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月雨山吧
关注: 11 贴子: 862

  • 目录:
  • 个人贴吧
  • 36
    一直在飞,一直在飞--三多和宝宝强 其实到现在来说,我对许三多这个角色的设置还是有些矛盾心理的,我到如今仍然想不明白袁朗拿三多作为评定成为一名老A合格与否的标准是为了什么。 他确实一直在成长,但他成长的速度不觉得慢吗?成长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他身上那些宝贵的品格,真能胜任特种兵这样单兵作战能力、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兵种吗?不错,在那次防化演习中他因为脱下了防护服而完成了任务,但那因为是演习而确实
  • 40
    前言: 一部突击 有无数的人记住他们, 有无数的人写过他们。 不才也成了那无数中的一个。 开一专栏慢慢写来 纯粹个人视角,非大众口味, 不求共赏但求共鉴。 板砖与鸡蛋齐飞, 泪水共唾液一色 ——完全怪异的楼主抽抽留
    6-22
  • 4
    夜晚,忽然电话铃响。是一个朋友打来的。   张嘴就说:“我推荐你看本书,一定要看,看后我们好好聊聊”!   这本书就是《士兵突击》。   很多年没有看过长篇了。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每日和庸人一样浑浑噩噩地活着,这种生活的唯一好处就是你可以不用去想什么,因此也自然不会去看一部需要动很多脑筋才能看懂的大部头的书;而另一方面不客气地说就是很多作家其实也和我差不多地活着,所以他们也写不出值得我关注的书。每年书市
  • 25
    士兵突击人物随笔(一) 561 螺丝钉、瓦砾和玉 —— 讲讲561 我第一次看见561出场,是在木木被团长重新安排回七连的时候。木木跟在史今身后走进房间,脸上洋溢着他特有的傻笑,雪白的两排大牙森森地露在外面。一进门,他迎面碰到了一个站在储物柜前的士兵,那人盯着他,眼睛里满是愤怒和惊诧,嘴紧紧地抿着,似乎难以置信的震怒已经让他说不出话来。 木木继续傻笑着,这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的傻笑起到了一个更加刺激对方的奇妙
    12-2
  • 57
    发图前先让轻寒膜拜一下此童鞋 orz...... 有关士兵的漫画很多,也很好玩,但独此漫画让轻寒的电脑屏幕多次遭殃。口水、米饭、奶茶……如此种种在液晶屏上绚烂开花 :( 漫画中所描述的事件皆属实,每一件事都有采访、文字、视频等等作证。 士兵的主创们很抽风,漫画的作者很抽风,但最抽风的是坐在电脑前的各位。。。。 为了您电脑的安全,看之前,请将屏幕推开0.5米。 开始。。。。。
  • 0
    当初知道《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后一场戏的拍摄手法的时候,脑海中立刻就想起了《乌龙山剿匪记》这几个大字。一边听着电话那头讲着轮回、伤感、难受和要表现的含义,那首曾经以为因为年幼根本记不得的片尾曲,就一边在耳边无声地唱了起来: 也有老母亲 也有心上人 也有生死情 也有离别恨 这么多年了,居然记得清清楚楚。 我知道很多人都记得这部连续剧,虽然现在看起来节奏有的慢,拍摄手法有些落后,许多BUG清晰可见
  • 1
    上帝亲吻过的心-----许三多的待人之道          有人说许三多是运气好,说许三多这样的人成功是编剧的错爱,说许三多除了一股子傻劲还有什么?这是对许三多多么大的误读啊!要说运气,许三多唯一的运气就是碰到了史今,如果生活中真有许三多这样的人,即使碰不到史今,他也是个了不起的强人!他能做到的事,即使史今,即使连长,即使袁朗,都未必能做到,许三多的心,是被上帝亲吻过的,虽然上帝忽略了他的样子.         许三多对史今-----你
  • 9
    做有意义的事,好好活——《士兵突击》   ��   ��每次提起军旅片,看到的不是长烟落日的悲壮苍凉,就是金戈铁马的激烈昂扬,讲到作战莫不舍生忘死或硝烟四起继而旌旗遍地,谈及生活无非官兵融洽、无私奉献,或者干脆来个“武器秀”,以五花八门装备把观众的眼晃花,以示军威浩大……于是也就很少有引起我注意并吸引我看下去的,只有极少数例外。《士兵突击》是个例外。
  • 3
    我是不是一个迷信网络的人,但对于网络上强烈讨论的影视作品,我也从来不乏兴趣。       利用周末,熬了一个通宵,外加一天半的工夫,看完了28集、全长1260分的《士兵突击》,其间我拒绝了朋友的来访和邀请,改变了有规律的作息,随着情节的起伏而欢笑流泪,随着台词的变换和人物的悲喜而思考……看完全剧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人原来可以这样活,而且活得实在而有意义。那是一种好久没有过的状态,震撼、激动、舒坦、惊喜,像饥
  • 2
    很无意中,我从一部电视剧看到了一个兵。一个我不敢说现实中存在也不敢说现实中不存在的兵。   这个故事里的兵名字叫史今。这个故事叫《士兵突击》。   当战争的硝烟在和平年代的蓝天白云里飘渺的若有若无的时候,没有多少人会对那些在大街上走在我们身边的、除了穿着军装外、看上去和我们没有多少区别的人有多少特别的想法,除了会有意无意的在内心里对自己说:一个当兵的。仅此而已。即便是史今也这样走在大街上,也是一样
  • 35
    《了望东方周刊》:你跟康导是怎么碰到一块儿的? 兰小龙:他第一次认识我可能是看《爱尔纳突击》那个话剧,也是根据《士兵》改编的。大概2001年。老康自己也是话剧出身的,所以他特别重视舞台上下的情绪氛围。我们那个话剧做的跟士兵突击比的话远远不如,但它那个观众和演员的情绪非常热烈。 在市场上就演了四场,主要是在部队内部演。那时候我们是三团合并,战友话剧团、战友京剧团、战友歌舞团合并,所以那次每个人都觉得那是
  • 23
    终于看完了《士兵突击》,长舒了一口气。必须要写点什么东西了。为《兄弟连》大写特写过两次评论,算下来片子都能背了,评论也有差不多10万字了(附带本科毕业论文一篇),所以我觉得我要为《士兵突击》写点东西,尽管它与兄弟连比差太多(无论是影像还是故事),尽管其中的问题随手一抓一把,可是我还是把它列为豆瓣收藏中的“力荐”,评分:8.8。 1、故事:文本和角色认同方式 都看到了许三多,这个典型地借用了傻根-阿甘的类型
  • 17
    此文是本人第一次在网上发贴,话说是资深潜水员,实在是感想太多,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自从看完了《非常道》之后,就有写点什么的冲动,可真开始写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就像伟大的康师傅在键盘上玩一指禅。纷飞杂乱啊,索性按小学生的思维码字,时间序列好了。没有提纲,胡说八道,无组织无中心,按高考的作文要求绝对是被废掉的东西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个人贴吧