一剂,煎煮两次,日服两次,痛止即停服。形寒发热加
-
0女子的疾病,与男子无异,就是说与男子相同,比男子所多只是经带产。一个是月经,一个是白带,一个是
-
0a 摘手设置分享收藏 倪海厦 2016-11-08 我们今天主要是讲述汉唐方剂。汉唐方剂总共有一百个方剂。是由汉
-
4人民日报:病人越治越多,说明医学已入误区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
-
1近日翻阅贴吧见一吧友问病,留言甚多余顺便留下了治方:桂枝汤与泻心汤和方。昨又接其问诊求出具体方
-
1姑且把中医分为方剂和针灸两大块,方剂是以仲师的经方基础,在治疗上是以六经辨证为主,参照药、脏
-
0真中医就是古中医,之所以称之古法中医是从时间上划分——唐朝(包括唐朝)以前的中医,统称为汉唐
-
3“不知易不可以为大医”,自古就有易医不分,当然这亦是吾辈终生努力之方向。易经中这段话引述到中医这里,天地定位: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得以开始。山泽通气:少阳为枢少阴为纽,气机升降阴阳开合。雷风相薄:阴阳相交以通为补,气血调和力在行阳。水火不相射: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可否,望同仁指教,谢谢!
-
5三九贴配方常用中药有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等,研细,调成糊状,做成直径约1厘米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选择天突、膻中、肺腧、膏肓、肾腧等。病情不同选择的穴位和穴位上的贴敷药膏也不一样。 白介子:辛能入肺、温能化痰,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 延胡索: 具有有镇痛、镇静、催眠作用。 甘遂: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细辛:具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肉桂: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
-
0中药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当中存在著大量结构与激素相似,具有激素样活性的有效成分。这些化学物质富含於某些中药之中,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认识这些具有激素样作用的中药,可在治疗选药时作为参考。 人体内分泌是重要的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当中,大脑的下丘脑和垂体,负责统帅体内的肾上腺、甲状腺、乳腺、卵巢、子宫、睾丸、前列腺等分泌
-
1主要药材:细辛(20%)、甘遂(15%)、白芥子(25%)、元胡(15%)、吴茱萸(15%)、鹅不食草(10%) 北细辛药效较好,它辛温入肺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由于药效较“猛”,一般用于内服的量不会超过2钱。而三伏贴是外贴皮肤,细辛正好能发挥作用,将药效更好地渗入人体中。 白芥子辛温入肺经,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在三伏贴中,主要是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帮助其他中药药效更好地进入人体,同时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一部
-
48各位大神,有没有电子版思考中医呀???
-
11
-
11、脏腑定位,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脉元在左尺申,膀胱是腑常相应。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右尺配三焦,此为初学入门。 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分之日气、日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心与小肠为
-
6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
-
10(请求医者填写,若是患者在求医帖中已经讲过的内容也请再填一下) 出生年月日? 性别?婚否? 居住地(为了了解患者所处的地理、气候情 况)? 体重(大概)? 身高(大概)? 近日感冒否? 口干、口苦否? 有痰?多少?颜色? 是否有呕吐或呕吐感? 鼻子畅通否?有无鼻炎? 爱出汗否?出汗部位? 怕冷还是怕热? 爱喝水吗?喜欢喝热还是冷饮? 脸色如何?(自我感觉或他人感觉) 平时体温高还是低(主要指自我感觉和别人感觉)? 身体发烧
-
3古代巫医不分家,人体气血必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我们对子午流注的了解,必须要对古文化有相应的了解如: 古代每天用天干地支是怎么起时的: 甲己(合化土)还生甲,乙庚(合化金)丙作初, 丙辛(合化水)从戊起,丁壬(合化木)庚子居, 戊癸(合化火)何处发,壬子是真途…………。 即甲日或己日从子时起是甲子时到乙丑… 乙日或庚日从子时起是丙子… 天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日诀: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是大肠辛主肺,膀胱三焦在壬
-
5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分享 何谓开穴 有人以为开穴的原因是因为营气和卫气恰在同一点上相遇,这一点上的穴就开了,这是大谬。要知
-
18在网上见到的好贴
-
5烧山火和透天凉 1.古代各家 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 《黄帝内经》在《内经》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 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金针赋》曰: 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 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 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明.杨继洲 ) 的《针灸大成》记载: 烧山火----能
-
0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后,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下降,这也是衰老的一大显著特征,衰老必不可免,但是我们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导致衰老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上
-
3建议自学者先学一下解剖,将人体骨骼,神经系统,脏腑系统,循环系统等弄清以防意外,同时熟记十二经的路线及流注方向,了解中医何谓阴阳?何谓八纲辨证?何谓六经辨证?知针灸禁忌与应急处理,知五输,原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俞穴,募穴,知穴可治所在经络及周围疾病针灸可谓入门也!
-
2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日: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
8颈椎病的中医分型及治疗方剂 1太阳经输不利型多为颈型: 外感风寒—刚痉—葛根汤/ 祛风散寒、调和营养 (恶寒发热、柔痉—桂枝加葛根汤/ 舒缓筋脉、颈僵、活动不利) 2痹症型(风寒湿留滞)——颈肩部疼胀、活动不利 (多为神经根型) 遇寒加剧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通经活络 方剂 (1)、甘草桂枝汤 (2)、蠲痹汤:羌活、防风、姜黄、当归、黄芪、赤药、甘草、生姜 (3)、独活寄生汤:防风、当归、白芍、杜仲、人参等 3气滞血淤型多为根
-
7前几天有位病人问自己的小孩遗尿。经过了解孩子8岁。我说你把他带来我可以治疗看看。经过辩证得出此童是下元虚寒所致遗尿。我给他治疗了五天后症状明显减轻,不再频繁了。治疗仍在继续。大约一个疗程后便可以痊愈。我可以简单说一下我的思路和治法供吧友参考。
-
4手足心汗的辩证与调理. 手足汗,证名。即手足之多汗证。见《伤寒明理论》 一卷。多由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手足所致。其证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若手足心热者则属阴血虚;手、足、心脏发凉者则为中阳不足。阴血虚者治宜内服麦味地黄汤;中阳不足者治宜内服理中汤加乌梅。若久不愈者,多有气血俱伤之表现,治宜选用十全大补汤加五味子之类服用。外治法以选用黄芪、葛根、荆芥、防风等煎汤温洗以治手多汗之证而获效;足多汗者,则宜选用白
-
2传统医药医认为,汗为心液。如果说在炎炎夏日,身体出汗是再寻常不过的了。但有的人,无论夏季还是冬季,吃顿饭、做点事或稍一紧张便汗如雨下,这可能就是某些疾病在作怪了。在医学上,望汗知病情多汗症可分为全身多汗和局部多汗。 全身多汗症 由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 中医美容 低血糖症: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中医养生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怕热多汗外,还表现有食欲增大,吃得多,反
-
8思考中医吧吧规(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1:禁止任何违反百度贴吧协议的行为 2:本吧不得出现任何人身攻击,过火偏激的言论严禁粗言咒骂,并请尽量避免使用可能令人感到受冒犯的语言。(先发起一方定当先给予严惩) 3:请尊重其他的发贴者,如对某些言论不满,不要对发贴人进行辱骂或攻击,可以友好地劝说,严重的可以举报,尽量避免在贴吧里进行无谓的争论。 4: 各种带有挑衅,攻击,虚假,造谣,诽谤,非法广告,不利于各吧之间团结的帖子必删 5:
-
4阴经五输: 商鱼渊渠泽肺金,涌然溪溜阴谷水。 心冲府神灵道海,脾隐都白商阴陵。 肝敦行间封曲泉,心包冲劳陵使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